这天,湖面平静一如往常,水下暗流涌动,杂草丛生。只听得远远从岸边传来一声声凄凉的呜咽声。“儿呀,你为何成了这个样子?呜呜呜……”老妇人被几个中年男人搀扶着,往后退了几步。

河道寻尸(直面死亡找不到徒弟)(1)

其中一人,面如死灰,似要做呕,却又忍了下来。他们面前,是一具被白布包裹的尸体。可以看到,在白布遮不住的地方,尸体的四肢已经严重浮肿,并且沾满了水渍。

一个男人远远地站在一旁,大口大口吸着手中的十二钗,吐出的烟雾将他整个笼罩了起来,显得矮小又凄凉。这个男人,就是“捞尸人”——一群游走在生死边缘的阴阳跨界人。

已知从秦朝起,便有捞尸人存在。或是意外,或是有意寻死,丧身大河大江之人不在少数。他们的尸身在水中慢慢腐烂,随波逐流,最终也不知会归往何处。

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与“入土为安”,无论丧身何处,都希望最后能够回到故乡。魂不归故里,安能长眠于九泉之下?

河道寻尸(直面死亡找不到徒弟)(2)

于是,捞尸人便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他们乘一叶小小的扁舟,寻得溺死之人,将其运回岸边,用白布等将尸体包裹住,并用狗毛制成的麻绳绑在死者的腰间,将尸体吊在背阴的悬崖上,等待死者家属前来认领。

中国人淳朴的品格性质决定了古时捞尸人捞尸不收取费用,他们认为向死者家人索要费用是有损道德的行为。但是,毕竟中国古代对鬼神颇为信奉,捞尸人也有自己的禁忌。他们捕捞竖起来的尸体、三次捞不上来的尸体以及长发的花季少女。

历史的长河中走过多少个辉煌的朝代,生生死死又经历了几次轮回。今时不同往昔,更多的捞尸人将捞尸作为赖以生存的职业,他们需要向死者家属收取费用。因此,我们也将他们叫作“职业捞尸人”。

河道寻尸(直面死亡找不到徒弟)(3)

然而,职业捞尸人真的能够仅凭捞尸养活自己吗?答案是唯一的选择。捞尸人的收费并不具有清楚的行业标准。我们所能够清楚看到的,是捞尸人这一传统的职业在逐渐消亡。

它仿佛跟那些传统技艺一样,慢慢地,慢慢地,终有一天,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如唢呐和汉绣一样,捞尸人找不到后继之人。一个人的捞尸队,想要招人堪比上银河九重天。捞尸人为什么后继无人?

捞尸人无法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

大众对捞尸人的印象,或许一直停留在十多年前。2009年10月,长江大学一众师生前往长江荆州宝塔湾野炊,三名大学生为了救落水的儿童而溺亡。大家请来捞尸人,希望他们能够把三位大学生的遗体捞出。

然而,捞尸人声称一具尸体的打捞费用是1万2千元,三具尸体总共3万6千元,并且要求一次付清,不然便拒绝将尸体打捞上岸。最终,在老师学生们的东拼西凑下,一次付清了费用。

王守海便是当时负责捞尸的人之一,直到现在,他站在船上摆手的照片仍为人们所议论。这件事情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关于王守海当时是在拒绝将尸体打捞上岸,还是在指挥运船,人们众说纷纭。

河道寻尸(直面死亡找不到徒弟)(4)

但是,无论当时真相如何,从这件事之后,“挟尸要价”成为了大众心中捞尸人的代名词。即使存在争议,对王守海等人的谴责也压过了其他人。一个人坏了整个行业的名声,这便是典型中的典型。

或许人心就是这么难测,有人会说捞尸人将溺水之人的遗体打捞上岸,让他们魂归故里,是在积阴德,是功德无量的大好事;有人却对他们嗤之以鼻,认为他们挣死人钱,不道德。

捞尸人的一年,几乎都待在水边。日出后,他们便驾驶着自己的小船驶向江面。出工之前,捞尸人在船头绑上红布,在自己的中指处绑上一根三寸宽一尺长的红布条,以求驱邪,并且拜祭河神,带着精壮的大公鸡出船。

在工作量大的时候,一天能够打捞上5具尸体甚至以上。一天的打捞结束后,便抹掉公鸡脖子,将其抛入河中,作为河神的贡品。这些是捞尸人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驱邪方法。

河道寻尸(直面死亡找不到徒弟)(5)

试想,当你看到一具浸泡了四五天甚至更长时间的浮尸时,你的情绪是什么,恐惧,慌张,惊诧?当你将一具浮尸钩在船尾运回岸边处理好时。你的情绪是什么,回神,惊慌,久久不能平静?

是的,这些情绪捞尸人同样会有。他们尽管已经适应了尸体的腐烂和尸体腐烂后令人惊悚的模样,但是他们仍会害怕。他们也害怕周围的其他人,因为人们对他们忌讳莫深。他们是长期同死人打交道的人,他们自己害怕,其他人更加害怕。

尤其是在农村这样仍然存在封建迷信的地方,大家不愿与捞尸人来往,不愿意沾上晦气,尽管这也只是一门职业而已。

人们的不理解,有的捞尸人选择默默承受,有的视若无睹,有的无法忍受从而放弃从事这份职业。“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在诗人词人笔下兼具雄伟与凄怆的长江边上有这么两位捞尸人。

河道寻尸(直面死亡找不到徒弟)(6)

一个是长江上游的的陈松,他曾在多年前收到过一位家属的感谢信。他即使已经找不到这封感谢信,也仍然感到十分欣慰。与当面感谢不同,这封唯一的感谢信具有独特的意义。他说:“”人死了都要把尸体找到,要归位的嘛。”

虽然有一个人的孤独、散不去的尸臭和其他人的歧视,但家属的感谢仍让他觉得捞尸不仅是生存的手段,更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另一位是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的郭文标,他做义务捞尸人,一做便是36年。但是在这36年里,他遭受的是人们的谩骂、歧视与不满。

终于,他在2018年选择结束义务捞尸。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以及这样的风土人情之中,又会有多少人愿意从事这份工作并坚持到底呢?

捞尸人的收入并不稳定

人们对这种与死人打交道的职业本能地带有抗拒心理。大学中的丧葬专业,学生毕业后到殡仪馆工作,即使是工资上万,也只有少部分人愿意去做,更何况没有专门规范的捞尸队。

河道寻尸(直面死亡找不到徒弟)(7)

因此,捞尸人大多是子承父业,或者由亲戚介绍而从事这份工作。并且大部分捞尸人都是穷苦人家为了生存而不得不踏上这条路的。捞尸人向家属收费全靠良心、感觉与现实。陈松之所以会选择做一名捞尸人,是因为陈松的父亲陈显明。

多年前,陈显明是朝阳打捞队的一员。陈松从小便看着父亲打捞尸体、处理尸体,习惯了人体在水中浸泡的模样。尽管陈显明并不想让儿子走上他的老路,但命运的齿轮终究还是将陈松送上了捞尸这条道。

陈松是一个敬业的捞尸人,也是一个真正的捞尸人。遇到穷苦人家时,他会少收费甚至不收费。他尽职尽责,即使朝阳打捞队只剩下他一个人,他也在努力地送每一个溺亡者回家。但是,这样的行业精神为他带来的是艰难的生活。

这样不稳定的收入,曾经使他连续两个月分文未进。在黄河边上,同样有一群捞尸人。每逢大水域,必有捞尸人。他们除了捞尸,还会进行鱼雷作业。在没有浮尸出现和没有家属请求捞尸时,他们便通过渔业挣钱。如此两者兼顾,方有了他们的稳定营生。

河道寻尸(直面死亡找不到徒弟)(8)

更多人对捞尸人的印象来源于网络小说。当我打开浏览器,输入“捞尸人”三个字时,浏览器为我推送的更多是捞尸人的奇闻轶事与各种各样的关于捞尸人的网络小说。大家通过这些小说对捞尸人有了一部分了解,但更多的只是出于对灵异悬疑的好奇以及猎奇心理。

大多数人在读完小说后,并没有继续对捞尸人进行深入了解。现实囿于想象,文学高于生活。捞尸人的现实生活并没有那么多奇幻与探险,他们被困于一方水域,需要购买昂贵的捞尸设备,需要负担设备以及船只的修理费用。

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人们通常又是理性的。收入如此不稳定,即使选择捞尸,又会坚持多久呢?在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今天,又有多少人会选择传承这个行业呢?

捞尸人得不到有效保障

据有关数据统计,每年我国约有5.7万人溺亡。这些溺亡者的尸体需要有人打捞。原因有二:一是为了让这些丧身水中的可怜人尸骨有存;二是如果不打捞尸体,尸体在水中腐烂,就如同在水中排放废弃废物,会污染环境,破坏水质。

河道寻尸(直面死亡找不到徒弟)(9)

尤其是尸体产生的尸毒,水生生物若不小心摄入,有命丧九泉的风险。但是,我国目前并没有组织专业的救援捞尸机构或队伍,只能更多的由捞尸人完成这项工作。社会需要捞尸人,不是捞尸人必须依靠社会。在这样的需求之下,捞尸人的利益却得不到充分的保障。

首先是安全问题。捞尸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船上作业,捞尸人为了寻找尸体,会潜入水下,特别是在接到家属的请求时。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尸体会浮上水面,但当家属前来请求捞尸人时,捞尸人只能根据落水地点、水流、水域情况等来判断尸体可能在哪。在这种情况下,捞尸人需要用专业的设备潜入水下进行搜寻并将尸体带到水面上。

万述国是一个专业的捞尸人,他会带着徒弟身着50斤重的潜水服深入水下作业。他说,当在水下发现尸体时,需要把缠住尸体的杂草等扯下,然后将尸体带走。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时刻注意尸体的情况。因为尸体在水中会发生腐烂,容易被损坏。每一次下水都充满了未知,或许下去了便再不能上来。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我们谁都不知道。

河道寻尸(直面死亡找不到徒弟)(10)

某天,万述国和他的徒弟像往常那样潜入水下。突然传来了一声爆响——是氧爆!他的徒弟获救后睁开眼说的第一句话是,“我是不是已经死了”,令人唏嘘不已。

其次,是保险问题。捞尸人也曾想过为自己买一份保险。但是保险公司认为捞尸人的工作属于高风险作业,拒绝为其售出保险。

因此,大部分人在工作时拥有的五险一金对他们来说是奢望。而且因为捞尸大多是民间自发行为,在国家层面上,无法为他们提供其它政策保障。如陈松,他每打捞一具尸体,会得到政府500块钱的补贴。但是,除此之外的社会福利他无法享有。

最后,是身体健康问题。重庆市井池沱鱼嘴镇有一位捞尸人叫作吴庭斌。他和陈松一样,勤勤恳恳地坚守在井沱池水域旁,一守就是几十年。

河道寻尸(直面死亡找不到徒弟)(11)

最初没有专业的工具,他赤手赤脚进行捞尸,手指和脚趾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蚀与损坏。长年的捞尸使他周围总是似有似无地萦绕着一股尸臭味。一个人,一个捞尸队。他的坚守使他身上落得不少毛病。

还有一些捞尸人,因为常年住在水上,潮湿的环境使他们患上了不同程度的风湿病……种种因素之下,捞尸人成为了一个危险系数高、技术要求高、保障少的行业。如此,怎会有人愿意加入捞尸人的队伍呢?

魄坏魂何存,神去气宜索。乌鸦划过水面,寻找着适合筑巢的树干。不知是哪户人家饲养的小黄鸭成群成群地在低洼处觅食,水下的浮游生物荡起圈圈波纹。岸边停靠着一艘年久失修的小船,那个矮小的捞尸人坐在船上。一层层烟雾将他笼罩起来,仿佛这样,他便再也闻不到身上的尸臭。夕阳,映红天边与水面,似临终老人的回光返照,还未完全落下……

河道寻尸(直面死亡找不到徒弟)(12)

后继无人,但是捞尸人确实为社会所需。如何才能使捞尸人这个行业继续延续下去呢?

早在2010年,便有人提出,将打捞应急制度规范化,尽快建立国内专业的打捞团队,一方面彻底打断捞尸人漫天要价的局面,另一方面保障捞尸人的各项利益。

从捞尸人找不到后继者的各种原因可以看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捞尸人得不到保障,无法有效维持自己的生活。因此,从国家层面对捞尸加以规范是最有效的方法。捞尸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使捞尸人能够得到稳定持续的收入,并且享受国家的福利政策。

河道寻尸(直面死亡找不到徒弟)(13)

人们对捞尸人的固有偏见也会在国家政策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只不过这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即便仍然只有少数人愿意从事这个行业,但至少后继有人,世人将永远记得捞尸人的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