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我国砚台名品辈出,四大名砚形成于此时,即广东端砚、江西歙[shè]砚、甘肃洮[táo]砚和山西澄泥砚。
由于此时高腿桌椅开始流行,砚台平底无足即可,箕[jī]形砚渐为主流。
此时已经完全使用墨锭研墨,要求砚面细腻、滋润、发墨快,所出墨“沉而濡[rú]纸”,人们开始寻找好石材和其他材料制砚。
端砚的开采始于唐初武德年间,产地在端州(今广东肇[zhào]庆)的端溪沿岸,端砚以出产的地点不同分为上岩、下岩、龙岩等,石质不同。唐代李贺写诗赞端砚说:“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在当时已是名品。
端砚中以紫色青花有眼者为最上品。
歙[shè]砚开采始于唐开元年间,产地在歙[shè]州(今安徽黄山市歙县和江西婺[wù]源县一带),宋唐积《歙[shè]州砚谱》中说:一位叶姓猎人追赶野兽时,进入龙尾山,见石头光洁如玉,捡回家磨成砚台,温润超过端砚,于是人们开始制作歙[shè]砚(又称龙尾砚)。
洮[táo]砚取材于唐代洮州(今甘肃临洮)附近的洮[táo]水,不易开采,存世量极少。宋赵希鹄[hú]《洞天清禄》里说 “ 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绿石,北方最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临洮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
澄泥砚是特殊的陶砚,取材于黄河底的泥,拿绢袋裹住,在河里淘洗数年,成为极细腻的泥,才用来制砚,产地在绛州(今山西新绛县)和虢[guó]州(今河南灵宝县),因工艺复杂,清代已失传。
除四大名砚外,出名的砚品还有山东鲁砚,早期列为四大名砚,西晋时已生产,叫青州红丝石砚,产地在山东临朐[qú]县,柳公权曾称“蓄砚以青州第一”。后期因石材枯竭,被澄泥砚顶替了四大名砚的名头。
还有用古代砖瓦制的砚,铜雀台、未央宫、长乐宫等古代宫殿损毁后所遗留的砖瓦,质地坚硬,光洁润滑,适合研墨,但流传不多。
石砚贵重,普通的陶砚、瓷砚更流行。
东汉砚台三足砚盛行,到南北朝时期足增多,唐代甚至到二十足,多足联成一圈,称“圈足砚”。圆形的多足砚又称“辟雍砚”,辟雍是天子讲学的地方,取意砚四面环水,圆如璧的形态。
盛唐后“箕[jī]形砚”成为主流,就是整体形状像个簸箕[jī],也称“风(或凤)字砚”。
四、宋代的砚宋代最大变化是“抄手砚”成为典型形制,在砚的背面从前端向后端挖空,前端和两侧留边,能平稳放置,手又能轻易抄入砚底,方便移动,故称“抄手砚”。传说为苏东坡设计,故又称“东坡砚”。
宋人对砚品鉴精,出现了许多专著。北宋苏易简《文房四谱》,专论笔墨纸砚,广征博引,叙述精当,“文房四宝”由此而来。还有北宋米芾[fú]的《砚史》、南宋赵希鹄[hú]的《洞天清录》等多部论著。
苏东坡善题砚铭,使砚铭从纪实性向鉴赏性发展,一砚铭曰:“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爪肤而縠[hú]理,金声而玉德。厚而坚,足以阅人于古今。朴而重,不能随人以南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