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木有遇到那种排队很长,手机却没电的情况?
慢慢长队,啥事都木有,恨不得把身上衣服的水洗标都翻出来读一遍的情绪,就叫无聊。
人人都希望休息,希望闲下来,都说着自己懒得动,想摆烂,但是真有一天让你什么都不做,你也受不了。
人性的底层不是什么都不动,而是动静结合。
我们内心深处既有好奇和冒险那一面,想要去探索,去发现,各种停不下来,这是主动的一面。
同样的,我们也有想要休息的想,想要安宁的一面,这是静的一面,它总是驱动我们罢工摆烂。
从远古到现代,从出生到死亡,这两套系统会一直跟随着我们,左右着我们的行为和情绪。
而无聊,就是当这两套系统同时起作用,并且间歇性此消彼长,开始拉锯战时的结果。
神经科学家和精神分析学派一起做过一个实验,当人们无聊时,一方面负责人情感体验和主观感觉的前岛叶皮质会不断活跃,激励着我们去做点什么。
另一方面负责安静和放松的默认网络也会活跃起来,提醒我们静下来,多反思,这件事值不值,该不该,要不要做?
这两块区域,平时都是各自独立工作,各自负责,而在无聊时却会相互关联,遥相呼应。
如果决策系统是个皇帝,那么他们就是两个工作职责不相关的大臣,当他们有一天吵起来的时候,皇帝就开始纠结了,做还是不做?休息还是起身?
一边是欲望,是冲动,总想干点什么,一边是自省,是压抑,告诉你等等。
这种情况表现在外面,就是焦虑,就是无聊。
还有更细的表现,比如头脑空空,认知能力得不到发挥,在我们感知的维度里,时间变得无比漫长,你也难以集中注意力,无论你手头在干什么,都会感觉无趣且没有意义。
一边无精打采,一边焦躁不安。
这种状态每个人生阶段也都有,小时候最少,因为探索世界,慢慢长大逐渐递增,等成年了,身上责任多了又会减少,等老了又开始上升。
通俗一点讲,有事干的时候不无聊,闲下来就蛋疼。
不同的人也不一样,那些自我驱动力和自我主导性很强的人,相对不容易感到无聊,因为他们对于自己的注意力,具备较强的控制力,能够长时间集中精力,努力完成自己认为很重要的任务。
他们的欲望,已经随着这项任务的逐渐完成得到了满足,所以也有太多向周边寻找刺激的冲动。
而那些缺乏自控,无法集中精力,总是在追求最大限度快乐和最小限度痛苦的人,就更可能无聊。
因为他们时刻都在寻求更具诱惑力的外在刺激,或者在回避任何挫折和损失,而他们做出的选择越多,就越容易受挫,从而无可避免的陷入无聊之中。
无聊之后是什么呢?就像我们排队无聊中会翻衣服水洗标来看,蹲着厕所都能看纸巾的生产地址一样,当我们无聊时候,哪里有刺激感来源,就会去哪里。
而哪里的刺激感最多?当然就是那些本能带来的多巴胺了,比如暴饮暴食,比如刷剧和抖音,甚至毒品。
倒并不是说无聊会让你去干这些事,而是极大地提升了概率,这种冲动和冲动背后强烈的刺激需求才是关键。
那么如何解决无聊呢?前面说的找到事情做当然是关键,但是还不够。
我们选择的事情也有要求,那就是这件事能够给你反馈,让你感受到适当的难度,让你享受到内啡肽的快乐。
多巴胺快乐是及时奖赏的快乐,是短平快的刺激,容易上瘾。
内啡肽的快乐是长期主义,是战胜磨难,经历痛苦后,大脑给予的补偿,是更高级的快乐。
当我们做事追求更长期的内啡肽快乐时,我们的专注力也好,我们的满足感也好,都会上升一个等级。
这里就得提到一个数字了,那就是15%,学习一个领域,最好是85%熟悉,15%陌生,做一件事情,最好也有15-20%的难度,让你跳一跳够得着。
太高了容易退缩,太低了没什么难度感受不到挑战,也激发不了动力。
一切挑战,最适合是刚刚好,15-20%的刚刚好,工作也好,生活也好,去选择有点挑战,但是挑战不会太难的事情,这会让你不无聊,而且更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