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末战争时期,有一场决定了天下时局走向的关键战役——巨鹿之战。在这场战役中,项羽展现出了高超的战争素养和过人的胆识气魄,一举击溃了秦军,从而奠定了自己在各路诸侯中的领导地位,也为之后的楚汉争霸定下了基调。

而这场战役给后世留下了诸多疑团,其中最令人费解的就是为什么坐拥二十几万大军的秦军大将章邯会投降项羽呢?

巨鹿之战章邯赢了有什么后果 巨鹿之战后章邯为何投降项羽(1)

巨鹿之战

在解开这个疑团前,我们先来看看当时的历史背景。当时章邯刚刚在定陶大败楚军,并斩杀主帅项梁。章邯认为此时楚地的军队已对自己构不成威胁,于是渡过黄河直奔赵国而来。赵王歇见势头正猛的章邯向自己扑来,感到大事不妙,于是赶紧向楚军求援。

此时的楚军将领已是一代英豪项羽,他在自己的叔父项梁死后接收了原来的军队,又在之后斩杀了楚怀王选定的大将宋义,一时间威震诸侯,成为了楚军的主帅。在接到赵王的求援后,意气风发的项羽率两万军队渡河,前去解巨鹿之围。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

这边章邯派大将王离围困巨鹿城,自己率大军驻扎在巨鹿以南的棘原为王离攻城提供粮草,并伺机增援。

《史记·张耳陈馀列传》记载:“章邯军钜鹿南棘原,筑甬道属河,饷王离。王离兵食多,急攻钜鹿。”

巨鹿之战章邯赢了有什么后果 巨鹿之战后章邯为何投降项羽(2)

秦军大将章邯

对于章邯来说,此时他面临的形势是很乐观的,主要证据有以下几点:

第一,王离所率秦军粮草充足、斗志勇猛,攻下巨鹿城指日可待;

第二,自己亲率大军在后方接应,提供战略补给,万无一失;

第三,即使其他各路诸侯前来救援,也都慑于秦军的勇猛而不敢轻易出战;

第四,新加入增援队伍的项羽兵力不多,不足为惧。

在此情况下,章邯有理由对未来形势的发展抱有高度的自信。但令他意想不到的是,项羽这个军事天才从天而降,用有限的兵力将围困巨鹿的王离军队几乎打的全军覆没,王离也被楚军俘获。形势的发展大大超出了章邯的预想,此时在他脑中闪现的除了大大的惊愕还有深深的恐惧。而坐拥二十万大军的章邯为什么不在项羽攻打王离时前去支援,也是一个未解的历史疑团,在这里不做深入探讨。

此时章邯面临的形势早已今非昔比,各路诸侯见项羽军队如此英勇地击溃秦军后也都加入到战场中来,一时间仿佛乾坤倒转,胜利的天平在顷刻间向项羽一方倾斜。眼见着王离被消灭,章邯在震惊之余不得不为将来的计划做打算。

我们不知道是哪种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章邯最终做出了一个影响历史发展的重要决定——投降项羽。

巨鹿之战章邯赢了有什么后果 巨鹿之战后章邯为何投降项羽(3)

勇猛无敌的项羽

后世对章邯投降项羽的决定有着各种猜测和解读,其中不乏合理的见解,但大多流于表面或者不够全面。我认为章邯之所以投降项羽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复杂影响,主要原因总结起来包括以下几点:

一、秦朝气数将尽,“诛暴秦”是大势所趋

章邯作为秦朝最后一员大将,在王朝末期发挥了顶梁柱的作用。事实上,要不是章邯在危急时刻率骊山的刑徒迎击陈胜起义军并取得胜利的话,秦朝的统治早就已经灰飞烟灭了。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年冬,陈涉所遣周章等将西至戏,兵数十万。二世大惊,与群臣谋曰:“柰何?”少府章邯曰:“盗已至,众彊,今发近县不及矣。郦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二世乃大赦天下,使章邯将,击破周章军而走,遂杀章曹阳。”

章邯对秦朝是有感情的,早在秦始皇在位之时,章邯就参加过灭六国的战争,当时他是名将王翦的部下。多年的征战使章邯积累了不少作战经验,并升任大将军。到了秦二世时期,屡立战功的章邯升任少府,位列九卿之一,可以算是朝中重臣了。

一路跟随秦国横扫六国、统一天下的章邯见证了秦国在战场上的节节胜利,同时也感受到了秦国政策的残暴和严厉,这种情况在秦国建立大一统的秦王朝后变得愈演愈烈。百姓在繁重的徭役和严酷的刑罚下没了活路,于是各地纷纷掀起起义浪潮,“诛暴秦”的口号仿佛一瞬间在秦王朝每一寸的土地上响起。

章邯作为秦军将领,平叛各地的起义本是职责所在,前期确实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过“天下苦秦久矣”,各地的起义军犹如雨后春笋,反秦已经成了天下共识和大势所趋。在此情况下,章邯忠于秦朝的意愿受到动摇是正常的。

巨鹿之战章邯赢了有什么后果 巨鹿之战后章邯为何投降项羽(4)

陈胜、吴广揭竿而起

二、朝中奸臣当道,投降项羽也是迫不得已

如果说秦朝气数将尽是章邯投降项羽的外部大环境因素的话,那么朝中奸臣当道、自身难保则是引发章邯做出这个决定的直接因素。

在王离被项羽歼灭后,章邯和项羽在前线对峙,双方相持不下。此时,深居皇宫的秦二世坐不住了,他不管前方的战事情况,派人到前线责备章邯指挥失当、延误战机。章邯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只好派长史司马欣到咸阳去向秦二世说明情况。可此时朝中的大权由奸臣赵高把持,司马欣非但没有见到皇帝,反而被赵高怀疑,险些丢了性命,回来后的司马欣将朝中的形势如实告知了章邯。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欣至军,报曰:“赵高用事於中,下无可为者。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战不能胜,不免於死。原将军孰计之。”

这无疑给奋战在前线的章邯迎头泼了一盆冷水,大将领兵在外如果得到不朝廷的信任就好比断了线的风筝,只能随风飘荡。而此时,赵王帐下大将陈馀的一封来信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来信中,陈馀分析了章邯当前所处的境况,并列举了秦将白起、蒙恬是怎样战功赫赫到头来却落得了“兔死狗烹”的悲惨结局。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夫将军居外久,多内卻,有功亦诛,无功亦诛。且天之亡秦,无愚智皆知之。今将军内不能直谏,外为亡国将,孤特独立而欲常存,岂不哀哉!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约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称孤;此孰与身伏鈇质,妻子为僇乎?”

看了陈馀的信,再想想自己的处境,章邯不得不为自己的将来早做打算了。

巨鹿之战章邯赢了有什么后果 巨鹿之战后章邯为何投降项羽(5)

奸臣赵高

三、慑于项羽的勇猛,自知力不能敌

按理说章邯作为久经沙场的猛将,什么大场面应该都见过,怎么会害怕项羽这样一个在当时还不算出名的年轻人呢?如果这么想那就太小看项羽的勇猛了。王离在围困巨鹿时,项羽率两万人马前来营救,估计此时的王离不会想到自己的大军会被区区两万人杀的全军覆没,章邯也不会想到项羽作战会如此生猛。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於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

为了表明此战必胜的决心,项羽把渡河的船凿沉,把做饭的器具摔碎,烧了营帐,只带三天的口粮,与秦军决战。这就是著名的“破釜沉舟”成语的由来。

但这还不是最令人震惊的,项羽的军队越战越勇,每一名士兵都以一当十,他们已经化身成一个个杀人机器,在战场中左冲右突、予取予求,看得在一旁观战的其他诸侯军队目瞪口呆、心有余悸。以至于战斗结束后,项羽召见各诸侯将领时,他们都跪着慢慢向前蹭,不敢直视项羽,可见之前的战争场面给他们带来的震惊和恐惧。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馀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相信章邯即使没有亲眼见到项羽作战的场面,也肯定在之后听说了他的勇猛。这个让诸多久经沙场的将领都不敢直视的“天神”,相信会给章邯本就矛盾的心里留下一道阴影。

巨鹿之战章邯赢了有什么后果 巨鹿之战后章邯为何投降项羽(6)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

四、为帐下士兵留条活路,避免战败被屠戮

在分析了当前局势和敌我力量对比后,章邯自知敌不过项羽。那么与其在胜算极小的情况下与项羽死拼,不如投降对方,这样既能保全了士兵的生命,也能为自己找到一个安身立命的去处。这并不是牵强附会,历史上有很多不战而降的例子,他们投降的理由可能各不相同,但基本都有出于保全士兵性命的考虑。

章邯虽说是武将出身,但性格中却有一丝仁慈和谦让,这从他和王离的配合上就能略知一二。章邯作为秦军的顶梁柱,在级别上应该略高于王离。但是他却不贪功、不争利,而是在某些时候甘愿为别人做嫁衣。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章邯令王离、涉间围钜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而输之粟。”

可见在巨鹿之战的安排上,章邯并没有贪功,他令王离作为主攻部队前去攻城,而自己则在后方为王离提供粮草。了解古代战争的人应该知道,打主攻的是一支部队的核心,论功行赏也自然排在前面。作为大将谁都希望带领主力部队冲锋陷阵,章邯能有如此胸怀和气度实属难得。而这种悲悯的情怀是不是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了自己所做出的决定呢?我们不得而知,但很有可能。

但令章邯没有想到的是,他的投降并没有挽救帐下士兵的生命。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於是楚军夜击阬秦卒二十馀万人新安城南。”

巨鹿之战章邯赢了有什么后果 巨鹿之战后章邯为何投降项羽(7)

章邯也有自己的苦衷

通过以上几个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任何一个决定都是受到不同因素的复杂影响而做出的,更何况是如此重要的决定。

历史不能假设,我们已经无法准确还原一个两千多年前的人物当时的内心活动了。但透过层层迷雾,我们希望最大程度地去接近事实,通过史料和分析来探寻隐藏在种种事件背后的道理。

参考资料:《史记·项羽本纪》《史记·张耳陈馀列传》《史记·秦始皇本纪》

本文由“大瀚闻史”原创,喜欢的请点击关注,收获更多独家历史趣闻,谢谢光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