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疑云,看不懂的战争—败走麦城

一、战役目的:

关羽对曹魏所占襄樊地区发动这场战争的战役目的是什么?这么大的军事行动是关羽擅自做主还是阵营授权?如果是阵营命令,战役目的无非两种可能,一是策应刘备取汉中的军事行动,牵制曹魏;二是军事试探。刘备七月已取得汉中称王,随后关羽对襄樊发动这场战争,似乎军事试探可能性更大。但根据后面

这场军事行动的烈度看,又不仅仅在于威慑曹魏或军事试探,而的确是真枪实弹大干一场。如果说是关羽擅自做主,关羽作为刘备阵营长期独当一面,承担重大责任的高级将领,似乎没有道理,关羽发动这场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仅凭自己荆州四郡之力攻取人力、物力数百倍于己的曹魏政权?无异于以卵击石,我认为关羽不会愚蠢到这个地步。我更倾向于是刘备阵营战略上之统一部署。可为什么不在战役目标达成后迅速收缩坚守? 反而孤注一掷? 为什么刘备阵营没有干预?没有阻止?没有增援?没有叮嘱?没有提醒?…没有采取任何举措? 刘备攻取蜀汉后,作为三家原本最弱的一方,这个时候最理性的选择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巩固成果,当务之急不是对外扩张,而是整合地盘,把人力物力转换为自己阵营的实力。而刘备匆忙在汉中称王,暴露野心,已是不该,急于求成,搞军事试探更是不智。如果说是刘备阵营事业发展得太快,被胜利冲昏头脑,好大喜功,错估形势,急于求成。那么按照隆中对策的战略,也应该是中原有变,一路效刘邦故事出汉中入关中,一路出荆襄攻洛阳,图定中原,两路并进,再顺江而下,势如破竹可灭东吴。为什么不是两路并进,而是孤军深入? 如果只是军事试探,原则应该是试探为辅,稳固为主,为什么不派使叮嘱和敦促?为什么战前没有任何组织准备和兵力增援? 当得知关羽打得如此坚决,对于明显破坏战略规划的军事行动,为什么不阻止? 为什么明知关羽军力有限,不派出精兵强将加强荆州部署,严防东吴? 如果这样且不是既能确保荆州万无一失,又能为将来统一超前部署,为什么刘备阵营不这么做?

二、形势变化:

我看刘备阵营文臣武将高层被巨大胜利冲昏了头,急于求成,竟无人看清格局形势变化。这一点曹魏司马懿等看明白了,东吴吕蒙陆逊也看清楚了,只有刘备阵营浑噩不知。夺取巴蜀,攻克汉中,身兼益荆二州的刘备无论对中原曹魏,还是东南孙吴都已构成巨大威胁,尤其对于东吴,曹操经汉中、襄樊之战实力遭到削弱,而对刘备阵营,既有“借荆州不还”的声索旧恨,又有“阻挡攻取巴蜀”的新仇,更有刘备“雄踞长江上游”的死亡威胁,孙权的第一敌人早已由曹魏变成刘备,这一点刘备阵营本应该清醒认识,并且已经产生严重后果的事,如果不是曹操征汉中张鲁,孙刘为声索荆州,一场大战本不可避免,因曹操搅局才以刘备妥协让步落下帷幕,这么严重的事,难道刘备阵营就没有认识? 没有提防? 难道就认为孙吴声索荆州而不是南郡,仅是因为多要一点地盘? 如果为一城一地,就不会借刘备南郡。难道刘备阵营就没有为此认真研议过根本原因?孙吴阵营无理取闹,不断扩大声索范围,明显故意找茬摩擦,根本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刘备的势力急剧壮大让其感受到强大压力与威胁,刘备已成为东吴第一敌人,这一点刘备阵营应该意识到。

阵营责任:

刘备阵营高层核心决策圈应负失策主要责任。刘备阵营应该认识到格局变化却没有,应该调整战略重点方向却没有,错估形势,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对错误的敌人发动了轻率的军事冒险,而且对如此重大军事行动从头到尾举措失当,毫无措施与作为,是导致关羽败走麦城的重要原因。如果刘备阵营高层认识到格局变化,在关羽降于禁,斩庞德时派兵加强荆州部署,乃怕只是叮嘱指导,让关羽如力不从心以防备东吴为主,关羽拿不下襄樊亦可退守荆州旧地,绝不会关羽命丧,荆州易手。

诸葛亮责任:

多数古今学者皆因孔明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其开脱辩白,更多说是身份认同,偶像崇拜,我不敢苟同。不管襄樊战役是阵营授权亦或关羽自作主张。也无论诸葛是否有军事决策权或有没有向刘备建言发动襄樊战争。但有一点不可否认,刘备阵营的诸葛亮与孙权阵营的鲁肃二人是两个阵营“孙刘联盟”主要倡导人及维护者,并为之贯彻终身,二人都吃了秤砣铁了心,此志不移,完全不思虑格局变化,与时俱进,随机应变。鲁肃在世是孙权阵营对刘备阵营发动军事行动的主要阻挡者,但是鲁肃已经不在,孙权阵营充分认识到了刘备的政治抱负与威胁,又无阻挡。这个时候诸葛还是坚持自己“孙刘联盟”政治主张,对内起了蒙蔽麻痹刘备阵营的坏作用,这或许就是刘备阵营对格局变化集体失聪的关键因素。所以,诸葛亮对丢荆州有“思想失误”的重大责任,而且我认为这还是后面“夷陵之败”一个重要原因。大家都说刘备为替关羽报仇发动对东吴全面战争,而且是不听诸葛、赵云等劝谏,一意孤行,是谁的意见对不听谁的,谁建言就排挤谁,完全把刘备想成了一个江湖人物,而不是政治家,也不研究刘备决策的根本原因,不思考为什么诸葛要找人劝谏。难道不是因为关羽败走麦城,丢失荆州让刘备恼羞成怒,并想了很多? 因为刘备认识到了关羽失败的一大原因就是思想问题,故而他此刻心里是埋怨诸葛误国的,所以,谁劝谏攻曹而不是孙,都是反而促使他攻孙,谁站出来支持孙刘联盟,他必须排挤谁,思想问题导致夷陵之战刘备发动得十分仓促及作战指挥部将谋乏才。

“夷陵之战”固然有刘备恼羞成怒,为弟报仇的浮躁与情绪,但更重要的原因是荆州丢不得,刘备虽不是军事豪杰,却也懂这个道理,荆州丢失,刘备阵营将被困于难上青天的蜀地,再无缘逐鹿中原,这是刘备无论如何无法接受的。何况他把失败主因归咎于阵营思想问题,虽没追责诸葛,却是有怨气的,是排挤诸葛及其人马的,对他来说打孙权才是理智正确的,有借口,有实力,柿子捡软的捏,顺江而下势如破竹,夺回荆州,甚至与曹魏划江而治,只是他高估了自己的军事实力,低估了孙权的实力与准备。那么诸葛、赵云等北攻曹魏的建议正确吗?也完全是错误的,连孙权都打不下来,更何谈实力更强大的曹魏,诸葛等只是老思维老观念,这是后来诸葛接手巴蜀不计民力,以举国之兵劳民伤财,七出祁山毫无建树,空耗国力的思想根源,有人说诸葛只是“以攻为守”的生存之道,我不苟同,这完全是加速了蜀汉灭亡的罪魁祸首,如果不是民力匮乏,蜀汉绝不会容易被瞧周说亡了。根本就在于诸葛不是很懂军事,荆州一失,蜀汉就已经无缘中原。而“夷陵之战”后孙刘联盟得已恢复功也不在诸葛主张,而在格局的重新调整,刘备阵营丢失荆州,被困巴蜀,无缘一统,不再对孙吴构成威胁,才是原因。诸葛后来做的一切都是在错误道路上空耗实力,做无用功而已。关羽败走麦城后,实力受损,刘备阵营正确做法应该是痛定思痛,休养生息,厉兵秣马,对内调整思想,把所得地盘人力物力整合转换为实力,挑动魏吴争斗,以图若干年后再借机重夺荆州,甚至顺江而下。实不应该称帝,孤注一掷,全面征吴。更不应该困于蜀地,连年北伐,与地形耗不充裕的实力。

关羽责任:

关羽身为一代明将,当世豪杰,久经杀阵,独当一面的沙场宿将,却不通局势变化,不明利害得失,轻易被吕蒙、陆逊花言巧语、小儿把戏所骗,实在不该,不能明白他为什么要抽空后方防备孙权兵力孤注一掷?为什么不在长江沿岸布下暗哨情报?为什么不在曹操故意泄露孙权军事行动情报之时果断放弃襄樊,收缩防守孙权? 他究竟想达到什么战役目的?还是只是意气用事? 在孙刘联盟友好时,天天跟孙权阵营闹矛盾,在格局变化时,又不能果断认清形势,麻皮大意,为吕蒙生病及陆逊吹捧所骗。如果不是他犯了一个人性致命错误(为保留忠义公光辉形象就不愿意说了),是再坏也可保住荆州的,是他自己造成了进不可克,退无可退,进退维谷的局面,怎对得起刘备托付荆州的信赖之恩?

历史疑云:

在很多史家看来,关羽败走麦城都是历史疑云,百思不得其解。这场战争有几点是确定的,襄樊之战绝不是战略进攻,否则不会毫无准备,毫无配合,毫无措施。假设关羽成功攻克襄樊会是什么结果?也必定是曹孙联盟夹击,守不住襄樊,最多守住荆州旧土,这场战争孤注一掷并无意义,不知为何关羽孤注一掷?刘备阵营集体失明。我认为刘备阵营文臣武将对形势变化反应迟钝的根源在于思想问题,刘备看明白了这点,急火攻心,导致做出了一系列失智举动,是导致夷陵之败,甚至最终蜀汉灭亡的重要原因。我想也是刘备白帝托孤,人事安排的一大考量。#创作挑战赛#

蒙古帝国打宋朝钓鱼城之战(历史疑云看不懂的战争)(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