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五章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全网最详尽干货

第六章 课程

科目二教学内容(科目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全网最详尽干货)(1)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概念

1、概念:(1)广义: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2)狭义:特指某一门学科;(语文、数学、英语)

2、词源

(1)唐代孔颖达提出: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 课程一词在我国最早使用。

(2)朱熹: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课程:功课及其进程。

(3)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现代意义 “ 课程 ” 一词最早出现。

(4)博比特:《课程》 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诞生。

3 、古德莱德的课程分类

(1)理想的课程:教育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来应该开设的;

(2)正式的课程: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列入课程表的课程 ;

(3)领悟的课程:任课老师所领悟的课程;

(4)运作的课程:教师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

(5)经验的课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实际体验到的东西。

二、课程的类型

(一)按课程内容的属性分类

1、学科课程:强调学生学习间接经验

按照学课的逻辑结构/知识体系安排课程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

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知识

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2、活动课程/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强调学生学习 直接经验

以儿童心理发展为顺序编排课程

代表人物:卢梭、杜威

有利于满足儿童的兴趣,发挥儿童学习的主体性

有利于动手实践能力

夸大了儿童的经验

不利于系统知识的学习

(二)按组织方式分类

1、分科课程:某一学科领域选择知识,例如:政治、历史、美术课,

分科雏形:六艺教育;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任务繁重

2、综合课程:指打破学科界限,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领域知识构成的课程。

例如:社会课=政治 历史;艺术课=美术 音乐;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三)按课程管理、开发主体不同分类

1、国家课程:一级课程,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核的课程,例:政治课

2、地方课程:二级课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机构编订的课程,例如:海南历史,

海南地理;

3、校本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由学校教师开发的课程,例如:走进圆明园。

(四)按任务分类

1、基础课程:三基,读写算能力的培养;

2、拓展课程:拓展特殊能力;

3、研究课程: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五)按实施要求分类

1、必修课程:必须学习,培养学生共性;

2、选修课程:根据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培养学生个性。

(六)按性质分类(表现形式)

1、显性课程:以直接、明显的方式呈现。例如:课程表里的课程,因为具有计划性;

2、隐性课程: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

(1)观念性隐形课程:学校的教风、校风、学风,老师的价值观、知识观;

(2)物质性隐性课程:学校建筑,校园环境,教室的布置;

(3)制度性隐形课程:学校管理体制,班级管理方式;

(4)心理性隐形课程:学校人际关系,师生特有的心态。

计划性是区分显性和隐形的最根本的特征

三、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社会、知识和儿童(学生)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1、社会需求(社会)

2、学科知识水平(知识)

3、学习者身心发展特点(儿童)

四、主要课程理论流派

(一)知识中心/学科中心课程论

1、观点: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编制课程

2、代表人物:夸美纽斯、斯宾塞、巴格莱德、布鲁纳。 夸死巴布

(二)学习者中心/儿童中心课程论

1、观点:以学生/儿童活动为中心的课;

2、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杜威、马斯洛、罗杰。

(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1、观点:把课程的重点放在当代的社会的问题

2、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

第二节 课程设计

一、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

1、课程目标

2、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身心发展水平

3、社会发展

4、科学文化知识

二、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一)纵向组织和横向组织

1、纵向组织:指按照知识的逻辑序列,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的顺序组织课程内容。

2、横向组织:打破学科界限,以问题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

(二)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

1、逻辑顺序:指根据学科本身的体系和知识,是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的主张。

2、心理顺序: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来组织课程内容,是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

的主张。

(三)直线式和螺旋式

1、直线式: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

2、螺旋式:同一课程内容前后重复出现,后面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重复和加深。

三、课程设计模式

(一)目标模式

提出者: 泰勒——课程理论之父、课程评价之父

四大课程基本问题:

(1)学校应努力达成什么目标 —— 确定课程目标 ——目标

(2)提供哪些经验才能实现目标 —— 根据目标选择内容 ——内容

(3)如何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根据目标组织内容 ——方法

(4)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是否达到—— 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评价

(二)过程模式

提出者: 斯腾豪斯

在批判目标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关注课程的展开过程,先定一个宽泛的目标,课程的实施与

宽泛的目标保持一致,随时调整。

四、课程设计的具体内容

(三)课程计划

国家制定针对学校只有一个

1、概念

是课程设计的整体规划,是国家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2、构成:

(1)指导思想

(2)培养目标

(3)课程设置(中心和首要问题)

(4)课时安排

(5)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

(6)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

(四)课程标准

国家制定针对学科每个学科一个

1、概念

即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教学文件。

2、构成

(1)前言

(2)课程目标(核心)

(3)内容标准

(4)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课程评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3、指导意义

(1)指导学科教学工作;

(2)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3)教学评价的依据。

(三) 教材

1、广义:印刷品和音像制;

2、狭义:教科书;

3、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

第三节 课程资源

一、课程资源的概念

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二、课程资源的分布

(一)根据空间分布

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二)根据 存在方式

可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1、显性课程资源: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直接用于教育教学的课程资源。

例如教材、计算机网络等;

2、隐性课程资源:以潜在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课程资源。

(三)根据存在形态

可分为物质形态的课程资源和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

1、物质课程资源: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等

2、精神课程资源:社会生活方式、价值规范、人际关系等

(四)根据 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

可分为文字性课程资源和非文字性课程资源

1、文字性课程资源:教科书、各种图书、期刊、报纸上的文字

2、非文字性课程资源:图片、实物、音频、视频和活动

(五)根据 功能特点

可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

1、素材性课程资源:课程的素材或来源,知识、技能、经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2、条件性课程资源:课程实施的条件,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场地、媒介等

第四节 课程实施

一、课程实施的概念

就是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二、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辛德提出

1、忠实取向:忠实的执行课程计划;

2、相互调试取向:实施过程中适当调整、改变课程计划;

3、课程创生取向(缔造):实施是过程中师生共同缔造新的教育经验。

三、课程实施的结构

(一)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校长排课表)

(二)分析教学任务:备教材;

(三)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备学生;

(四)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备教法; 教师

(五)规划教学单元和课:写计划;

(六)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中心环节):教学实施;

(七)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教学评价。

记忆口诀:安分严选贵族瓶

第五节 课程评价

一、课程评价的概念

二、课程评价主要模式

(一)目标评价模式

提出者:泰勒 课程评价/教育评价之父;

观点:这一评价模式是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

(二)目标游离评价模式

提出者:斯克里文

观点:认为评价应当注重的是课程的实际效果而不是预期效果。

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三)CIPP 评价模式

提出者:斯塔弗尔比姆

课程评价应该为政府的课程决策提供信息,为课程改革服务;

背景:判断对象与目标是否匹配

输入:可供选择的评价

过程:修正有效信息

成果:确定合适的评价

记忆口诀:背书过程很麻烦

第六节 新课程改革

一、概述

1、第八次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 年),九部分二十条;

2、理论基础:多元智能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

3、课程改革的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育以人为本。

4、课程改革的地位:教育改革的核心。

二 、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总目标

(二)具体目标

1、课程理念:“双基” 学会学习 学会做人;

2、课程结构:整体规划,设置综合课程;

3、课程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和实际;

4、课程实施:主动参与、探究学习;

5、课程评价:发展改进;

6、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三、新课程改革结构

(一)新课程改革的内容: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 综合课程 ,

初中—— 分科和综合课程相结合 ,

高中—— 分科课程 。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1)地位: 国家课程、必修课程;

(2)内容: ①信息技术;②研究性学习;③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④劳动技术教育。

记忆口诀:外研社信老总

(3)开设时间:①《基础教育课程改科纲要》:小学三年级—高中;②《中小学综合实际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小学一年级—高中。

3、农村中学课程是为经济发展服务。

(二)课程结构改革的特点:

1、均衡性:课程比例;

2、综合性:开设综合课程;

3、选择性:开设地方课、校本课。

四、 新课改的学习方式改革

1、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

2、合作学习:围绕一个共同的学习内容结伴进行互动学习;

3、探究性学习(发现学习):通过分析讨论斤进行学习。

五、课程评价改革

1、档案袋评价设计:档案袋的基本成分是学生的作品及成长过程;

2、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各个方面,不局限于成绩。

六、课程管理体制改革

三级管理:国家、地方、学校


第七章 学习心理基础

科目二教学内容(科目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全网最详尽干货)(2)

第一节 感觉

一 、 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 感觉的分类

1、外部感觉:外部世界的刺激;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

2、内部感觉:机体内部刺激;运动觉、平衡觉、内脏觉。

三 、 感觉的一般规律

(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1、感受性和感受阈限:

(1)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2)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刺激量。

2、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1)绝对感受性:对最小刺激的感受能力。

例子:在手上放 1 粒灰尘感觉不到重量,当放了 100 粒灰尘时,刚刚可以感受到手中有重量。

(2)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例子:在手上放 1 粒灰尘感觉不到重量,当放到第 100 粒灰尘的时候,刚刚可以感受到了重量,那么 100 就是他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觉阈限与绝对感受性呈反比关系。

3、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1)差别感受性:感觉最小差别量的能力。

例子:放了 100 粒灰尘在手上刚刚可以感受到重量,当放到 300 粒时,感觉越来越重了。

(2)差别感受阈限:能引起感觉变化的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别量。

例子:放了100粒灰尘在手上刚刚可以感受到重量,当放到 300 粒时,感觉越来越重了,

增加的这 200 粒灰尘就是最小差别量

感受性/绝对感受性/差别感受性:能力

感受阈限/绝对感受阈限/差别感受阈限:最小数值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呈反比

4、判断思路:

第一步:判断是绝对还是差别。

做法:刚刚引起感觉产生的是绝对,引起感觉变化的是差别。

第二步:判断是感受性还是感觉阈限。

做法:主语是人选感受性,主语是事物的量,选感觉阈限。

(二)感觉的相互作用

1、感觉适应:相同刺激物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

(1)视觉适应:明适应与暗适应

明适应:由暗到亮,适应亮的环境 。

例子:汽车驶出隧道。

暗适应:由亮到暗,适应暗的环境 。

例子:由白天进入漆黑的电影院。

(2)听觉适应:适应吵闹的环境;

(3)嗅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臭;

(4)味觉适应:厨师做饭越做越咸;

(5)触压觉适应:戴着眼镜找眼镜;

(6)温度觉适应:热水泡脚。

2、感觉对比:不同刺激物作用于同一感受器官,感受性变化。

(1)同时对比:和比你白的人合影,月明星稀,黑人的牙齿很白;

(2)继时对比:先吃橘子再吃糖,糖更甜了。

3、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

例子:蓝色看起来清凉,红色看起来温暖。

4、感觉的补偿:某种感觉技能丧失可由其他感觉系统技能补偿。

例子:盲人的听觉、触觉更灵敏。

本节重点

科目二教学内容(科目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全网最详尽干货)(3)

第二节 知觉

一 、 知觉的概念

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 整体属性的反映。

关键词:直接作用 ;整体属性

二 、 知觉的种类

(一)根据分析器分类

(二)根据知觉对象分类

1、空间知觉

2、时间知觉

3、运动知觉;

4、社会知觉片偏差类型

(1)第一印象/首因效应 针对陌生人

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例子:面试、相亲注意衣着打扮,礼仪

(2)近因效应 针对熟人

最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例子:面试要写好板书

(3)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以偏概全

对人的某些特征形成印象之后,掩盖了其余特征

例子:一好百好,一坏百坏

好学生哪哪都好,差学生哪哪都差

情人眼里出西施

(4)刻板印象/刻板效应/社会刻板印象

对某一类人形成固定的看法,然后推而广之

例子:地域黑 南方人细腻 北方人豪爽 法国人浪漫

(5)投射效应

认为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的特性的现象

例子: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三 、 知觉的特性

(一)整体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以自己过去的经验来补充当时获得的孤立感觉信息,使其形成具有一

定结构的整体。

(1)强度大的组成部分往往决定对知觉对象的整体认识。

(2)知觉对象各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也影响知觉的整体性。

例子:一个人戴了帽子化了妆,还能认出他,这体现了整体性;

每个音符的顺序不变,无论什么乐器演奏,都能听出这是什么歌。

(二)理解性

在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理解和认识它,并用言语把它揭示出来。

例子: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三)选择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我们的背景中鲜明、清晰地区分出来,优先的加以清晰的反映的特性。

例子:万花丛中一点红;

用红笔划重点;

在嘈杂的环境中听见有人喊自己的名字。

(四)恒常性

当距离、角度、光线明暗发生变化,人的知觉映像保持不变(相对稳定)。

类型:

1、大小恒常性:远处看人小

2、形状恒常性:开门时,视网膜上形象不同,但门本质形状不变

3、颜色恒常性:草莓图片的滤镜更换,依然知道草莓是红色

4、亮度恒常性:在暗处和明处看物体亮度不会变化

本节重点

科目二教学内容(科目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全网最详尽干货)(4)

第三节 注意

一 、 注意的概念

关键词:指向、集中

注意就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二 、 注意的特点

1、指向性:注意力的产生

2、集中性:注意的持续发生

3、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一切心理活动都需要注意力的参与

三 、 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

2、保持功能

3、调节

四 、 注意的类型

分类依据:有无预定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

(一)无意注意

1、无意注意的概念:又叫不随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

例子:老师讲课抑扬顿挫;上课时,学生推门而入。

通常由外界刺激引起。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客观刺激物的特点、人的主观状态。

2、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客观条件、主观条件

(1)客观条件(物):

①强烈:巨大的声响、强烈的光线、浓郁的气味(蛋糕店)、巨幅广告;

②刺激物对比:不同颜色的字;“万绿丛中一点红”“鹤立鸡群”;

③运动变化:霓虹灯广告、流星;

④新异性:南方人见到雪,东北人见到竹子。

(2)主观条件(人):

①需要和兴趣:街上的美女;

②情绪:心情不好对什么都没有兴致;

③知识经验:容易被自身擅长的信息所吸引。

记忆口诀:枪队变异需情智

(二)有意注意

也称为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

例子:认真听课。

(三)有意后注意

也叫随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

是有意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由有意注意发展而来的更高级的注意。

例子:骑车、打毛衣,老师上复习课。

五、 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一)注意的广度 (一)注意的广度/ 范围

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到的对象的数量。

例子:一目一行;一目十行;眼光六路;耳听八方。

(二)注意的稳定

又叫注意的持久性,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对象上的时间长短。

区别:

注意的起伏/动摇:注意的周期性变化,正常现象

注意的分散:分心,受到干扰转移到无关刺激上,不好的现象

(三)注意的分配

同一时间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对象上。

关键词:一边...一边...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分开是广度,合起来是分配

(四)注意的转移

根据新的任务,有意识地、 主动地把注意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

例子:上完数学语文课,再上数学课。

区分:(1)注意的分配:同时间,多对象;

(2)注意的转移:先干嘛,后干嘛(不同时间);

(3)注意的分散:无意识、被动的,不好的现象;

(4)注意的转移:有意识、主动的,好的现象。

本节重点及难点

科目二教学内容(科目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全网最详尽干货)(5)

科目二教学内容(科目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全网最详尽干货)(6)

第四节 记忆

一 、 记忆的概念

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二 、 记忆的分类

(一)根据时间分为:瞬时/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1、瞬时记忆/感觉记忆:

(1)概念: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2)特点:时间极短;0.25s-1s,最长不超过 4s;容量较大;形象鲜明;信息

原始,记忆痕迹容易消退。

2、短时记忆/工作记忆:

特点:时间很短,1 分钟以内;容量有限;7±2 个组块;意识清晰,服务于当前任务;易受干扰;

3、长时记忆:

特点:容量无限;信息保持时间长久,一分钟以上。

环境中的信息进入感觉记忆,感觉记忆中的信息靠注意进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靠复述进入长时记忆。

(二)根据记忆的内容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

1、形象记忆:事物的形象:大小、形象、味道、软硬。

例子:记得家里的沙发好软。

2、逻辑记忆:用语词概括的事物之间关系。

3、情绪记忆:体验过的情绪。

例子: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4、动作记忆:学过的动作。

例子:骑自行车。

(三)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不同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1、陈述性记忆: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包括是什么、为什么

2、程序性记忆:如何做事情的记忆,怎么做。

(四)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1、外显记忆:有意识,主动自发

2、内隐记忆:无意识,不自觉产生。

三、记忆的品质

记忆口诀:准备快吃

(一)记忆的敏捷性:记的速度快。

(二)记忆的持久性:记的时间持续久。

(三)记忆的准确性:记的对不对。

(四)记忆的准备性:能够及时回忆和再认。

四 、 记忆过程

识记,保持,再认与回忆

(一)识记

1、识记的概念:

记忆的第一个基本环节。

2、识记的分类:

(1)根据有无目的性,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例子:潜移默化是一种无意识记

(2)根据识记方法,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二)保持和遗忘

1、保持的概念:

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

2、遗忘的规律

(1)提出者:艾宾浩斯 艾宾浩斯 “ 遗忘曲线 ” ;

(2)内容: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遗忘速度很快,后来逐渐变慢,先快后慢。

(3)启示:复习应当在大规模遗忘开始前进行。(24 小时内)

3、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材料性质、材料数量、学习程度、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识记方法、时间因素、

情绪和动机。

记忆口诀:学数学中的长方形,需要时间和动机。

(1)学习材料的性质:种类、长度、难度、系列位置、重要程度。

系列位置效应:两头记忆效果好,中间差。例子:早上、晚上记忆效果好

前摄抑制:先学习的内容对后来学习内容的干扰。前影响后。

倒摄抑制:后面学习的内容对前面学习内容的干扰。后影响前。

中间学习的内容同时受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所以记忆效果差.

(2)学习程度:假设刚刚学会时的学习程度是 100%,那么最佳的学习程度是 150%,

相当于过度学习 50%。

例子:背诵单词 10 分钟刚好记住,再背诵 5 分钟,记忆效果最佳。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科目二的知识考过就忘了。

(4)识记的方法:理解而非死记硬背。

(5)时间因素:时间久了就忘了。

(6)情绪和动机:因为想起来很开心所以印象很深。

(三)回忆或再认

1、回忆:知识在脑中重现浮现起来的过程。 想起来,做简答题

2、再认:当事物再次出现在眼前时能否认出来。 认出来,做选择题

五 、 记忆的提高

记忆口诀:编府册,木加意义。

(一)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二)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三)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四)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五)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六)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结合;

(4)复习方法多样化;

(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本节重点及难点

科目二教学内容(科目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全网最详尽干货)(7)

科目二教学内容(科目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全网最详尽干货)(8)

第五节 表象与想象

一 、想象的概念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二 、想象的分类

(一)从有无目的性的角度,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1、无意想象:也称不随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

例子:看到棉花糖就想起天上的云彩。

梦是无意想象的一种极端形式。

2、有意想象:又称随意想象,有预定目的,自觉形象的想象,还需要意志努力。

例子:文学家进行人物形象创造。

(二)从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分为幻想、理想和空想。

1、幻想:指向未来并未与个人愿望想联系。

例子:幻想成为百万富翁。

2、理想:能够实现的幻想是理想。

例子:开始努力学习怎样赚钱,梦想成为亿万富翁。

3、空想:脱离现实,毫无实现的可能。

例子:天天躺在床上想自己成为亿万富翁。

(三)内容是否新颖,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1.再造想象:根据词语的描述或图像的示意去想象。

例子:读西游记想象孙悟空。(二手)

2.创造想象:独立地形成新想象。

例子:吴承恩创作西游记的时候头脑中出现孙悟空的形象。(一手)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2、丰富学生知识,扩大表象储备;

3、创设想象情景,引发想象;

4、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唤起学生的想象。

本节重点及难点

科目二教学内容(科目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全网最详尽干货)(9)

科目二教学内容(科目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全网最详尽干货)(10)

科目二教学内容(科目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全网最详尽干货)(11)

第六节 思维

一、思维的概念:

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应。

二、思维的特点:

(一)间接性:(通过……了解……)

借助媒介和知识经验进行间接的认识。

例子:“朵儿妈咪”——有宝宝的女性。

(二)概括性:(分析同一类人事得出共性)

不是个别事情或事物的个别属性,而是通过很多现象得出结论。反映的是事物的共

同本质和普遍联系。

例子:学霸——认真学习,学识丰富,成绩好的一类人。

人们通过现象概括出“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结论。

三、思维的过程及基本形式

(一)基本过程:

1、分析与综合 思维基本过程

分析:分解成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

综合:把个别部分或属性联合为一体;

2、比较与分类 比较的基础上分类

比较:对比确定事物之间的异同点和关系;

分类:根据相同点和不同点划分种类;

3、抽象与概括 抽象的基础上概括

抽象:提炼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特征;

概括:人脑把事物间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象出来加以综合的过程;

4、系统化与具体化

系统化:把学到的知识分门别类组成系统;

具体化:把概括的特征和规律应用到具体事物中。

(二)思维的形式:

1、概念: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 基本形式;

2、判断:概念之间的关系。例子:感觉是知觉的基础。

3、推理:由已知判断推出新判断。

例子:已知四川姑娘美,谢娜是四川人,故谢娜美。

四、思维的种类

(一)根据思维活动的凭借物:

1、感知动作思维(3 岁前):通过动作进行的思考。

例子:掰着手指头数数。

2、具体形象思维(3-7 岁):通过具体事物和表象联想进行的思维。

例子:家长做出小鸟飞的动作告诉孩子什么是小鸟事。

3、抽象逻辑思维(7 岁以后):通过语言、符号进行的思维。

例子:

妈妈头发比爸爸长,爸爸头发比爷爷长,所以,妈妈头发比爷爷长。

铁是一种金属,金属可以导电,铁可以导电。

(二)根据思维探索目标方向不同

1、集中性思维:把问题的各种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最优方案

例子:学生从各种解题方法中筛选出一种最佳解法

2、发散性思维: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找到答案 是创造型思维的

核心。

例子:一题多解

发散思维的特点:

(1)流畅性:短时间表达出数量多的观念。砖头可以盖房子、铺路、修桥。

(2)变通性:同一问题能想出不同类型的答案。砖头可以打架,写字,当

哑铃锻炼身体。

(3)独特性:能想出独特、新颖的见解。四块砖头堆起来可以烤红薯。

(三)根据创新程度:

1.常规思维:常规方法、规定模式去解决问题

2.创造思维:核心-发散思维

(四)根据逻辑性

1、分析思维:严密的逻辑推理;

例子:数学证明题。

2、直觉思维:敏锐、迅速的识别和把握;

例子:警察能够在人群中迅速认出罪犯。

(五)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的环境;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记忆口诀:换个壳

五、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心理发展的实质:个体对环境的适应。

2. 四个基本概念:

(1)图式:认知结构,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结构。

例子:二胖子认为鸟是天上飞的。

(2)同化:新信息纳入图式,丰富图式—量的增加。

例子:二胖子第一次看到飞机高呼“大白鸟”。

(3)顺应:图式不适应新的信息,要改变、修正原有图式—质上发生改变。

例子:会飞的不都是鸟,鸟是会飞的动物。

(4)平衡: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的。

3. 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口诀:感前具形

(1)感知运动阶段(0-2 岁):客体永久性。

例子:9 个月之前的宝宝如果拿走他的玩具不会去找,9 个月以后会去找。

(2) 前运算阶段(2-6/7 岁):

①出现语词或表象——延迟模仿。

②不守恒:量杯实验。

③不可逆。

④泛灵论-认为外界一切事物都是有灵性的。

⑤自我为中心-“三山实验”。

(3) 具体运算阶段(7-11/12 岁):

思维可逆,守恒,去自我中心。

具体运算的特点和前运算阶段特点对立。

(4)形式运算阶段(11/12 岁以后)

抽象逻辑思维,可以进行命题运算、逻辑推理。

六、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一)问题的特征。

(二)已有的知识经验。

(三)心理定势: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例子:感受性、感觉阈限判断套路。

(四)功能固着:只看到常用功能,看不到其他功能。

例子:泡泡糖除了吃还能干什么

(五)原型启发:

例子:瓦特根据茶壶盖发明了蒸汽机;阿基米德根据浴缸发现了浮力原理。

(六)情绪与动机。

(七)个体的智力水平。

本节重点及难点

科目二教学内容(科目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全网最详尽干货)(12)

第七节 情绪情感

一、情绪情感的概念

情绪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伴随着认识而产

生的心理过程。

需要是引发情绪情感的基础(情感)。

二、情感的种类 :

1、道德感:个人的言行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例子:责任感、荣誉感、爱国主义情感、同情心。

2、理智感:人在智力活动中产生的情感体验。

例子:求知欲、成就感、追求真理的愿望。

3、美感:根据审美标准来来评价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文艺作品产生的。

例子:仙鹤美、鳄鱼丑。

三、情绪的分类

1、心境:微弱、平静、持久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散性。

例子:人逢喜事精神爽;

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激情:强烈的、爆发的、短暂的心理状态,伴随着生理变化和外部行为。

例子:范进中举狂喜、狂怒。

3、应激:遇到意外刺激的适应反应。

关键词:紧张。

例子:路上遇到强盗抢劫,很紧张。

应激成功:急中生智。

应激失败:考试紧张。

例子:新老师上讲台紧张。

本节重点及难点

科目二教学内容(科目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全网最详尽干货)(13)

第八节 意志

一、意志的概念:

意志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支配自己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意志最重要的特征:克服困难

二、意志行动过程:

(一)准备/采纳决定阶段

1.动机冲突:

(1)双趋冲突:既想又想。

例子:既想清闲,又想挣钱。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2)双避冲突:既不想又不想。

例子:既不想学习,又不想挨骂;进退维谷。

(3)趋避冲突:既想又不想。

例子:既想吃巧克力,又怕胖。

(4)多重趋避冲突:各种想和不想。

例子:毕业面临多种选择。

2.确定目标

3.选择方法和制定行动方案。

(二)执行决定阶段

第九节 人格

一、概念:

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二、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千差万别;例子: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2.稳定性:时间、空间稳定;例子: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3.整合性:否则分裂。

4.功能性:决定命运。

记忆口诀:特工温和

性格是人格的核心。

三、影响人格的因素

(一)遗传

(二)环境

(三)家庭教养方式

1.三分法:权威型、民主型、放纵型

2.四分法:

(1)权威型:有爱合理要求。相当于三分法里的民主型

(2)专断型:无爱要求服从。

(3)溺爱型:有爱但缺乏要求。

(4)忽视型:缺乏爱又缺乏要求。

(四)自我

四 、人格的结构

人格包括性格、气质、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系统。

(一)性格:

1、概念:态度与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后天形成的,带有道德色彩

2、地位:人格的核心

3、结构:

(1)态度:对自己、他人、集体、工作以及对学习的态度特征。(核心成分)

(2)意志:调节行为的方式和水平。

(3)情绪: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等方面的特征。

(4)理智:认知过程。

4.良好性格的培养

(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说服教育法

(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品德评价

(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榜样示范法

(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集体教育法

(5)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实践锻炼法

(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品德修养指导法

口诀:用集体中榜样三观强化自我因材施教

(二)气质:

1、概念:人格的一种动力特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

2、气质类型:

(1)胆汁质:

①典型特点:脾气暴躁、精力旺盛、鲁莽;

②代表人物:张飞、李逵。

(2)多血质:

①典型特点:活泼开朗、善于交际、没有耐心 ;

②代表人物:孙悟空、王熙凤。

(3)粘液质:

①典型特点:稳重、内敛、忍耐性强;

②代表人物:沙和尚、林冲。

(4)抑郁质:

①典型特点:多愁善感、怯懦、孤独;

②代表人物:林黛玉。

(三)认知风格:

1.对外部环境的依赖程度

(1)场依存:易受外部影响,爱好社交,喜欢人文、社会学科;

(2)场独立:以内部线索为依据,喜欢独处,喜欢理科、自然科学。

2.对问题思考速度

(1)沉思型:反应慢,准确率高;

(2)冲动型:反应快,准确率低。

3.继时性和同时性

(1)继时型:在解决问题时,能一步一步地分析问题,每一个步骤只

考虑一种假设或一种属性,提出的假设在时间上有明显的前后顺

序。

(2)同时型:在解决问题时,采取宽视野的方式,同时考虑多种假设,

并兼顾到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

(四)自我调控系统

第九节 人格

(一)奥尔波特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人格心理学之父

1、共同特质:一群人共有的。

2、个人特质:

(1)首要特质: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只有一个;

(2)中心特质:重要特质,5-10 个;

(3)次要特质:不太重要的。

( 二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人格发展理论:

(1)0-1 岁:口腔期-嘴巴的吸允、咀嚼、吞咽;

(2)1-3 岁:肛门期-排泄;

(3)3-6 岁:性器期-恋父/母情结;

(4)7 岁至青春期:潜伏期-同性之间;

(5)青春期以后:两性期-异性之间。

( 三 )埃里克森阶段理论

1、0-1.5 岁:信任对不信任-培养信任感;

2、2-3 岁:自主感对羞耻感-培养自主性;

3、4-5 岁:主动感对内疚感-培养主动性;

4、6-11 岁:勤奋感对自卑感-培养勤奋感;

5、12-18 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培养自我同一性;

6、18-25 岁:亲密感对孤独感;

7、25-60 岁:繁殖感对停滞感;

8、60 岁以后:自我整合对绝望感。

本节重点及难点

科目二教学内容(科目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全网最详尽干货)(14)

科目二教学内容(科目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全网最详尽干货)(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