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经最佳版本(是哪十三部经典)(1)

清同治十年“武英殿”本“十三经注疏”

笼统地讲,“十三经”就是我国古代国家层面指定的教科书,是办学和科举考试的指定教材。古典时期,只要识字读书,必学“十三经”。

“十三经”是哪十三部经典?是怎么形成的?对中国古代的人文教育和传统文化形态有什么影响?我们讨论一下,供大家参酌与评述。

1、“十三经”始于西汉,定型于北宋,重点在唐代

西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作为学官,教授弟子。“博士”“教授”都是从这里来的。当时所谓“五经”,即儒家的五部经典,包括《诗》、《书》、《礼》、《易》、《春秋》。《诗》即《诗经》,《书》即《尚书》,《礼》即《仪礼》,《易》即《周易》,《春秋》就是《春秋》。到东汉,增加《论语》和《孝经》,共七经。

唐代前期,设“三礼”“三传”。“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即《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加上前面的七经,就是十一经。唐文宗开成年间,增补《尔雅》为经典,并将全部十二部经典刻石,作为规范文本。隋唐开始科考,“十三经”就是办学和科举考试的指定教材。

十三经最佳版本(是哪十三部经典)(2)

“开成石经”,在西安碑林

北宋仁宗时期,增加《孟子》为经典,至此,“十三经”正式形成。两宋到明清近千年,所谓“十三经”,就是这十三部经典。即《易经》《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孝经》《论语》《孟子》《尔雅》。

2、“四书五经”都是“十三经”

宋元之后,特别是明清时期,“四书五经”为办学和科举指定经典文本教材。但其实“四书五经”都在“十三经”的范围之内。

这里的“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大学》和《中庸》本来就是《礼记》里的篇章,应该含在《礼记》之内。其实“四书五经”加起来就是“七经”。

“四书五经”是对“十三经”的继承性缩编,就是说,“四书五经”本来都是“十三经”的范围。《尔雅》是我国的第一部词典,应该算是工具书。《孝经》实质上是《论语》的一部分。《周礼》不是讲礼的,是行政管理学著作。《礼记》实质上是对《仪礼》的解读。《春秋》三传讲的都是同一件事,所以,后世只保留《左传》。

十三经最佳版本(是哪十三部经典)(3)

‘’四书五经“”

看看,历史就是大浪淘沙,最后留给我们的,就是最经典的。《诗经》《尚书》《周易》《春秋》《礼记》《论语》《孟子》。

中国文化的框架,就是建立在这几部经典之上的。中国人的人文思想和心理心性,包括家国情怀,社会理想、精神情操、审美倾向等等,都与这几部经典直接相关。不信的话,你看看学学就知道了。

十三经最佳版本(是哪十三部经典)(4)

“开成石经”拓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