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错杀吕伯奢一家多少人(曹操杀吕伯奢一家)(1)

#四大名著#

吕伯奢是谁?为何被灭门?

其实这是一个令人情绪复杂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吕伯奢其人,根据《三国演义》中曹操的讲述,是他父亲曹嵩先生的结拜兄弟,比曹操大一辈。

如果各位朋友对“吕伯奢灭门案”不熟悉,那您一定听过一句话,叫做“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意思就是:宁可我对不起全天下的人,也莫要全天下的人都对不起我。这种极致的利己主义,真让人叹服,但是,大多数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在这种极致的利己主义背后,有着一个时代特有的背景,和一些错综复杂的因素,所以我们如何评价这个事,其实都是测评自己,有无大局观的一个题目。废话不多讲,先把这个故事简短的表述清楚。

曹操错杀吕伯奢一家多少人(曹操杀吕伯奢一家)(2)

话说东汉末年,董卓专权,作为一个地方武装豪强,董卓可以说是无恶不作,废天子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欺压百官,鱼肉百姓,甚至有一次看见一个集市上有很多人,便指挥手下军队,将男人杀光,把妇女掳掠回来,把许多人头挂在车下,对人说这是自己的战功,杀的都是敌人。

而朝廷中有个大臣王允,假借自己过生日,想要和其他大臣商量一个推翻董卓的计划,酒过三巡,菜上五味,王允却忽然掩面哭泣,来庆祝生日的众人都傻眼了,王允抽抽噎噎地说:“今日并非贱降(贱降,自己生日的谦称,和称自己儿子为犬子一样,都是自谦的说辞),因欲与众位一叙,恐董卓见疑,故托言耳。董卓欺主弄权,社稷旦夕难保。想高皇诛秦灭楚,奄有天下,谁想传至今日,乃丧于董卓之手,此吾所以哭也。”

王允先生当时何样人?乃官拜太仆、尚书令、司徒之人,他都拿董卓没有办法,你说其他官员能有啥办法,于是大家一起抱头痛哭,哭声中却传来一阵笑声,大家都想看是那个不识时务的家伙,抬头一看,原来是曹操曹先生在大笑:“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

曹操错杀吕伯奢一家多少人(曹操杀吕伯奢一家)(3)

这个不走寻常路的曹先生,当场决定去刺杀董卓,结果肯定是没有成功的,而且差点就被当场逮住了,幸亏他脑筋急转弯玩得溜,董卓问他为何手持宝刀,他说他是去献刀的,蒙混过关后,赶紧就撒丫子跑路了。

等到董卓醒悟过来,气得一佛出世,三佛升天,发誓一定要抓住曹操,于是连夜给曹先生画像下通缉,着各地州府捉拿归案,还悬出很高的奖赏:擒献者,赏千金,封万户侯,窝藏者同罪!这里的千金,不一定是千两黄金,也可能是铜铁这种金属,但在东汉,这一样的价值非常巨大,而且还赏赐万户侯,这可是食邑啊,等于一万户人家供养你家,抓住曹操献给董卓,得到的社会地位和利益之大,简直能叫人爆血管。

曹操被抓了没有?还真被抓了,抓他的人就是中牟县的县令陈宫,没错,就是后来辅佐吕布的那个陈宫,这个陈宫也是性情中人,抓了曹操以后,并没有真的去献给董卓,换取利益,而是晚上偷偷的试探了曹先生一下:“孟德此行,将欲何往?”曹操:“吾将归乡里,发矫诏,召天下诸侯兴兵共诛董卓,吾之愿也。”

曹操错杀吕伯奢一家多少人(曹操杀吕伯奢一家)(4)

原来陈宫也是个反董份子,一听,哎呀,这个曹操不简单啊,居然这么大雄心,要发天下兵马去讨伐董卓,匡扶汉室,于是自己的官也不做了,收拾金银细软和曹操一起跑路了。正是在这跑路的过程中,因为曹操的多疑,才引发了“吕伯奢灭门案”,到此,前因算是交代清楚了。

话说这两位,急急行了三日,到了成皋,曹操对着前面说,我父亲有个结拜兄弟,就住在前面,我们暂且去住一晚。到了吕伯奢家,相互寒暄,不在话下,曹操索性也坦荡,把自己的境况也说出来了,并无隐瞒。原文中是这样写的:操告以前事,曰:“若非陈县令,已粉身碎骨矣。”说明到了这个时候,曹操的内心还是非常相信吕伯奢的。

可为什么曹操后来又起了疑心,甚至杀了吕伯奢全家呢?我们来看看罗贯中先生在这一段文字中的笔力:伯奢拜陈宫曰:“小侄若非使君,曹氏灭门矣。使君宽怀安坐,今晚便可下榻草舍。”说罢,即起身入内,良久乃出,谓陈宫曰:“老夫家无好酒,容往西村沽一樽来相待。”言讫,匆匆上驴而去

曹操错杀吕伯奢一家多少人(曹操杀吕伯奢一家)(5)

说句心里话,我要是曹操,心里只怕不是起疑心这么简单了,都啥时候了,你还惦记家里没有好酒,我还有啥心思喝酒啊,特别是“良久乃出”这四个字,你把我们晾在一边,莫非是和家里人交代什么去了?而且出来以后,匆匆骑驴而去,莫非是去报官了?换了是笔者,早就急急如惊弓之鸟,惶惶似丧家之犬,脚底抹油,溜之大吉。

要说无巧不成书呢,忽然听见庄后有人磨刀,两人偷偷摸摸去观望,正好听见有人在说:“缚而杀之,何如?”两人一下就急眼了,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于是两人手起刀落,不分男女,吕伯奢一家八口人,就这样稀里糊涂见了阎王。曹操这个时候还是出于自保的角度,倒也情有可原。

但两人搜索到后厨,看见一口肥猪正被绑在案上,两个对视一眼,方知铸下大错,只好急急忙忙出门上马就走。走不过两里路,迎面碰到了我们悲催的主人公吕伯奢先生,驴子鞍上挂着两壶酒,手里拎着果蔬,很惊异地问两人为何离去?操不顾,策马便行行不数步,忽拔剑复回,叫伯奢曰:“此来者何人?”伯奢回头看时,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

曹操错杀吕伯奢一家多少人(曹操杀吕伯奢一家)(6)

《三国演义》能位列四大名著,罗贯中先生的笔力真是雄健,策马便行四字,将曹操的愧疚与决绝表现得非常生动,一句“行不数步,忽拔剑而回”,将曹操一步三计,又杀伐果断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番操作,直接就把一旁的陈宫先生看傻眼了,开始杀他家人还说是误会,现在杀吕伯奢,又是闹哪样啊?

操曰:“伯奢到家,见杀死多人,安肯干休?若率众来追,必遭其祸矣。”原来曹操是担心吕伯奢回家看到如此惨状,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反过头来,将曹操两人擒下去送官,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把吕伯奢也杀了。宫曰:“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正是陈宫指责曹操的这句话,才引出了曹操那句名言:“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面对曹操这么自私的话,陈宫的反应如何?《三国演义》上只有四个字来描写:陈宫默然。各位朋友,我们大多对于自己不认同的言论和行为,也会和陈宫一样,用沉默来表达自己的不认同,自古以往,都是如此。那么笔者为什么认为这个故事能测评我们的大局观呢?

曹操错杀吕伯奢一家多少人(曹操杀吕伯奢一家)(7)

看过这一段故事的朋友,不外乎两个反应,最多的一个,肯定是骂曹操恩将仇报,无情无义。但也有人认为曹操做得其实并没有错,大丈夫纵横天地之间,当然是一将功成万骨枯,为了千古霸业,吕伯奢一家,杀也就杀了。

按道理来讲,陈宫作为当事人,应该是前者,觉得曹操此人简直泯灭人性,自私到了极点,但陈宫的做法,却叫人非常迷惑,书中是这样写的:却说陈宫欲下手杀曹操(这是两人离开吕伯奢家,去投点夜宿了以后),忽转念曰:“我为国家跟他到此,杀之不义。不若弃而他往。”插剑上马,不等天明,自投东郡去了

这个时候的陈宫,想到了两种“义”,个人小“义”和国家大“义”,曹操杀吕伯奢,是失个人小“义”,而陈宫如杀曹操,也是为了自己心中的小“义”,而东汉朝廷动荡,董卓专权,如杀曹操,就少了一股反对董卓的势力,这是失去国之大“义”,所以才有了放过曹操的举动。

曹操错杀吕伯奢一家多少人(曹操杀吕伯奢一家)(8)

结束语:从陈宫最后对曹操的态度和做法来看,陈先生是个非常有大局观的人,能舍个人小义,而成国家大义。我们各位朋友,也经常因为一个小事,从而对身边人产生一些看法,并有些针锋相对的举动。往往忽略了事情的背后,是否有一些我们不知道的因素和背景,就像庄子先生说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同样的道理,我们不是别人,也不知道别人做那些事,是不是有不为人知的苦衷和隐情,而准确地评价一个人或一件事,须综合各种因素和背景来全面的分析,才是最正确的大局观!

每个人都有自己处世的标准和原则,但需牢记的是,这仅仅是我们的原则和标准,并不能代表别人就是这么想,更不能指望别人会按我们的标准和原则来办,遇事正面想一想,反面看一看,总不会错太多,如果陈宫手起刀落,也就没有后面的三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