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我国吉林省西北部松原市境内的查干湖,是中国十大淡水湖之一,千百年来,查干湖上的渔工们一直沿用着祖辈传下来的“马拉绞盘,冰下走网”的原始作业方式进行冬捕渔猎。
-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有一年冬天去吉林大安市出差。下飞机后坐在客户的车往大安走的路上,经过松原过一条桥时,司机说这里的鱼特别好吃。那个年代刚迈入社会。又是跟着领导跑,哪里好玩哪里好吃都只是听听而已。好多年后我才知道,这个地方就是查干湖。
- 查干湖每年的12月中下旬开始进入冬捕的季节,小时候看过的“十万个为什么”里就有说过,为什么在冰面上凿个洞,就可以很容易钓到鱼,鱼其实不傻,非跑到冰窟窿来上钩,而是冰封的水底空气稀少,一旦开了个洞,鱼就游过来透气,结果就咬钩了,冬捕也应该是大概道理,
- 自从舌尖上的中国里播出了查干湖冬捕后。查干湖就成了吉林冬天旅游最不能错过的地方。好多人因此慕名而来。当地政府因此还每年冬天举办冬捕开渔节。因为不喜欢那种人多造势的场面,我选择了开渔节后才去查干湖。
- 冬捕是勤劳和智慧兼备的一种渔猎方式。渔工们很早就起来开始作业,在有经验的冬捕把头带领下,在冰面上打出一个个冰窟窿,打孔的工具像个十字架。顶部是金属尖头凿子。手提着横梁提起来,凿下去,在冰上每相隔十多米的距离,在冰面上沿着圆圈线路,凿出一个个冰窟窿。据说这叫导网孔。
- 然后再把一个木制的穿杆从导网孔放下水,穿杆会浮在冰面下。然后用一个铁钩子伸进下一个导网孔,钩住冰面下的穿杆并且控制穿杆的方向,穿杆尾巴套着-根细线叫水线,而水线又连着渔网的大缆绳。大缆绳是整个渔网最结实最受力的线。就这样沿着凿开的一个个导网孔像穿针引线一样,把大缆绳放入水中。然后再通过缆绳拖动水下的渔网在水底兜成一个圈。
- 我们开始不懂,一大早起来就跑去看冬捕拉网,我们去到时,刚开始作业的渔工兄弟和我说,一早上都是凿冰窟窿放网,要下午2点左右才开始拉网,叫我们回去吃了午饭再来看不迟,不然冰天雪地的,我们会冻得受不了的。当时说得我心里热乎乎的。多么善良的东北人。确实早上冰面上除了作业的渔民,就看不到更多的其他人。我们看了一会就先回去昨晚住的农家院吃午饭。等下午再过来。
- 很多事情说得容易,做起来就难。就像我口述一样,似乎轻松,但渔工兄弟们就要忙上一个上午。
午饭后,我们再回来时,湖面上已经聚集很多车和人,看来就是我们没经验。还好渔工兄弟们的提醒 ,不然肯定冻得跟孙子似的。
我们来到的时候,渔工兄弟已经开始赶着马拉动绞盘,把渔网拖出水面。
- 旁边一个游客一边用手机拍摄,一边和作业的渔工说:“你们每天这样太好玩了“,那个渔工随口回她一句:”那咱俩换呀“。哈哈,可爱的渔工真幽默,那个大姐哑口无言,我想起上午渔工兄弟担心我们冻坏了,让我们下午才来看拉网,惭愧呀,我们好多有文化的城里人,还不如渔工兄弟懂得替人着想,这个应该就是叫白天不懂夜的黑吧。
- 在我们城里人眼里看冬捕是一种好奇的活动。但对于作业的渔民兄弟来说,在零下三十多度的冰面上,风吹到脸上可以用刮刀子来形容,为了保暖穿着十多斤重厚厚的衣服,还要拖着几十斤重的渔网干活,背后的艰辛可想而知。
- 但我相信,老天总会眷顾勤劳的人,他们的付出一定会有收获。我也衷心的希望他们今天有个好的收获。
- 起网开始,先拉出来的是一大堆噶喇壳,我不禁担心起来,这冰天雪地里忙乎一天,不会只是捕一网大噶喇壳吧,哈哈。
- 还好。拉着拉着噶喇壳里开始参杂有鱼出现了。然后就陆续越来越多。可怜的鱼儿,出水蹦跶不了几下,就硬了。
- 网里上来的鱼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大,各种叫不出名字的鱼。
我只是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抱着合影的这条鱼叫胖头。估计有三十多斤重。
- 分享渔工兄弟的丰收快乐,除了抱着大胖头鱼合影外,还有个更好的方式,那就是去吃顿鱼。我们六个人,加上包车的司机师傅,炖了一条十多斤重的大胖头。开始我以为那么大的鱼做的不会好吃。就当起哄吃个热闹,但没想到炖出来后,吃到嘴里时肉鲜嫩的很。价格才是60元一斤。能让几个来自”吃在广州“的吃货都能认可的厨艺。大家可以放心去吃。看看最后那张,剩下骨头架子的那条鱼 ,就知道我不是瞎咧咧的王婆卖瓜。
- 建议大家去查干湖看冬捕,最好避开开渔节那几天。我们去的时候人很少,我们在镇子上找到一家还开业的农家院,环境很不错。大娘大爷俩都很淳朴的。和他们说啥的,都是回答你:”嗯呐“。应该是蒙古语吧,反正接人待客是非常真诚的。查干湖是我们东北行的最后一站。我们这一路是包车走的,从雾凇岛到魔界到雪乡到哈尔滨再到查干湖。查干湖后就到长春机场回家了。
不信雪乡猛如虎,老广偏爱雪乡行
冬雪游甘南,去看灵魂皈依的梵天净土
坝上的冬天,远比秋天更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