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很多人对于评选“火炉城市”热情高涨。重庆人说:“我一天得洗三次澡!”,话音未落杭州人不服气:“我这大马路上煎鸡蛋可不是吹的!”南昌人不甘示弱:“我们夏天开车出去不用行车记录仪!”福州人立马打断南昌人:“我们出去拿个外卖回来就变成包公了!”郑州人民不说话,默默拿出了烤肉和孜然……

冬天吐鲁番有什么玩的(火炉城市评选为什么不带吐鲁番玩)(1)

但是现在很多大城市在评选“火炉城市”的时候就是不带吐鲁番玩,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知道吐鲁番夏季气温最高接近50度,而且火焰山的地表温度更是一度达到82度。如此炎热的吐鲁番难道就不配在火炉城市中占据一席之地吗?其实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原因,最早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

冬天吐鲁番有什么玩的(火炉城市评选为什么不带吐鲁番玩)(2)

“四大火炉”的说法,最早也是从民国时期开始出现的。1912年6月,经常跟美国打交道的南京国民政府开始在北京筹办中央气象台。当时国内局势非常复杂,所以办事效率比较低,从买设备到培训人才,一直折腾了将近四年的时间,终于在1916年,中央气象台开始尝试进行天气预报。就当时来说,国民政府并没有意识到天气预报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单纯也就是图个新鲜,充其量也就是为了服务于战争,不过这也算是我国天气预报史上的一次关键性变化,为我国气象事业起了个头。

冬天吐鲁番有什么玩的(火炉城市评选为什么不带吐鲁番玩)(3)

但是中国疆域很大,当时只有十几个海关测候所,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至于内地,那根本是不可能检测到的。而且因为气象人才培养难度在当时来说也是很大的,所以到了1921年,中国的天气预报事业就算是彻底破产了。

可是关于气象事业的探索却远远没有结束,北洋政府接着搞起了事情。吸取之前仅仅在沿海地区建立测候所的弊端,北洋政府还是着眼于内地。因为是第一次尝试,徐世昌下令跟之前一样,也建造10个测候所。这次直接在新疆的乌鲁木齐也建了一个。可徐世昌的想象是美好的,这次行动在1927年同样失败了。为什么呢?当时用的气象人才还是国民政府早期培养的那批人。这些人主要成长于东南沿海地区,现在在新疆等内地建设测候所,表面上给他们提供了工作机会,实际上人家根本不愿意去。

冬天吐鲁番有什么玩的(火炉城市评选为什么不带吐鲁番玩)(4)

当时可不比现在,乘着飞机一会儿就到了。那时候可是要坐火车,而且新疆地区还没有通火车,中间还得倒好几次车。且不说路途遥远,交通不便,那些专家根本适应不了西北地区的气候条件,于是宁愿违背总统的遗愿也要跑路。剩下没跑的人直接在西安落脚,徐世昌干脆在西安建了个测候所,另外两个是在张北和开封。原本计划的10个变成了3个,到1927年,张作霖直接宣布这项事业失败!

冬天吐鲁番有什么玩的(火炉城市评选为什么不带吐鲁番玩)(5)

因为民国时期技术不行,一些漫无目的,极其随意的建设气象站,导致了新疆地区气候监测的落后。乌鲁木齐尚且没有测候所,吐鲁番就更别提了,自己纵然热到天荒地老,东部人都不知道。而东部人也同样不知道,吐鲁番究竟有多热,所以在民国时期讨论这一问题的时候就不带吐鲁番玩。

冬天吐鲁番有什么玩的(火炉城市评选为什么不带吐鲁番玩)(6)

按理说当时的技术条件不允许,现在技术已经很发达,为什么在评选火炉城市的时候还是不带吐鲁番玩呢?这就涉及到气象知识了。在气象学中有一句话:湿度越大,体感温度和实际温度的差异就越大。假如说夏季实际温度是40度,如果空气中的湿度低于50%,那么人能感受到的体感温度可能也就是42度或者43度左右。相反,如果湿度高于50%,则体感温度至少是45度左右,如果达到了90%,那么体感温度能直逼50度。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说:湿热远比燥热更难捱,湿冷比干冷更痛苦。现在这个时候南方正处于一种湿冷的天气,相信南方的朋友都能够感受得到。这样一看,仿佛吐鲁番也没那么热了。

冬天吐鲁番有什么玩的(火炉城市评选为什么不带吐鲁番玩)(7)

不过要是没有一个比较详细的标准来说明“火炉城市”的话,那么评选标准就是靠人力。哪个城市人口多,哪个城市就拥有了话语权。也正是这样,自从出现火炉城市讨论以来,这一称号一直在重庆,武汉和南京这几个个大城市之间更替。

不过这也算比较真实,按照现在最新的“火炉城市”标准来说,吐鲁番还是无法入选。因为判定“火炉城市”其中一个标准是:夏季平均最高温和平均最低温。吐鲁番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昼夜温差太大,这样相互一抵,平均热度就没那么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