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到,知了疯了似得高唱。只要有树的地方,不论是果园、行道树,还是山林、灌木,蝉鸣一片。那感觉,就像走入了醒不了的梦,汗水,也就被这躁动不安催生出来,在脸上身上肆虐。
又到了粘知了的好日子,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城里人粘知了的热情,貌似比乡下人还旺盛。随意出去走走,就见那城乡结合部行道树茂密处,隔三差五就能遇到个粘知了的汉子或女人。
前天我一个朋友从农村老家回来,说就那么几里路,沿途竟然遇到十多个粘知了的!他这一路,只粘了9个知了。抱怨说“粘知了的比知了都多了”。我们大笑。
我也是才知道,现在粘知了早不用我知道的面筋了,也不用什么竹竿、棍子的,都直接用钓鱼竿,杆头粘一只小绿手,只要小手啪到知了上,那就跑不了。
我好奇问这咋做的啊?粘知了的人说:“这东西网上很多卖的。”原来粘知了也升级换代,走向了网络时代。我这天天自诩农村出来的人儿,都不好意思说我曾是粘知了的技术工了。
粘知了的汉子:李桂良拍摄可当年在农村,阿兮我也是钓知了高手好不好?对,就是钓,不是粘。是用马尾钓知了。你听说过吗?
七十年代,俺们农村人的生活还是比较艰苦。夏天,知了就等于俺们碗里的肉菜。那时候也没这么多的油炸知了,钓到知了都是埋在灶火余烬里烧,那个柴火烧出来的香味啊,哎呀,口水差点出来!
钓知了,用的是马尾,就是马的尾巴上拽下来的马尾丝。为什么用马尾丝,而不是用驴尾丝或骡子尾丝,这个我真没认真研究过。只知道马尾丝弹性好,搓出来的钓扣有刚性,能经得起知了拼了命的挣扎,不会被挣断。
做这个钓扣,简单也不简单。夏天,穿短裤的时间多。所以拿到马尾丝后,我们会捏住一端,平放在小腿上,另一只手大力一搓,边摁住不放手,边移动到马尾另一端捏住。这样两只手各执一端拎起往中间合,马尾就拧成了一股。小心捏住并起的两端,从刚形成小辫的那个小孔里穿过去,成为一个伸缩扣。把尾端用线紧紧地绑在竹竿或者其它长杆的尖端,这样,一个马尾钓扣就做好了。
现在出发,去到村庄外树林里蝉声高唱处吧。树林中,还有小河穿林而过,真是暑意全消。
钓知了很考验眼力。你发现了知了后,要不动声色,慢慢移动钓竿,慢慢接近知了。然后凭感觉(那么高,马尾那么细,看不到太清的),把马尾钓扣从知了的头部套下去。
这是重点。一定要从头部套,而不是从尾部。为啥呢?因为知了的习惯,它一受惊就往上飞,从头部套,它往上一飞,正好套的紧紧的。套住了知了,它挣扎得特别剧烈,你得迅速回撤长杆,一把捏住知了,以免它挣扎久了弄坏了马尾钓扣,那可就麻烦了。
钓扣的妙处也在这里,因是活扣,蝉挣扎的时候越挣越紧,到了自己手里稍微一松,蝉已经轻松在手,掐掉翅膀,扔进小桶里,又可以继续钓下一只了。
阿兮小时候长得一副柔弱的样子,看着安安静静的,可挡不住有一颗狂野的心:
闭着眼睛迈过水井。
(农村孩子喜欢玩的一种看谁更勇敢的勇气,可敢迈的真没几个),不知道玩头条的小伙伴们有谁知道这个?有没有玩过?
在田野里偷下过人家用来浇地的一口井掏家雀。
还真逃出来一窝鸟蛋,可根本拿不上来,那井很宽,小小的我双腿基本一字劈,才勉强蹬住井壁,底下就是井水,必须手脚并用才能爬上来。开始还舍不得,后来一下差点踩滑,就顾不得,那窝鸟蛋掉进了水里。我好不容易爬了上来。现在想起来还后怕,腿发软。
拽过马尾。
曾在一个中午,守着一匹马的屁股后一个多小时,等着马安静地,尾巴朝外地站好。我把小小的身子躲在一棵树后,伸出小手,轻轻捏住三两根马尾,狠劲一拽,飞快跑开。成功!看着身后尥蹶子的马,我心砰砰乱跳,但成功的喜悦大于害怕。
那个下午,当母亲看到我自己制作的马尾钓扣,她惊呆了。她问:“谁给你弄的马尾?”我说“我自己”。
母亲一脸惊恐。她说你没叫马踢着啊!我说我趴在树后呢。
晚上,估计母亲告诉了父亲。父亲很严肃地对我说:“以后你要马尾,爸爸给你弄,你太小,不许你自己再去拽马尾,听明白没?”我使劲点点头。
那个年代,哪个孩子若能用面筋粘知了,会让所有孩子都羡慕死。饭都吃不饱,地瓜、高粱面、玉米面还要掺上野菜等,谁家会舍得拿小麦粉洗出面筋,去粘知了呢?就是麦子快熟了,偷偷嚼了麦粒,嚼成面筋粘知了,被大人知道也要挨骂的。
如今老百姓的生活相比于过去,真的是天翻地覆。可不知道为什么,生活好了,吃穿不愁了,人们的幸福感却越来越低,丢失了单纯简单的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