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论坛网3月29日讯(杨武 周艳)为进一步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挖掘全国各地文旅融合的创新做法与典型经验,3月24-26日,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专题调研组到广东省开平市赤坎古镇进行实地调研调研组一行走访了世界文化遗产地开平碉楼与村落、塘口世遗廊道、赤坎古镇、赤坎规划展览馆、侨小馆、新区小学、东和村联登里、现龙村人居环境等地方,赤坎古镇管委会顾问彭耀根陪同调研,调研结束后在赤坎镇召开了“国家治理创新经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座谈会调研组专家认为,赤坎古镇传统文化资源丰富、自然生态环境优良、基层治理模式先进,可以用“文、治、侨、新”四字概括赤坎古镇的特色,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为古镇合理发展旅游业献计献策?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为古镇合理发展旅游业献计献策(保旧建新重现历史辉煌)

为古镇合理发展旅游业献计献策

人民论坛网3月29日讯(杨武 周艳)为进一步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挖掘全国各地文旅融合的创新做法与典型经验,3月24-26日,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专题调研组到广东省开平市赤坎古镇进行实地调研。调研组一行走访了世界文化遗产地开平碉楼与村落、塘口世遗廊道、赤坎古镇、赤坎规划展览馆、侨小馆、新区小学、东和村联登里、现龙村人居环境等地方,赤坎古镇管委会顾问彭耀根陪同调研,调研结束后在赤坎镇召开了“国家治理创新经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座谈会。调研组专家认为,赤坎古镇传统文化资源丰富、自然生态环境优良、基层治理模式先进,可以用“文、治、侨、新”四字概括赤坎古镇的特色。

文:底蕴深厚资源丰富

赤坎古镇位于广东省开平中部的潭江之滨,距离开平市区12公里,已有360余年开埠历史,是全国闻名遐迩的中国特色小镇、全国重点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广东省中心镇、广东省新型城镇化“2511”综合试点镇。赤坎古镇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关族与司徒氏两大宗族数百年来良性竞争,共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赤坎宗族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建筑风情,使赤坎古镇成为民国题材影视作品的首选拍摄地,《一代宗师》《三家巷》《风雪西关》等80余部影视作品在这里取景拍摄。华侨文化、影视文化、宗族文化及其衍生的手工艺文化、饮食文化、语言文化、传统民俗文化等,使赤坎成为独具魅力的华侨文化特色小镇。

调研组在自力村发现,村里的碉楼错落有致、保存完好,与周围的环境交相辉映,碉楼里面的家具一应俱全,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具有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在新西兰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通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5处世界遗产,中国由此诞生了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青连斌指出,赤坎古镇的开发要处理好传承与保护的关系,要珍惜和爱护世界文化遗产,用好、用足、用活世界文化遗产,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和魂。

治:以人为本依法依规

为加强赤坎古镇的文物保护,改善人居环境,开平市政府实施了赤坎古镇文物保护与整体改建项目(简称“赤坎古镇项目”)。2014年9月,江门市政府与中信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发赤坎古镇项目,该项目总占地120多公顷,总建筑规模约75万平方米,上下埠约28万平方米,入口片区约15万平方米,河南洲约32万平方米。该项目计划投资66亿元,秉承“保老城再现古镇辉煌,建新城融合产业发展”的开发理念,致力于将赤坎古镇打造为世界级文化休闲综合旅游目的地、中国古镇旅游项目旗舰项目新地标、华侨文化保护开发创新示范区。为此,开平市委、市政府配置了大量优质行政资源,精准发力,突破系列政策性障碍和历史遗留问题,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坚持以人为本、依法开发、照顾各方利益、最大限度保护文物原貌,把赤坎古镇项目作为民生工程、侨心回归工程和遗产重生工程去建设。

调研组走访了赤坎古镇项目,项目建设初具规模,施工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建筑工人们有条不紊地施工作业。据赤坎古镇管委会顾问彭耀根介绍,赤坎古镇项目计划2022年建成营业,古镇内将形成3700间客房、11000个餐饮点、25公里水陆线、30个游览景点、1800亩景区面积;项目预期年带动700万人次流量,促进产业发展49类、就业岗位93类,提供直接就业岗位3000个,间接就业岗位30000个,带来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蔡劲松认为,赤坎古镇项目具有规模大、高难点和长周期的特点,是一个文旅融合的探索性样本和示范项目,后续建设要加强顶层设计,向全域旅游方面发展,实现主客共享,注重与乌镇等其他古镇的区别,发挥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打造平台圆梦中华

开平是“华侨之乡”,现有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75万余人,分布在67个国家和地区。开平市委书记庞正华向专家组介绍,开平市现有人口70万,海外人口75万,是名副其实的“华侨之乡”,素有“两个开平”之说,一个是国内的“开平”,一个是海外的“开平”;赤坎古镇的发展一直得益于关族和司徒氏两大家族的侨眷和侨汇的支持,不仅凝聚着广大海外华侨的辛勤付出,也象征着华侨对家乡进步的突出贡献,承载着百年来华侨文化的特殊魅力与灵魂。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广州、深圳、佛山等周边城市的迅速发展,赤坎古镇商业渐渐衰败,人去楼空,古镇的发展停滞了,成为开平广大海外华侨心中的痛。

为了复兴华侨文化,唤醒新一代华侨的文化自信与认同,开平市委、市政府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对赤坎古镇进行整体保护和利用,真正把华侨文化资源保护好、利用好、弘扬好,擦亮“中国第一侨乡”的金字招牌,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平台,精心打造全球华侨华人的共同家园。赤坎古镇项目得到广大海外华侨和当地侨眷的大力支持,唤醒了海外华侨华人对家乡复兴的期盼与信心,传承了海外华侨爱国和爱乡的精神。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战略中心副主任程惠哲指出,赤坎古镇是广州文化的高峰和全国文化的高地,开平市要下好先手棋,提高政治站位、放宽眼界,把赤坎古镇打造成为华侨文化交流的国家级平台和以文化引领经济发展的基地,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赤坎力量。

打破常规、融合发展

为了赤坎文物的原汁原味与整体保护,开平市政府近年来拒绝了大量试图承包部分骑楼、部分街区进行旅游开发的投资者,创造了“资本+智力+资源”的三方合作开发模式——由中信产业基金投资66亿同时开发赤坎古镇和提升改造开平碉楼与村落景区,由“中国古镇第一人”、乌镇和古北水镇景区的缔造者陈向宏先生带领团队实施具体的规划和景区建设,由开平市委、市政府推动成立项目指挥部和赤坎古镇管委会等机构以推进项目整体开发工作。赤坎古镇的建设坚持“三个一”原则(即:一个团队管到底、一把尺子量到底、一套流程走到底),按照“产权清晰、数据准确、过程合法、结果合法”的要求,依法依规推进房屋征收工作。

据开平市委常委、赤坎古镇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赤坎镇党委书记陈杰文介绍,赤坎古镇项目开创了三个“首”,即在全省首个创新“土地使用权公开出让,房屋跟随土地挂牌转让”的毛地出让模式;在江门市首个推行承诺制,促进项目提前5个月开工建设;在开平市首个建立预征地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机制,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项目开发始终把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保证项目的结果安全。与此同时,赤坎古镇项目的开发带来了三项好处:一是锻炼了一支服务乡村振兴的队伍,二是给群众带来了实惠,三是让干部和群众看到了赤坎未来腾飞的希望。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张琦认为,赤坎古镇的开发与改造令人印象深刻,坚持文化与旅游相融合、地方特色与资源优势相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需求相融合,突出表现在开发理念的创新和基层治理的创新,是乡村振兴的典范,前景是光明的。

人民日报社《国家治理》周刊副总编辑陶建群指出,调研组专家实地走访了赤坎古镇,切身感受到了赤坎古镇的文化魅力,不同领域的专家对赤坎古镇的发展提出了宝贵意见,赤坎古镇在文旅融合和基层治理方面的创新做法值得进一步梳理和宣传。陶建群副总编辑认为,赤坎古镇的开发实现了3个“并举”和3个“结合”:开发与保护并举、传承与发展并举、创新与统筹(融合)并举的3个“并举”;充分展示华侨之乡、碉楼之乡、艺术之乡和建筑之乡的完美结合,体现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结合,修旧与新建融入华侨文化的结合。陶建群副总编辑建议,将赤坎古镇的特色浓缩成为一句话,便于对外宣传,提升赤坎古镇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来源: 人民论坛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