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内容是个人综合了多个版本的核心观点加以阐述,本着尊重原文为基础去解读。

以简明清晰的逻辑分析,系统性地概括书中的知识关联,不过度推理及过度神化书中内容的态度去阐述书中知识。

如有不当之处,还请读者们多多指正。

道德经永恒的哲学法则(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1)

上文品读了“《道德经》: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文中老子形容了有道之士的自身行为作风。

老子认为,有道之人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深藏不露,个性丰富,形象多面,难以用言语来形容。

而老子也详细、具体地描述了有道之人的优秀品格和高尚的情操。

还指出要以他说的这些这样的方式为修行目标,保持这样的修行便能长保于世。

继续品读第十六章“万物并作”。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


致虚极;守静笃。

笃:这里表示极致,极点的意思。

使心灵虚空到极点,让内心清净到极点。

意思是要以极度清净的心灵去感悟生活中的万事万物。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作:生长,指生命的生长。复:循环往复。

世间万物共同蓬勃生长,我能从这万物的发展中观察到万物循环往复的运动规律。

当以一颗虚静清净的心去看待世间万物,便能感受到他们循环往复的变化。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万物他们纷纷纭纭,最终都将各自返回到本根。

世间万物不断变化出各种形态,从生长到死亡,再从死亡到生长;从强变弱,再从弱变强等等,以此生生不息也好,最终也会回归到他们的本来形态。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返回到它们的本根就叫做“静”,“静”就叫做复归本性。

意思是说,万物的本根就是寂静的状态,仿佛不再运动,而这种寂静就是回归到了本根的状态。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回归到本根的状态就是以一种变态出现,这是一种永恒的规律,能够了解这种永恒的规律才能称得上明智。

不知常,妄作凶。

不知道这种永恒规律,就会带来灾难。

如果不能够了解到这种循环往复到本源的永恒规律,而妄想胡作非为盲目行动,就会带来重大的灾难。

知常容,容乃公;

如果明白这种规律,就能变得大度,可以包容一切。

公乃全,全乃天;

包容一切就能大公无私,能够大公无私,就符合自然之道。

有广阔心胸的人才能做到大公无私,这样才能有顾全大局的能力,进而君临天下。这是自然的规律。

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

遵循自然规律,则必然符合天道,符合天道就能长久,终身没有危险。

能够有广阔的心胸,便是符合自然之道,能够合乎自然之道的人,才算得上得道。

真正得到“道”的人,便能终身不受危险所侵害。

这章内容中,老子明确提出,只有致虚守静,才能体悟到“道”。只有内心空明虚静,才能在静中回归本真状态,在本真中产生高超智慧,进而体认万物的发展规律,从而指导自己做出正确的行动。

天下众生,各有所属,这是天命所在,也是自然之道,是天道所在。

而且,万物的发展历程,无论如何变化多端,最终都要返回到其本真状态,即天命所归之处。

懂得此道的人,能做到以物观人,自觉进行致虚守静的心灵净化活动。

修道者通过不断地去私欲除妄念的自我改造,就能真正懂得人生的真谛,感悟万物的规律。

于是他们做到公正无私,处事周到,从而达到与道合真,至善至美的真人境界。

有了这样的境界的人,就能与道共长久,这样自然是终其一生也不会有什么凶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