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悟人生静心的境界(悟道修行再谈)(1)

惠能在《坛经》中,始终在教授的是直见本心,这是要在当下直见的,而判断的标准就是看是否有执住于相。老子在《道德经》中,教人要能够守道,而守道的方法,老子教人回归虚极,守住静笃。

具体而言,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老子的方法。

首先,“致虚极”是让自己回归万物诞生之前的虚极点,之所以加一个“虚”,因为它也并非是“无”。老子在第一章说“无有同出而异名”,无和有是同出于“道”,这个虚极点就是“道”,从这个虚极点,从“道”中生出无和有。

然后,“守静笃”是在万物诞生之后,我们可以从整体来看待万物。比如我们从虚空来看待虚空中的星辰,虚空是静的,而星辰是动的。万物也在一个域之中,我们从万物之外来看待万物,那么这样就是极静的状态。

融合禅门和道家,我们也可以用“心”的概念。“道心”是可以感知“道”,可以用“道心”来感知万物,万物也都是在“道心”之中。这种感觉,“道心”就像是一个无限的空间,其中存在着有限的万物,从“道心”可以来观察万物。

个人实修老子教授的方法,首先就是在当下,让自己回归虚极点,在这个虚极点,没有“有”,没有“无”,不存在时间,不存在空间,但有“道”。然后自虚极点诞生万物,万物也在“道心”之中,万物在运动,但是万物之外是安静的,从“道心”来看待万物就是极静的状态。但是呢,这个“道心”也是非物非象的。

老子在第五章说守中,守中的内涵是很深刻的。比如致虚极,回归万物诞生之前的虚极点,是让万物回归那个原点、中点。比如从整体来观察,从万物之外来观察万物,这也是守中。

这样再来理解老子所教的“致虚极,守静笃”,对于万物,一方面就好像是从中间的原点来观察,另一方面是从万物之外来观察,保持在这种觉知的状态,对于万物的认知是会越来越深刻的,这个认知的过程包含了过去、当下及未来。

老子所教授的方法,是可以始终在当下来练习的,持续下来对于“道”会有特别的感悟,会从“道”来感知万物。

注:文章仅为个人悟道修行的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