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小编很小的时候就曾听说过关于季布“一诺千金”的典故,这个典故将季布描绘成一个特别讲信用的人。其中包含一个家喻户晓的谚语:得黄金千金,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段话已经成为教育孩子诚实守信的经典语录。

季布信守承诺的故事(还是历史的谎言)(1)

一诺千金

但是当我翻看关于这个典故的介绍,居然发现,季布“一诺千金”的出处竟是司马迁的《史记》。

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闲哉?且仆楚人,足下亦楚人也。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

这就是《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中关于这一事迹的记载。我们今天对季布的评价,称其“一诺千金”,也是根据太史公笔下“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一句演化而来。

但是,当我们细心阅读《季布栾布列传》时,会发现,似乎太史公为季布列传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的诚信。

成就他“一诺千金”的美名,或许只是一个的巧合,因为这恰好是古往今来“诚实守信”的最佳解释,是宣传这一信条的最好材料。那么,太史公缘何要写季布,而且将他与栾布合并列传?

季布信守承诺的故事(还是历史的谎言)(2)

太史公司马迁

这要从太史公独特的身世和传奇的经历说起。

早在上古颛顼时代,让南正重掌管天文,北正黎掌管地理,也就是掌管国家的天文历法和山川人文。这之后,他们的后代也是薪火相传、恪守本职,世代担任天文地理的记录人。

重和黎的职位演化到后世,就是我们经常从书籍和影视中接触到的管天文历法的钦天监和记录历史的史官。所以,黎也就是后世史官的始祖,是最早由帝王任命负责记录历史的人。

到了西周宣王时代,重、黎的后裔程伯休父因为屡立战功,被任命为大司马,封为侯爵,封地在程地。他的后代一部分以封地程为氏,一部分以官职司马为氏。所以程伯休父是司马氏的始祖,司马氏是重黎的后代。

季布信守承诺的故事(还是历史的谎言)(3)

司马氏始祖程伯休父

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世典周史。惠襄之闲,司马氏去周适晋。晋中军随会奔秦,而司马氏入少梁。

读到这里,大家可能就能想到,为什么司马迁和他的父亲都担任汉武帝的太史令了。司马氏传到司马迁父亲司马谈这一代,汉武帝重新将掌管国家历史的重任交给了司马谈,任命他为太史令。

能得到武帝的信任,将这样一个重要官职交给他,我们可以想见,老太史公内心是无比激动的。毕竟,家族已经很久没有在担任过这样的职务。祖宗的传统早已经被后人抛之脑后。所以很想在他这一代能有所作为,将祖先的事业发扬光大。

可是天不遂人愿,由于武帝前往泰山封禅,没有带上老太史公,所以内心十分不甘,因为这是千年难遇的历史性事件,作为掌管历史的官员,却不能同行,这是一个多么大的遗憾。

想到皇帝对自己的不信任,想到自己弘扬祖先事业的宏愿不能实现,老太公就一病不起了,临终前拉着儿子的手,说下了一段语重心长的话。

“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老太公将司马氏的由来和历史使命告诉了儿子,同时也将自己未竟的志向一并托付给了儿子,勉励他著书立人、弘扬史学。

我们都知道西周曾是一个严格的宗法制国家,上有分封制确定了天子与诸侯的君臣关系,“天子行王事,诸侯共举之”,下有《诗》、《书》、《礼》、《乐》规范了人伦纲常的社会道德。使得西周几百年内天下一统、海内平静,这是古时众多贤臣俊才向往的社会。

到了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之后,王道不兴、《礼》、《乐》被废,东周以后诸侯之间尔虞我诈、争相讨伐,你方唱罢我登场。一个强盛的王朝自此走向了分裂,战火不断。

季布信守承诺的故事(还是历史的谎言)(4)

烽火戏诸侯

春秋时期,孔子眼见王道没落,礼仪不再被遵守,所以编纂《春秋》留给后事,希望通过述说历史告诫人们遵从古训、行王道。正因为这样,儒家“忠君、爱民”的思想才得以保存。

孔子之后五百余年,再没有哪个思想家能有这样大的胸襟和气魄,著书立人,为后世治世作人提供准绳。

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经过了春秋战国的诸侯混战、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先秦的大量古籍已经失散,汉高祖威加海内、一统天下,汉武帝文治武功、开疆拓土,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太平盛世。这个时候需要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优秀史学家去整理古籍,汇编成史,为后世千年提供治国、作人的参考。

季布信守承诺的故事(还是历史的谎言)(5)

焚书坑儒

司马迁作为史学的传人责无旁贷,从接受父亲寄托之后便立下了宏愿,专心的从事着史学巨著的编纂。

然而,正如《孟子》中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司马迁同样经历了常人没有经历的人生考验。

就在司马迁创作《史记》的第十年,由于为人耿直,为战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司马迁被汉武帝处以宫刑,这对为人臣子来说是莫大的屈辱。常人经历过这样的刑罚之后已经没有颜面在面对世人,更没有勇气再继续自己未竟的事业。

但是司马迁没有受辱自尽,更没有像父亲一样在遇到一些小小的挫折之后就忧愤而死,他梳理好衣冠,整理好心绪,重新投入到这为后世立言的伟大事业中。

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至今读到太史公的自序,我们任然能感受到他内心顽强的毅力和坚定地信仰,正是他这股不服输的斗志,才让后世能品读到这本“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让后世从中吸取从三皇五帝到汉武几千年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

那么,读者朋友会问我,这一切又与司马迁为季布立传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说司马迁并不是要写季布的“一诺千金”呢?

从《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中寻找答案。

司马迁在《史记》中共记载了季布生平的四件事。

1. 季布是原先是项羽账下的一位将军,在楚汉争霸期间,季布曾多次带兵使高祖刘邦陷于险境,所以刘邦在称帝之后,便下诏全国捉拿并斩杀季布。之后,季布躲入一位姓周的人家,周家人告诉他,要么化装成被贩卖的奴隶把他卖出去,要么他们宁愿自杀也不敢收留。

如果是一般的士大夫,宁死也不愿意被扮成奴隶出卖。但是,季布同意了,被用铁箍套住头卖到了鲁国。最后,鲁国的滕公在刘邦面前据理力争,才免除了季布的死罪。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来季布忍辱偷生,作为大丈夫在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不拘小节。就像韩信,知道自己才华横溢,在遭受恶霸欺凌时,不逞一时之能,甘愿忍受胯下之辱,为的是他日能尽展胸中才华。

季布信守承诺的故事(还是历史的谎言)(6)

韩信胯下之辱

2.汉惠帝年间,匈奴侵犯汉朝边疆,吕后召群臣商议对策,樊哙首先站出来说,只要他领兵十万就可以荡平匈奴。季布站出来当着吕后的面,对他猛烈抨击,认为他是大言不惭。季布无视樊哙是吕后的亲族,冒着可能被杀头的危险直抒己见,这样的胆识和气概是太史公所欣赏的。

3.季布担任河东太守时,汉文帝听说了季布的贤良,准备召到京城委以重任,但当听说他喝酒后会发酒疯后,又后悔了自己的决定,季布应召来到京师却得不到召见。在临走之前的召见中他直接告诉皇帝,因为别人的妄誉而召见,又因为别人的诽谤就弃之不用,这样会寒了臣子的心。

《史记》载: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从这段经历可以看出季布是一个极正直的人,在皇帝面前不弄虚作假、敢于直谏,即使自己的言行可能让自己丢官送命,也要将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告诉皇帝。

4.最后一个是关于季布“一诺千金”的记载。话说有个楚人叫曹丘,这个人经常通过自己的权势获取钱财。季布认为这个人不能很好地相处,但是,偏偏这个曹丘又很想结交季布。后来,他通过别人推荐,见到了闻名已久的季布,但是季布清楚他的为人,见到他很很愤怒。曹丘告诉他“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是自己替他广为传播的,这让季布十分高兴。

《史记》载: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闲哉?且仆楚人,足下亦楚人也。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季布乃大说,引入,留数月,为上客,厚送之。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并不清楚季布关于诚信的事迹,他的贤名不过是曹丘替他宣传的结果。这样一个爱慕钱财、善于钻营的人,他的宣扬不见得有多大的可信度。

或许太史公也有这样的认识,所以并没有对他“诚实守信”大加赞颂,而是更多的称赞他仗义执言、敢作敢当、为了展现才华忍辱偷生的品质。

季布信守承诺的故事(还是历史的谎言)(7)

立木为信

那么跟他合并列传的栾布又是什么样的为人呢?

栾布是梁王彭越的旧部,汉高祖君临天下后,封了不少功臣为异姓王。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朝内部逐渐安定,高祖开始担心起这些曾经与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兄弟,毕竟各个都是当世枭雄。

高祖十一年,梁王彭越被刘邦以谋反罪斩杀,将他的头颅挂起来示众。栾布怀念彭越对自己的恩遇,悲痛的大哭起来,刘邦听说后立即逮捕了栾布要将他杀掉。

季布信守承诺的故事(还是历史的谎言)(8)

汉高祖刘邦

当栾布来到刘邦面前,她不卑不亢,慷慨诉说自己的观点,批评刘邦排除异己,会令天下有功之臣会人人自危。刘邦被栾布的重义和耿直所打动,不仅没有杀他,反而在之后受到了重用。

季布和栾布两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正直且不畏强权、敢于直言。他们这样的品质是太史公所推崇的。

另一方面,两人在将死之时,都没有坐以待毙,季布在是生死危难之刻,甘愿沦为奴隶被贩卖,也要忍辱偷生,栾布在将要被杀头的时刻极力为自己争辩,才免除杀身之祸。

太史公在他们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想到自己因为直谏而遭受宫刑,却要忍辱偷生,不是自己怕死,而是自己身上尚有千斤重担需要自己去扛起,史家的大旗还要自己去传承,自己怎能一死了之。季布栾布面临生死抉择,不是畏死,而是胸中的才华还没有得到施展,忍辱偷生是为了更好地报效国家。

太史公曰:以项羽之气,而季布以勇显于楚,身屦(典)军搴旗者数矣,可谓壮士。然至被刑戮,为人奴而不死,何其下也!彼必自负其材,故受辱而不羞,欲有所用其未足也,故终为汉名将。贤者诚重其死。夫婢妾贱人感慨而自杀者,非能勇也,其计划无复之耳。栾布哭彭越,趣汤如归者,彼诚知所处,不自重其死。虽往古烈士,何以加哉!

总结

所以,真正让司马迁为季布立传的,不是因为他的诚信 ,而是他身上散发的与司马迁一样的正直的品行。

为后世立言,岂能慷慨赴死,即使千难万险,也要忍辱偷生。就像太史公对生死的评价: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季布信守承诺的故事(还是历史的谎言)(9)

司马迁像

参考资料:

《史记》

《汉书》

《报任少卿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