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茅

中文名称:白茅  

中文其他名称:茅针、茅根  

学名:Imperata cylindrica (L.) Beauv. var. major (Nees) C. E. Hubb.  

英文名:Lalang Grass  形态描述:多年生草本。苗期3-4月,花果期4-6月,根茎和种子均能繁殖,但多以根状茎繁殖。匍匐根茎细长,横卧地下,节上具褐色或淡黄色鳞片状叶和不定根,繁殖力极强。蔓延甚速,其根茎如遭切割,切割的长度和埋入的深度能左右其成活率,根段长的成活率高于短的,埋土的深度越大成活率越低,4cm的根段在10cm以下的土层中就不能成活,受损伤的茅根埋在25cm以下,就不能成活或者将茅根暴露于热而干燥的土表也能致死。一般3月下旬-4月上旬根茎发芽出土,5-6月即抽穗开花。秆丛生,直立,高20-80cm,具2-3节,节具白色长柔毛。叶片条形或条状披针形,多集结于基部,叶背主脉明显突出,顶生叶片较小,长1-3cm,宽1-2mm。叶鞘无毛或上部边缘和鞘口具纤毛,老熟时基部常破碎成纤维状,叶舌膜质,钝头,长约1毫米。圆锥花序圆柱状,分枝短而密集;小穗成对着生于穗轴节上,小穗长3-4mm,基部密生白色长丝状毛,将小穗完全隐藏,小穗含2小花.仅第二小花结实。成熟时自小穗柄上带着柔毛一同脱落,随风飞散,颖果倒卵形,长约1mm,宽约0.3mm,棕黄色,落地以后即可发芽。  

生物学特性:多生于路旁、山坡、草地,为果园、桑园及茶园的恶性杂草,亦发生于耕作粗放的秋熟旱地。尤以亚热带及热带地区果园、茶园、橡胶园危害严重,发生严重的不仅引起减产,而且使整个果园、茶园退化,丧失生产能力。适应性强,耐荫、耐瘠薄和干旱,喜湿润疏松土壤,在适宜的条件下,根状茎可长达2-3米以上,能穿透树根,断节再生能力强。常一片一片形成密集的群落。是褐飞虱和灰飞虱的寄主。分布几遍全国,尤以黄河流域以南各省区危害较重。  

防治策略:采用草甘膦、百草枯等灭生性除草剂,在枝节抽穗期进行叶面喷雾效果较好。药剂选择上,还可以使用甲咪唑烟酸,但仅限于非耕地场所。药液对水量采取高限,以便于群体能充分接触到药剂。对于个体高大的,茎叶喷雾难以达到足够的效果,在用药技术上可以考虑采取草甘膦浓药液涂抹的方式进行。也可结合种植绿肥覆盖地表,进行综合治理。

农田常见杂草及名称(农田主要杂草图谱-4)(1)

农田常见杂草及名称(农田主要杂草图谱-4)(2)

两耳草

中文名称:两耳草  

学名:Paspalum conjugatum Bergius  英文名:Sourgrass, Caraboagrass  

形态描述:多年生草本,有广伸、平卧的匍匐枝,长达2m左右。茎杆基部斜倚,上部直立,高(20-)40-(60-)80cm。叶片扁平展而质薄,狭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8-20cm,宽5-(13)15mm,先端短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收窄,两面被小粗毛或近秃净,边缘被睫毛或粗糙;叶舌膜质,极短。总状花序2枚,罕有3枚的,顶生,广歧,纤细,常弯拱,长8-12cm;穗轴宽约0.8毫米,边缘稍粗糙。小穗圆卵形,长1.2-1.5-1.8mm,极扁平,先端凸尖,具短柄,淡绿色,呈两行的覆瓦状排列于穗轴之一侧,穗轴宽1毫米;第一应退化;第二颖与不孕小花的外稃等长,圆卵形,透明质,无脉,边缘被白色疏长毛;不孕小花的外稃圆卵形,长1.2-1.5mm,透明质,无脉,边缘内卷,内稃缺;结实小花的外稃稍拱凸,薄革质,边缘窄内卷,包持着内稃。夏秋抽穗。种子繁殖,或由匍匐枝出芽繁殖。  

生物学特性:适生于开旷的或稍荫闭的湿润环境,生长于田野潮湿之地,常成片覆盖地面,在海拔2000m以下的林缘湿地常有成片生长。多生长在稻田边、旱作物地和果园、茶园、桑园中,在荫闭的橡胶林下,常成片生长。也生长在路旁和河堤上。它的匍匐枝蔓延很广,对坝地和坡地作物、果园、橡胶园等都有危害。成片生长时,一方面消耗土壤肥分,同时也起着覆盖地面和保持水土的作用,事实上很多地方也是将其种做草坪草。分布于广东、广西、台湾等省区。  

防治策略:"狗牙根"项下。

农田常见杂草及名称(农田主要杂草图谱-4)(3)

农田常见杂草及名称(农田主要杂草图谱-4)(4)

双穗雀稗

中文名称:双穗雀稗  

中文其他名称:红拌根草、过江龙、游草、游水筋  

拉丁学名:Paspalum distichum L.  英文名:Knotgrass Ft. Thompsongrass  

形态描述:多年生草本,通常夏季抽穗,主要以根茎和匍匐茎繁殖,种子也能作远途传播。匍匐茎实心,长可达5-6m,直径2-4mm,常具30-40节,水肥充足的土壤中可达70-80节,每节有1-3个芽,节节都能生根,每个芽都可以长成新枝,繁殖竞争力极强,蔓延甚速。于4月初匍匐茎芽萌发,6-8月生长最快,并产生大量分枝,花枝高20-60cm,较粗壮而斜生,节上被毛。叶片条状披针形,长3-15cm,宽2-6mm,叶面略粗糙,背面光滑具脊,叶片基部和叶鞘上部边缘具纤毛,叶舌膜质,长1.5mm。总状花序2枚,个别3枚,指状排列于秆顶。小穗椭圆形成两行排列于穗轴的一侧,含2花,其中一花不孕。花果期6-10月。  

生物学特性:性喜水湿环境,生长于水旁、水沟边和水田边,海边也有生长,为水田及湿润秋熟旱作物地的主要杂草之一。常成单一的群落。生长势很强,很难消除。多从沟边、埂边逐渐侵入农田的方式,形成草害,直至草荒。是叶蝉、飞虱的越冬寄主。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区。 

防治策略:双穗雀稗在四川是让人非常头疼的杂草,尤其侵入水稻田之后,防治成为很大的难题。目前水田能使用有效的化合物有五氟磺草胺、环苯草酮,氰氟草酯的反应耐药性上升得特别快。空闲地与果桑茶园里的双穗雀稗可以使用草甘膦或百草枯来防治当年的地上部分,要防治地下部分需要两次用药(可参考"狗牙根"项下相关部分)。阔叶作物田中的双穗雀稗可以使用环己烯酮类除草剂直接处理,需要加大用药量,最好也是采取两次用药以压低来年的危害。芳氧苯氧羧酸类除草剂各地反应效果不一,甚至有说已经产生耐药性的,但相关的耐药性目前我还没有见到有正式的书面报道,大家可以在本地小区验证一下。

农田常见杂草及名称(农田主要杂草图谱-4)(5)

农田常见杂草及名称(农田主要杂草图谱-4)(6)

芦苇

中文名称:芦苇  

中文其他名称:苇子、蒹葭(古汉语)  

拉丁学名:Phragmites communis Trin.  英文名:Common Reed  

形态描述:多年水生或湿生的高大禾草,生长在灌溉沟渠旁、河堤沼泽地等。芦苇的植株高大,地下有发达的匍匐根状茎。在自然生境中,以根状茎繁殖为主,根状茎纵横交错形成网状,甚至在水面上形成较厚的根状茎层,人、畜可以在上面行走。根状茎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能较长时间埋在地下,1m甚至1m以上的根状茎,在砂质地可长达10余米,一旦条件适宜,仍可发育成新枝。也能以种子繁殖,种子可随风传播。4-5月长苗。茎秆直立,秆高1-3m,节下常生白粉。叶鞘圆筒形,无毛或有细毛。叶舌有毛,叶片长线形或长披针形,排列成两行。叶长15-45cm,宽1-3.5cm。夏秋8-(9-)12月开花,圆锥花序分枝稠密,顶生,疏散,长10-40cm,稍下垂或斜向伸展,花序长10-(15-25-)40cm,小穗有小花4-7朵,雌雄同株;长1.4cm,为白绿色或褐色,花序最下方的小穗为雄,其余均雌雄同花;颖有3脉,一颖短小,二颖略长;第一小花多为雄性,余两性;第二外样先端长渐尖,基盘的长丝状柔毛长6-12mm;内稃长约4mm,脊上粗糙。果实为颖果,披针形,顶端有宿存花柱。  

生物学特征:生于湿地、浅滩、盐碱地,新垦麦田或其他水田、旱田易受害。对水分的适应幅度很宽,从土壤湿润到长年积水,从水深几cm至1m以上,都能形成芦苇群落,常与荻混合生长形成大片芦苇荡。在水深20-50cm,流速缓慢的河、湖,可形成高大的禾草群落,素有"禾草森林"之称。在华北平原白洋淀地区发芽期4月上旬,展叶期5月初,生长期4月上旬-7月下旬,孕穗期7月下旬-8月上旬,抽穗期8月上旬-下旬,开花期8月下旬-9月上旬,种子成熟期10月上旬,落叶期10月底以后。上海地区3月中、下旬从地下根茎长出芽,4-5月大量发生,9-10月开花,11月结果。在黑龙江5-6月出苗,当年只进行营养生长,7-9月形成越冬芽,越冬芽于5-6月萌发,7-8月开花,8-9月成熟。北方低洼地区农田发生普遍,内流域及黄河流域地区局部地区尤以新垦农田危害较重,分布几遍全国,其中以东北的辽河三角洲、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草原,新疆的博斯腾湖、伊犁河谷及塔城额敏河谷,华北平原的白洋淀等苇区,是大面积芦苇集中的分布地区。  

防治策略:单纯药剂防治在技术上是不太可能的,只能对于田间的个体单株进行挑治。由于新叶刚长出时是包裹成一体的,茎叶喷雾的适宜时期已经错过了对芦苇新生地上部防治的最佳时期。一般情况下采取草甘膦高浓度药剂涂抹或直接在人工砍伐产生的切口中灌药。也有使用精吡氟禾草灵、高效氟吡甲禾灵、精喹禾灵或烯草酮做茎叶处理的,效果都非常不理想,只能短期抑制新出土地上部的生长,同时会促使地下横走茎发出新的枝条。除非采取高浓度的草甘膦及前述4种化合物的混合药剂,并按照286楼"狗牙根"项下所提到的当年二次用药、连续使用2-3年的多次用药技术,才有可能在最大限度上造成对地下营养体储存营养的反复消耗,进而压低农田中的芦苇发生强度。人工砍伐目前仍是多于药剂处理的防治手段。  备注:为保土固堤植物。苇秆可作造纸和人造丝、人造棉原料,也供编织席、帘等用;嫩芽也可食用;花序可作扫帚;花絮可填枕头;根状茎叫做芦根,中医学上入药。芦苇嫩时含大量蛋白质和糖分,又是一种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生物量高的优良牧草,饲用价值高。嫩茎、叶为各种家畜所喜食。目前大多数都作为放牧地利用,也有用作割草地或放牧与割草兼用,往往作为早春放牧地。芦苇草地有季节性积水或过湿,加之是高草地,适宜马、牛大畜放牧。芦苇地上部分植株高大,又有较强的再生力,以芦苇为主的草地,生物量也是牧草类较高的,在自然条件下,产鲜草3.9-13.9T/公顷。每年可刈割2-3次。除放牧利用外,可晒制干草和青贮。青贮后,草青色绿,香味浓,羊很喜食、牛马亦喜食。

农田常见杂草及名称(农田主要杂草图谱-4)(7)

香附子

中文名称:香附子

中文其他名称:莎草、香头草、回头青、三棱草、旱三棱、三棱子

拉丁学名:Cyperus rotundus L.英文名:Nutgrass Flatsedge  

形态描述:多年生草本。苗期2-4月,花果期5-6月。多以块茎繁殖,具有较长的棋盘式的匍匐根状茎和块根,在土层中形成一个网状的群体。形态特征是秆散生,直立,高20-90cm,锐三棱形,无毛。叶基生,短于杆,叶宽2-5mm,深绿色,有光泽,无毛,叶背中脉突出,叶鞘基部棕色。叶状苞片3-5片,下部的2-3片长于花序,长侧枝聚伞花序简单,或复出,具3-10条,长短不等的辐射枝,每枝具3-12条小穗,排列成伞形状;小穗条形,长约1-3cm,宽约2mm,具有2-26朵小花;小穗轴有白色透明狭翅;鳞片呈卵形或宽卵形,背面中间绿色,两侧紫红色;雄蕊3;花柱长,柱头3,伸出鳞片之外。种子为小坚果,三棱状矩椭圆形1.5×1mm,两端钝尖,顶端有时有3条存花柱。果皮暗褐色,表面有极细微的颗粒状突起,果实横剖面呈等腰三角形,果皮革质,内含种子1粒。  生物学特性:花果期6-11月。种子发芽的温度为15-35℃。实生苗当年只长叶不抽茎。每一株新生的植株.当长到6-7叶之后,新的块根也就逐渐形成和长大,越冬的块根是次年主要的繁殖体,每个块根有10-40个潜伏芽,当10厘米处的土温到达10℃以上时,潜伏芽开始萌动,萌芽的数量往往和休眠前积累的营养有关。如果所在地的土壤疏松肥沃,而且在光照能充分满足的环境条件下,萌发的芽数可多达7个左右,一般仅萌芽2-3个,余下的潜伏芽继续保持休眠状态,直至新生植株受到损伤终止生长时,块根上的剩余的潜伏芽才会部份萌动,长出匍匐根状茎,伸延出去形成新的植株,继续繁衍后代。如果块根受到机械损伤破碎,经分割破碎的块根,每个碎块上的潜伏芽都会萌动,萌芽的总数会超过破碎前的数量,使香附子植株的密度增大,不利于防除,故采用人工挖除往往难以控制甚至助长它的危害。虽然,香附子在进化的历程中,对环境具备了许多顽强的适应性。但还是有许多的薄弱环节,它的块根在-3℃以下,经过5小时会全部冻死,块根含水量减少到块根重的35%以上时也会使其终生丧失萌发的可能,香附子属于高光呼吸的植物,二氧化碳补偿点较高,在荫蔽的条件下,会自我逐渐衰退而死亡。根据这些弱点,就能给治理工作提供了可能。 

生境、危害与分布:为秋熟旱作物田杂草。喜生于疏松性土壤,于砂土地发生较为严重,常于秋熟旱作物,如棉花、大豆、甘薯等苗期大量发生,严重影响作物的前期生长发育。也是果、桑、茶园的主要杂草。但以棉花种植区危害性大。常成单一的小群落或与其他植物混生与之争光、争水、争肥,致使其他植物生长不良。它还是白背飞虱、黑蝽象、铁甲虫等昆虫的寄主。是一种世界性危害较大的恶性杂草之一。分布几遍及全国各地。其块茎可供药用。  

防治策略:正如前面所介绍的,生长势良好的作物形成自然荫蔽之后,将大大压低香附子对作物的竞争危害,这是农业综合防治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在药剂防治上,尽管有不少人从商业利益的角度出发,鼓吹苯达松或二甲四氯对香附子有很好的防效,包括新推出的甲基磺草酮。但我本人在田间通过挖掘受害香附子植株发现,苯达松、二甲四氯与甲基磺草酮都只是对地上部造成了比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如白化变色或植株生长不良,地下块根部分基本不受影响。目前看到对香附子的确有比较优秀防效的化合物是咪唑啉酮类,典型的如甲咪唑烟酸与咪唑乙烟酸。但咪唑啉酮类除草剂的共性是,土壤残留特别长,很多敏感作物如甜菜、棉花、油菜、西瓜、十字花科蔬菜等,在用过这类除草剂的地块上无法生长或是生长不良。前者是在后者结构基础上做了基团改进后合成的,能在花生与甘蔗两种作物上使用,而后者即是大名鼎鼎的咪草烟,只能在东北高寒地区应用于大豆,对于除东北之外的其他地区,完全不适用。即便是甲咪唑烟酸,在使用中也还是受到极大的限制,主要是后茬作物的安全性问题。据我个人了解,国内有些不良厂商将少量咪唑乙烟酸加入苯达松中用来防治香附子,这属于没有良心的奸商行为,给农民造成的将是巨大的损失。对于空闲地上的香附子,除甲咪唑烟酸之外,还能使用高浓度的草甘膦药液,在香附子叶片面积最大化且尚未转入生殖生长阶段之前茎叶处理,也能收到比较好的防效。

农田常见杂草及名称(农田主要杂草图谱-4)(8)

扁秆藨草

中文名称:扁秆藨草  

拉丁学名:Scirpus planiculmis Fr. Schmidt  英文名:Flatstalk Bulrush  

形态描述:具纤细而坚韧的匍匐根状茎,每隔一定间隔,其顶端增粗成块茎,块茎椭圆形或球形,长1-2cm。秆单一,高60-100cm,三棱形,平滑,靠近花序部分粗糙。有多数秆生叶,叶片长线形,扁平,宽0.2-0.5cm,具长叶鞘。叶状苞片1-3枚,长于花序。长侧枝聚伞花序短缩成头状,或有时具1-2个短辐射枝,通常具1-6个小穗。小穗卵形或矩圆状卵形,锈褐色,具多数花。鳞片膜质,矩圆形,长0.6-0.8cm,褐色,外面被稀柔毛,背面有一条稍宽的中肋。顶端有缺刻状撕裂,具芒。下位刚毛4-6条,具倒刺,长为小坚果的1/2-2/3。雄蕊3,花药黄色,药隔稍突出于花药顶端。花柱长,丝状,长0.7-0.8cm,柱头2。小坚果倒卵形或广倒卵形,长0.3-0.4cm,双凸镜状,或两侧压扁至两侧微凹或稍凸,淡褐色,有光泽。  

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本。以种子及块茎繁殖,当年种子处于休眠状态(第二年发芽),寿命约5-6年。通常每一植株产生种子70-150粒左右,随风、流水或混杂粪肥和稻种中传播。在连作的稻田中,由种子形成的实生苗仅占2%左右,而98%是由块茎形成的再生苗危害。越冬的块茎呈球状,具3-5节,春季当环境适宜时,顶芽萌发出土形成再生苗,而块茎上的侧芽则形成细长的根状茎在耕作层中蔓延,经20-30天后,根茎约具有5-6个节间时,其顶芽又向上伸出地面,又可形成二级再生苗,在二级再生苗地下根茎上的侧芽又可形成新的根状茎,在长江流域,于3月下旬至6月上旬间出土的再生苗,由于地上茎叶的生长,累积养分,在根状茎顶端逐渐膨大,形成椭圆形的块茎,称"夏果",当地上部分始花时,夏果又可萌发再生苗,并陆续以上述发生产生新块茎。7月上旬以后由于光照逐渐缩短,温度渐低,地下根茎发育4-5个节间后,在其顶端形成新的球形的块茎(秋果),继续越冬。花期5(6)-6(7)月,果期7(8)-9(10)月。  

生境、危害与分布:扁秆藨革是湿生植物,散生于水边草地、沼泽地、稻田、河岸积水滩地;湖泊、挂淀以及碱性草甸的低洼湿地,常与芦苇(Phrnagmitescommunis)、水葱(Scirpus tabernaemontani)、香蒲(Txpha angustifolia)等伴生。它是一种广布种,在森林带、草原带和荒漠带均可见到。本种是稻田的恶性杂草,危害严重。除侵入水稻田外,常生长于湿地、河岸、沼泽等处。广泛分布在东北、内蒙古、华北以及江苏、浙江及云南等地区,以及新疆的南北疆平原绿洲上。  

防治策略:近年来在南方水稻田发展迅速,成为水田中与丁香蓼一样多发的水田杂草。药剂上可选用苯达松与二甲四氯的复配剂防治,效果各地反应都较好。

农田常见杂草及名称(农田主要杂草图谱-4)(9)

农田常见杂草及名称(农田主要杂草图谱-4)(10)

眼子菜

中文名称:眼子菜 

中文其他名称:水板凳、金梳子草、水黄连、压水草、鸭子草、水案板、水上漂  

拉丁学名:Po*****ogeton distinctus A. Bennett - Po*****ogeton franchetii A. Bennett - Po*****ogeton tepperi auct. non A. Bennett 英文名:Distinct Pondweed  

形态描述:多年生水生草本,具匐茎;茎细长,近直立,直径约1mm。浮生叶略带革质,披针形或披针状卵形,长4-13cm,宽2-3cm,全缘,先端钝或尖锐,基部近圆形;叶柄长6-11cm;托叶尖锐,长2-5cm。穗状花序长2-5cm,着生于长3.5-8.5cm的花茎上;花被4片,绿色,镊合状排列;雄蕊4,无柄,花药向外开裂;雌蕊4,无柄,分离,1室。小核果斜倒卵形,长3.5mm,宽2.5mm,侧面略扁平,背面半月形,腹面近圆形,具3个龙骨脊,顶端近扁平,不成喙。  

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本。花期5-6月,果期7-8月。以果实、根状茎及根状茎上生长的越冬芽繁殖;当果实成熟后,果实散落水中,由于外果皮疏松贮有空气,因之浮于水面,借水田排灌时传播果实;在眼子菜营养生长前期,主要由根状茎上的芽,发育成新的根状茎及地面的茎叶,随着气温逐渐下降(华北及长江流域约在7月中旬-9月中旬),根状茎顶端部分的顶芽及侧芽开始积累养分,发育成较粗壮、节间缩短的越冬芽,由于根状茎顶部的节间较短,越冬芽向一侧弯曲,因之通常2-5个越冬芽聚集在一起,形成"鸡爪状";在每一越冬芽上常有2-5个小芽,而且又无休眠期,当气温达到20度以上时即能发芽形成地上枝,据调查,在砂壤土的水稻田中,鸡爪状的越冬芽分布在距土面5-10cm的土层中。在华北地区4月上旬越冬芽发育成新的植株。  

生境、危害与分布:生于地势低洼,长期积水、土壤粘重及池沼、河流浅水处,是水稻田中一种恶性杂草。在北方和西南水稻产区,危害严重。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由于连年耕作,尤其是水旱轮作,其危害性降低,但在局部地区,仍有危害。由于叶片覆盖水面后,降低水温及土温2-2.5度,且根状茎及不定根分布于耕作层内,与水稻争夺营养,使水稻生长不良,严重减产。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中、华东各省。  

防治策略:多供选择的药剂很多,常用的如吡嘧磺隆、苄嘧磺隆、双草醚等等。网上资料很多,此处不一一赘述。

农田常见杂草及名称(农田主要杂草图谱-4)(11)

问荆

中文名:问荆

中文其他名称:笔头草、土麻黄、马草、接骨草、马虎刚

拉丁名:Equisetum arvense L.英文名:Bottlebrush, Field Horsetail

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根状茎横生地下,黑褐色。地上气生的直立茎由根状茎上生出,细长,有节和节间、节间通常中空,表面有明显的纵棱。有能育茎和不育茎之分。能育茎(生殖枝)无色或带褐色,春季由根状茎上生出,单生无分枝,顶端生有1个像毛笔头似的孢子叶穗。不育茎(营养枝)绿色多分枝,每年春末夏初当生殖枝枯萎时,从地上茎上长出。叶退化为细小的鳞片状,在节上轮生,基部相纰连形成管状或漏斗状并具锯齿的鞘筒,包裹在茎节上;以根状茎繁殖,也可进行孢子繁殖。

生境、危害及分布:陆生,喜潮湿多肥的黑土,微酸性至中性土壤地带普遍生长。生于田间、果园、沟旁、荒地、路边;因根茎甚为发达、蔓延迅速,难以清除,为害小麦、油菜、马铃薯、甜菜等夏收作物与果树的恶性杂草,发生量大,危害重。分布于我国浙江、山东、江苏、安徽、新疆、西藏、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地。

防治策略:为东北平原尤其三江地区、黑河地区越来越令人不胜其烦的恶性杂草,目前没有对症的有效药剂,一些地方采用异噁草松 氟磺胺草醚等触杀型药剂喷雾,只能在问荆刚刚出土时期使用,有一定的抑制效果。一旦地上部展开,基本上无药可治。好在问荆的营养生长时期不算太长,对于大豆主要产量形成期的花期阶段就开始地上部老黄,严格测定下对于大豆的产量影响还在经济忍受限度之内。实在是厌恶其在田间的生长状况的话,只好雇人硬拔了。备注:温带寒温带地域性主要杂草。全草药用,具利尿、清热消肿、止咳等功效。为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草有毒,马多食后引起反射机能兴奋,步行踉跄、站立困难、后肢麻痹等运动机能发生障碍,但食欲和神经活动仍能维持正常,到末期才受影响。急性中毒数小时至1日即倒毙,多则2至8日。牲畜如少量长期误食则呈慢性中毒,出现消瘦、下痢等。解剖发现小脑和脊髓充血、水肿。

农田常见杂草及名称(农田主要杂草图谱-4)(12)

农田常见杂草及名称(农田主要杂草图谱-4)(13)

农田常见杂草及名称(农田主要杂草图谱-4)(14)

节节草

中文名:节节草

中文其他名称:土麻黄、黄麻黄、木贼草

拉丁名:Equisetum ramosissimum Desf.英文名:Branched Horsetail

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本,具黑褐色根茎。茎一型,直立或斜上,高18-100厘米,基部分枝,各分枝中空,灰绿色或绿色,有棱脊6-20条,粗糙;叶鞘齿短三角形,黑色,基部具狭膜质白边,先端有易落的尖尾;每节有轮生分枝2-5个,有时上部不生小枝或仅有一小枝。孢子囊穗生于枝顶,长圆形,常有黑色小尖头。以根状茎繁殖或以孢子繁殖。

生境、危害及分布:土生,喜近水生,长溪边、河边、海边、水田边。生于湿地、溪边、湿砂地、路旁、果园、茶园,为麦类、油菜等夏收作物和棉花、玉米、甘薯等秋收作物以及果树、茶树的常见杂草,发生量小,危害轻。广布我国各省区。

防治策略:与上一楼问荆一样,也是没有什么对症药剂可言。备注:很多地方将问荆与节节草混为一谈,2006年我到四川,当地就说问荆的危害很重,到田间仔细检视,发觉是节节草。此2者很容易混淆,尤其地上部刚刚出土未展开的时候。两者在地上部的形态上还是存在较大差异的,即问荆的枝条是轮生,节节草不是那么整齐的轮生状。可以参照两者的地上部枝条的照片进行对比。

农田常见杂草及名称(农田主要杂草图谱-4)(15)

农田常见杂草及名称(农田主要杂草图谱-4)(16)

农田常见杂草及名称(农田主要杂草图谱-4)(17)

中文名:萍中文其他名称:四叶菜、田字萍、夜合草拉丁名:Marsilea quadrifolia L.英文名:Pepperwort生物学特性:多年生或湿生草本;根茎细长而匍匐,横走泥中或生地面,二叉分枝,能无限生长,每节上生1叶或数叶,节下生须根不定根数条。叶柄细长,幼时卷曲;叶片生长在叶柄的顶端,由4片小叶组成,呈十字形排列;小叶倒三角形或倒卵形,成熟的叶片光滑无毛。冬季叶枯死,根状茎宿存,翌春分枝出叶,自春至秋不断生叶与孢子果。根茎和叶柄之长短、叶着生之疏密,均随水之深浅或有无而变异甚大。孢子果长圆状肾形,生于叶柄基部。以根状茎及孢子繁殖。生境、危害及分布:水生,喜生水田与浅水水体。生于水田、池沼、沟渠及低洼水湿地;匍匐茎蔓延迅速,孢子果抵抗力极强,为稻田、空心菜田的恶性杂草,发生量大,危害较重。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华北、辽宁、陕西各地。防治策略:水稻直播或移栽前,可以使用晶体硫酸铜进行土壤处理。也可以在苹萌发之后进行茎叶处理,适用的药剂很多,如五氯酚钠 2甲4氯、敌草隆、捕草净、苄嘧磺隆、吡嘧磺隆、苯达松、噁草酮等,具体用法用量参照各化合物商品说明。

农田常见杂草及名称(农田主要杂草图谱-4)(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