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吟古

中南海是什么年代的建筑(三年困难时期的中南海人家)(1)

◆中南海新华门

1959年到1962年,是共和国历史上被称为“三年困难”的时期。面对工农业生产跌入谷底导致的生活资料匮乏和饥馑的严酷现实。中共中央紧急号召全体共产党员、国家干部要带头勒紧裤腰带,渡过难关。中央人民政府也发布号令,将国民的口粮定量减到最低限度。“低标准,瓜菜代”。一时间全国上下,男女老幼纷纷响应号召,连中南海的领袖人家也不例外。毛泽东曾对全体工作人员宣布:“我们要实行三不:不吃肉,不吃蛋,吃粮不超定量。”他当年在延安的一句口号“忙时吃干,闲时吃稀”再度被刷到了墙上。

中南海是什么年代的建筑(三年困难时期的中南海人家)(2)

◆中南海全景。

中南海也没有余粮,吃饭需要“数米下锅”

中南海里,机关干部们开始重新定量,先由个人报数,再由群众公议评定。身高体阔的毛泽东,自报的粮食定量是每月26斤。刘少奇报得最低,只有18斤。周恩来报了24斤。朱德和毛泽东一样,也是26斤。

中南海是什么年代的建筑(三年困难时期的中南海人家)(3)

◆1956年6月,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

这一情况传到各单位党支部和党小组后,大家都认为领袖们自报的定量偏低了,起码应该和绝大多数男性干部们一样,定在28斤。但是领袖们都坚持说够了,不要变动了。就这样开始按照他们报的数量发给他们粮票。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除了寄宿在学校或在学校定餐的孩子还在学校吃饭外,原先平时在家里吃饭的孩子,大多在家长的命令下,到大灶食堂和机关干部、工作人员们一起吃饭。像朱德、董必武、李富春、谭震林、陈毅、李先念等家中的孩子,都是如此。特别是朱德,他不仅把孙辈们都赶去了大灶食堂,还提出要求:不准老买好菜,不准超过大多数人的饮食标准,不准超过自己的定量。

中南海是什么年代的建筑(三年困难时期的中南海人家)(4)

◆1951年6月,毛泽东和李讷在中南海散步。

在三年困难时期,李讷正在北京大学读书,和学校里所有的学生一样,她也重新申报了粮食的定量。回家时,父亲毛泽东问起学校的情况,她告诉父亲,自己是共青团员,应该多为国家分担困难,申报时把定量压到21斤。

毛泽东听女儿这样说,感到很欣慰,同时也露出一丝忧虑,毕竟女儿正是长身体的年纪。李讷接着说:“学校考虑我们正处成长发育期,将学生的定量统一定为27斤。”

“这我就放心了,这个定量基本能保证学生的营养了。”她感觉到父亲好像松了口气。但父亲随即又说:“井冈山时期,打仗的战士还吃不上这个定量。”她明白父亲的心思,想想前辈度过的更艰苦的岁月,眼前的难关很快就能挺过去。

然而,困难的日子并没有很快过去,而且仿佛在加重。一次有个卫士到北大看李讷,李讷告诉他,在学校里吃不饱,又没有油水,老觉得饿得慌。卫士回到中南海,把情况反映给李银桥,李银桥自作主张,让卫士悄悄给李讷送去了一包饼干。

几天后,毛泽东知道了这件事,他批评了李银桥:“三令五申不要搞特殊化,为什么还要搞特殊化?”

李银桥辩解说:“别人的家长也有给孩子送东西的。”毛泽东火了,拍着桌子说:“别人我不管,我的孩子一块饼干也不许送!”

中南海是什么年代的建筑(三年困难时期的中南海人家)(5)

◆1953年9月,毛泽东和李讷一起看荷花。

一个星期天,李讷回到家里,毛泽东破例让她在家里和自己一起吃了顿饭。此时正是毛泽东宣布开头提到的“三不规定”之际,家里的饭菜也没多少油水。可饿了一星期的李讷,看见桌子上三四盘炒菜、一碗汤,外带辣子、雪豆腐等小碟,胃口一下就被吊起来了。她没等父亲下“吃饭”的命令,便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很快将桌子上的饭菜一扫而光。

李讷从来就不是个贪吃的孩子,如今这副模样意味着什么?明察秋毫的毛泽东心里很清楚。和天下疼爱孩子的父亲们一样,如此情景,毛泽东也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目睹了这一情景的卫士,心里不忍,事后向毛泽东建议说:主席,李讷太苦了,我想……可没等他说完,毛泽东就打断了他:和全国人民比较来说,她还算好一些的呢!她是学生,按规定不能享受的就不能享受。我和我的孩子都不能搞特殊,现在这种形势尤其要严格。

在困难时期,毛泽东曾有过一星期不吃米饭、7个月不吃肉、不喝茶的记录。几位领袖都跟着毛泽东不吃肉了。周恩来过意不去,关切地劝毛泽东吃一点肉。但是毛泽东的一句“你吃了吗”的反问,就把周恩来的口给堵上了。

中南海是什么年代的建筑(三年困难时期的中南海人家)(6)

◆刘少奇在家中与儿子刘源谈心。

困难时期,刘少奇的几个子女还都很小,但他们都按照刘少奇的意见,坚持在学校住宿吃饭,和别的孩子一样。当时许多人劝刘少奇和王光美把孩子接回家吃住、生活,可以比学校过得好一些,但刘少奇坚决不同意。他说:“国家主席的孩子应该和工农群众的孩子一样,不能搞特殊。”

有一次,刘源所在小学食堂发给每个学生的午餐是几块白薯干,黑糊糊的还有些发霉。他咬了一口味道很不好,就给扔了。回到家中,刘源就理直气壮地把这件事对父亲讲了。当时他认为学校这样做很不对,怎么能把发霉的东西给学生吃呢?

然而他没想到,刘少奇听了后,语调沉缓地说:“目前整个国家正处在困难时期,怎么说你们还有吃的,偶尔才吃上这么一点不好吃的东西。你要知道还有许多群众连这样的东西都吃不上呢。你们应该尝尝群众吃不饱的滋味,那样才会有和群众同样的感受,才会有人民的观念。将来你们为人民办事的时候,也才会和人民站在一边。”

听了父亲的话,原来想得很简单的刘源好像一下子领悟了许多,并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十分惭愧。他一回到学校,马上找回自己扔掉的白薯干,冲洗干净,吃了下去。

中南海是什么年代的建筑(三年困难时期的中南海人家)(7)

◆周恩来和家人用餐。

在三年困难时期,为了安排好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周总理呕心沥血,日夜操劳。从1960年6月到1962年9月,两年零四个月里,周总理就有关粮食问题的谈话就达115次。周总理在操心全国人民“大餐桌”的同时,也同样以身作则,和全国人民一道共渡难关。一点时间,粮食部负责人到国务院开会,到吃饭时会议完不了,经常同总理一道吃饭,主食是窝窝头、馒头,有时有点面汤,菜是白菜熬豆腐,有时里面有点粉条。

中南海是什么年代的建筑(三年困难时期的中南海人家)(8)

◆周恩来和李先念。

有一次,总理在自己家里同李先念及粮食部负责同志讨论粮食问题,到了中午,邓大姐招待他们吃饭,也是四菜一汤,而且盘子也不大。1962年,河北省反映他们口粮中的红薯干顶粮的比例过大。周总理决定,把薯干调到北京,适当搭配供应,他自己带头在家里吃起了薯干,并让各地来开会的干部也尝尝薯干味道。

中南海有“海”,可以靠海吃海

在领袖们的带动下,整个中南海的工作人员都勒紧了裤带,每位工作人员都把自己的粮食定量降了下来。定量是压缩了,可营养不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为了在粮食定量减少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增加一些营养,食堂的大师傅们和干部们想了一些办法,他们采集一切可食的植物,和粮食掺和在一起吃,大家给这种吃法起了一个听起来有些食欲的名字——“瓜菜代”。

中南海是什么年代的建筑(三年困难时期的中南海人家)(9)

◆中南海瀛台湛虚楼。

最开始是采集自然生长的植物,像挖野菜、捋榆钱儿等。中南海这片过去的皇家园林,除却曾经种植的一些珍贵花木外,沿着中南海的外墙,种了不少常见的榆树。榆树的种子形状有点像古钱,俗称“榆钱儿”。在那些年月,榆钱儿可算得上是穷苦人家的时令盛宴,特别是在早春青黄不接的时候则更显珍贵,中南海也不例外。

中南海是什么年代的建筑(三年困难时期的中南海人家)(10)

◆榆钱

早在榆树枝头刚刚隆起一点点花苞时,就已经被中南海的孩子们早早惦记上了,抓挠着什么时候树上才能长出“钱”来,好捋上一把塞进嘴里,美美地吃个痛快。等榆钱儿熟了,孩子们把低处好够的枝条“扫荡”过之后,几个身轻的食堂大师傅们攀上高枝,将这种一片一片的食材摘下来择干净,再和在各种面粉里上屉蒸熟,使蒸出的菜窝窝个头显得大一些,闻起来还有一股清香味道,吃起来解饿也解馋。除此之外,房前屋后、路边或犄角旮旯里自然生长的一些野菜也被采来配以不同的吃法,果腹之余还添了一些乐趣。

中南海是什么年代的建筑(三年困难时期的中南海人家)(11)

◆榆钱窝窝

对于在中央苏区和长征途中曾饿惯了的毛泽东来说,吃野菜他并不以为然,反而认为党的领导干部就应当受点苦,时常体味一下平民百姓的酸甜苦辣,时刻提醒不要忘记自己是谁,又将去向何处。后来,尽管是条件稍好的时候,像马齿苋、地菜等野菜也一直是他餐桌上的家常菜。

中南海是什么年代的建筑(三年困难时期的中南海人家)(12)

◆1959年5月,朱德在翻地种菜。

给自己定量缩减到26斤的朱德,对如何度过困难时期,似乎胸有成竹。朱老总有长期坚持在房前屋后开荒种瓜、豆、蔬菜的习惯。而且即便在没有饥荒的时候,康克清也常陪老总外出,剜点野菜让家人尝尝鲜。把瓜豆蔬菜、野菜同粮食掺和着吃,这对朱老总家里的人来说早已习惯了。

困难时期,朱德和康克清带领身边的干部和孙辈们,开了更多的荒地又加种了一些杂粮,还鼓励孙辈们自己挖洞,饲养了一些兔子。朱老总依靠自家的力量解决了粮菜不足的问题。除了自家享受自己劳动的果实外,将一部分送给大灶食堂,也成了朱德的惯例。

中南海是什么年代的建筑(三年困难时期的中南海人家)(13)

◆1962年6月29日,朱德和康克清陪同越南劳动党主席胡志明参观自己的菜园。

朱老总开荒种地的做法,不久就在中南海人家间迅速普及开来。许多院落的闲散空地,被开垦出来、种上了向日葵、玉米、南瓜、土豆……一时间,高高低低、重重叠叠的农作物成了中南海人家别样的风景线。

中南海是什么年代的建筑(三年困难时期的中南海人家)(14)

◆宽阔的中南海水面。

中南海是中海和南海的合称,面积约1500亩,其中水面700亩,占据总面积的一半。北京刚解放时,中南海里头杂草丛生,污泥堆积,尚未开化的池水呈现一片黑紫色,枯叶、废纸铺天盖地。为彻底改造园区,给中央机关单位和领袖们提供一个舒适的办公、居住环境,驻京部队出动几百名士兵足足挖了三个月,才将池中淤泥全部清出,园区整饬一新。往日破落的皇家园林,从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有水就有鱼,随后的十年间,偌大的海子也慢慢成了鸟儿鱼儿的宜居地。

中南海是什么年代的建筑(三年困难时期的中南海人家)(15)

◆刘少奇垂钓中南海。

困难时期,为了渡过难关,中南海里也充分利用水面养起了鱼,还专门有养鱼班的人负责打草喂鱼。以往是隔一段时间撒网捕一点,主要是给食堂,也卖一些,但次数很少,所以鱼长得挺大。由于“库存”充实,在困难时期为了增加一点荤腥,打鱼的次数就多了一些。

中南海是什么年代的建筑(三年困难时期的中南海人家)(16)

◆打鱼

为了能给毛泽东增加些营养,中南海里负责为首长服务的部门领导费尽了心思。肉、蛋这些东西毛泽东是绝对不碰的,但是他不拒绝野食,像偶尔弄两只麻雀,在中南海里捞点寸把长的小鱼虾,还是能劝他吃一点的。于是工作人员就偶尔掏两个麻雀窝,或者用筐捞些小虾。但这只能间隔一段时间搞一次,也不能一次量太大。否则,毛泽东同样不吃。

中南海是什么年代的建筑(三年困难时期的中南海人家)(17)

◆1954年,毛泽东和李敏等人在中南海划船。

本文为《党史博采》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侵权必究

维权支持: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