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逛公园时,看到小道的两侧,立着高高低低的小石牌,每一个石块上面,都分别记载着一则中国传统文化“24孝”里的小故事。其中有个“卧冰求鲤”的故事,全文是描述如下: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王祥最后的结局 的王祥到底是个孝子还是傻子(1)

卧冰求鲤的故事石雕

“卧冰求鲤”的故事最早是出自晋·干宝《搜神记》第11卷:“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

元朝人郭居敬把古代24个著名的孝子故事,编成《二十四孝》一书,后来成为元明清时期,宣扬孝道的通俗读本。古人重视孝道,所以这本书在当时很有名。

先不论故事的真实性,我们设想主人公王祥的思维逻辑,他是怎么想的?这大冬天的,为什么要解开上衣?他的动机是什么?加以分析,只有两种可能性:

第一,他是真的想通过身上的体温去融化掉河冰。任何脑子没有坏掉的人都能明白的常识,且不论能不能化掉,就算能化,待到冰化时,估计他的命也就没了,命都没了,还从哪里去弄鲤鱼给她继母吃呢?这不是穷折腾吗?那么他除了用体温融冰,就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吗?家里没有斧头,锄头吗?就算没有,总能找到几个锋利的石头吧?这个凿冰的速度至少要比你体温去融冰的速度要快吧???

第二,他知道这样做,可能会出现奇迹。感动天感动地,甚至还感动了河里的大鲤鱼。知道冥冥中会有诸路神佛的帮助,也就是说这是他的苦肉计,是演给神佛看的。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只能说明他动机不纯了。既然他动机不纯,是在利用神佛的同情心,这叫亵渎神灵,难道神通广大的神佛看不出来吗?为什么还要帮他呢?这事儿不科学啊!

王祥最后的结局 的王祥到底是个孝子还是傻子(2)

24孝图之卧冰求鲤

其实,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原文的记述:“祥解衣,将剖冰求之”。

请注意这个“剖”字,很明显,这是个动词,《新华字典》里的本义为:破开,中分。那为什么要“解衣”呢?因为古代的衣服长衫大褂,不适合干“剖”的这个动作,所以要“解衣”。

当然,这里的“解衣”并不是说要把身上的衣服都脱光,赤条条的,很可能是把外面的长衫脱掉,里面穿的短衣更适合劳动。如此,我们就可以理解成为,王祥把外面的长衫衣服脱掉,这样能更好地剖冰。究其真相,这个故事的现实描述应该叫“剖冰求鲤”,那为什么会“以讹传讹”地变成为“卧冰求鲤”了呢?

或许是因为当时的编者认为,“剖冰求鲤”不如“卧冰求鲤”更为让人体现他的孝心至极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传统中国文化中的两极划分,黑,白;对,错;好,坏。说一个人好,好得不得了,连一点瑕疵都没有,完如圣人;当说一个人坏的时候,那简直是坏透了,坏到骨子里去了,连祖宗十八代和后世子孙也都是坏种。

王祥最后的结局 的王祥到底是个孝子还是傻子(3)

卧冰求鲤的故事图画

就此事而言,王祥不计前嫌,在大冷天的,天寒地冻时节,为了给继母弄鲤鱼,脱掉外套,穿着单薄的贴身衣在寒风中“剖冰”,难道就不够孝心吗?还非得必须是皮肤与寒冰的亲密接触,用体温去融化才能显得是“孝”?所以说,过分的夸张会引起怀疑,还有可能会形成反感。

当然,我并不是否认和要推翻这些对于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宣传。这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所总结下来的传统文化,值得世代传承。但是,我认为这种宣传也要与时俱进。在古代社会,科学不发达,迷信思想严重,这种故事可能大行其道。而现如今,神州上天,天上无嫦娥,蛟龙入海,海底无龙宫……在当下时代,再去这么宣传这个故事,总有点不合时宜。

现在的小孩都那么早熟,那么聪明,那么好奇,喜欢问十万个问什么。这些故事所存在的不合理部分,如果让他们看到了,他们心里的第一反应就是骗人的,不相信。你们大人就是喜欢用各种假的东西来骗我们小孩儿。这样,反而会起到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不利于家长的言传身教和文化的普及与延续。

各位朋友,对以上观点,你有什么看法呢

欢迎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