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白茶,是叫白茶而不属于白茶的绿茶,而且被茶人评为绿茶中的上品。为什么它不属白茶而属绿茶呢?因为按我国六大茶类的属性分,安吉白茶是不发酵茶而非微发酵的白茶,故属绿茶。

安吉白茶的制作工序基本上是绿茶制作工序,比白茶制作工序多而复杂,特别是有杀青。它之所以叫安吉白茶,是因为它是来自于安吉生长的一种奇特的芽呈玉白色的茶树。安吉生产,原料叶片银白,所以叫安吉白茶。它的制作属性属不发酵的绿茶,又与一般绿茶叶片翠绿不同,所以,安吉白茶是一种特殊的绿茶。

老白茶大师讲解 白教授讲茶故事(1)

从1982年发现一棵奇特的野生古茶树,到人工培育发展建设成安吉白茶产业,再到打造成市场上的知名品牌,仅仅用了30年时间,安吉白茶的故事是我国茶叶发展史上的一个传奇。

1百岁老人指引找到千年古茶树

1982年,安吉县林科所的科研人员在进行茶树资源普查时,特意拜访了天荒坪镇大溪村一位百岁老人,从老人口中得知村中海拔800多米的高山上,有一棵野生茶树,不仅树龄已有千岁,而且树形奇特,芽叶呈玉白色。根据老人的指引,科研人员克服困难,上山在榛莽中找到了这棵奇树,并采下叶片回所化验。化验结果让大家非常惊喜:茶树叶片的氨基酸含量高达6.25%-10.6%,是一般绿茶的3-5倍。氨基酸中的茶氨酸含量达50%以上。这种高氨低酚的茶实属罕见,不仅茶叶香味浓鲜,还使茶降血压、护肝的功效增大,真是一种宝茶。

喜出望外的科研人员尝试着对此茶进行无性繁殖,将这种宝贵资源发展成产业。茶树适宜生长在有山有水多云雾,温度、湿度适宜的地方,安吉具备这样优越的自然条件,适合这种奇特茶树的生长。安吉是浙江西北部的一个山区县,天目山和龙王山将安吉拱成一个“畚箕状”盆地,得天独厚的地形形成了独特的小气候——冬季时间长,但此地山区绝对低温一般都在0℃以上,10℃以下,多云雾,空气相对湿度较高,达84%,太阳直射光照较少。

老白茶大师讲解 白教授讲茶故事(2)

这种独特气候,不但有利于植物中的氨基酸等氮化合物的形成积累,还形成了植物独有的返白过程和物质代谢的遗传特性。加之这里的土壤中富含钾、镁等微量元素,气候适宜加土壤营养丰富,使安吉地区生长的植物便有了与其他地区不同的独有特点,形成了特色。

经过对这种茶树无性繁殖4年攻关,一批幼苗终于扦插存活了,这是科研人员辛勤努力,科技攻关的重大胜利。也进一步点燃了将这种宝树推广种植,发展成优势特色产业的希望之光!

2政府引导扶持有作为

好事多磨,安吉白茶推广初期并不顺利。尽管科研人员努力宣传这种茶的优点和可贵之处,但已习惯于老品种种植的茶农对新品种还持观望态度,而且换新品种还要花钱买茶苗和学新技术,更注重眼前利益的茶农对安吉白茶一时不能接受。直到1993年,六七年时间安吉白茶推广面积才30来亩。这使得把安吉白茶当宝贝茶,想把好事办成而未办成的科研人员始料未及,不知所措。

此时,政府有为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推进新事物发展,推广特色农产品,让农民在接受新事物中得到增收实惠,需要一心为民的政府引导和扶持。政府怎么引导扶持呢?不是靠行政命令,而是通过提供服务,出台扶持政策去加以引导,实现施政为民目的。

时任安吉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叶海珍对此深有体会。1995年,她在溪龙乡任乡长时,把建设“千亩白茶基地”作为推动农民致富的重要抓手,非常努力地逐村宣讲动员,挨家挨户深入,好心劝说。可是有经营自主权的茶农并不买账,甚至黄社村的茶农还顶她一句:“种不种茶,种什么茶是我的事,你管得着吗?”行政手段动员行不通,叶海珍分析原因,改进方法,决定通过有效服务,出台扶持政策,来引导农民接受新事物,走上致富路。

老白茶大师讲解 白教授讲茶故事(3)

为解决农民缺钱买茶苗的问题,乡政府决定给予补贴。农民种白茶3亩以上,每亩补贴150元。为解决农民不懂白茶栽培技术的问题,乡政府决定进行培训,从中国茶科所、浙江大学请来专家对茶农进行培训,给参加培训的农民每人每天补贴10元。这些措施深受茶农欢迎。通过补贴和培训,茶农由不愿种安吉白茶到争先种安吉白茶,并从种安吉白茶取得了更好的经济效益。安吉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及时推广溪龙经验,2001年,安吉白茶种植面积突破万亩,2010年接近10万亩左右,安吉白茶已成为安吉县一大支柱产业。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位置摆正,不缺位、不越位,方法对头,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可以在经济建设中发挥有为政府的巨大作用,取得利国利民的良好效果。

如今,安吉白茶已带动全县农民人均年增收8600元,一亩白茶的收益,是其他绿茶的2-3倍。正向着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向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道路阔步前进!

3市场运作创品牌

安吉人懂得,建设白茶基地是为产业发展打好坚实基础,茶叶面积和产量有一定规模,是万里长征才走了第一步。安吉白茶发展的三部曲是:发现古茶树、形成茶产业、创出名品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了产品必须赢得市场,赢得市场必须打造品牌,打造品牌必须坚守诚信,保证产品质量过硬。坚决杜绝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现象发生,取得社会认可,消费者信任必须经得起社会检验。为此,安吉人在几方面下了硬功夫。

一是保证产品具备过硬的品质。安吉县对种植白茶产区和茶田四周的树种都做了严格规定:必须具备良好的基础肥力和丰富营养元素的土壤才能种植白茶;必须具备一定的海拔高度和适宜的坡度、坡向、气候条件才能种植白茶;白茶田周围必须种植桂花树或者香樟树(因为这两种树渗发出的幽香有利于提高茶叶品质,增加芽香)。

二是严格按规范制茶工艺进行茶叶制作。县里规定,茶叶加工厂必须建在地势高、空气清新、远离居民居住区的地方;盛放鲜叶和干茶的器具必须是毛竹,木材等天然材料;杀青机、理条机、烘干机必须使用不锈钢器具……从鲜叶进车间到制成干茶成品共有14道工序,茶叶制作工艺对每道工序都有严格规定。必须按规定严格执行。

三是努力打造和保护知名品牌。安吉人知道,有了高品质的茶产品,还必须打造品牌、保护品牌才能赢得市场,县里成立了白茶开发推介领导小组,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品牌建设工程,令人瞩目。

老白茶大师讲解 白教授讲茶故事(4)

2001年,安吉首次举办白茶节,并由此组织了茶农参加的名茶评选活动。2004年4月,安吉白茶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同年4月18日,在上海豫园商城举行的安吉白茶拍卖会上,50克安吉白茶极品拍出了当时国内绿茶5万元的最高价,展露峥嵘,一举成名。2007年,安吉白茶被农业部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2008年,安吉白茶被国家工商局总局评为中国驰名商标,成为浙江省首个农产品被国家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迄今,安吉白茶已先后获得数百项国内外大奖。

创出知名品牌,在市场上有一定位置,实属不易。更难的是要进一步保护好品牌不受损失,防止“千里长堤,毁于蚁穴”发生,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安吉人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坚持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道路,建设高标准生态茶田,全县将白茶面积严格控制在10万亩左右,不盲目扩张。

二是优化种植结构。不允许毁林种茶;不允许挤占基本农田种茶;不适合白茶生长的区域一律不许种茶…….

三是严格品牌使用管理,实行茶叶质量追溯体系。“安吉白茶”是国家工商总局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县里规定所有使用“安吉白茶”商标的必须是安吉白茶协会的会员,包装统一。对没有自己品牌的中小茶农,通过组织引导他们加入茶叶专业合作社。凡是入社的茶农必须遵守一整套严格的茶树栽培标准,才能统一使用合作社商标。合作社对每个社员的茶园进行分区编号管理。即将茶园分成若干区域,逐一编号,每一区域何时采茶,采了多少,何时炒茶,炒了多少,卖往何处,都一一记录在案。使市场上每盒安吉白茶都能追溯到它的生产者。安吉白茶实行质量追溯体系管理的做法,得到国家农业部认可。

2010年,农业部决定将安吉白茶作为全国首个茶叶质量追溯体系示范试点县。专家认为,安吉白茶质量追溯体系为全国其他农产品加强质量管理提供了示范和借鉴,对提升中国农产品品牌具有里程碑意义。

作者:白人朴

END

老白茶大师讲解 白教授讲茶故事(5)

优质农产品杂志:《优质农产品》杂志官方账号,聚焦品牌农业建设和优质农产品开发

欢迎关注

转载请注明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