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谈古今,深挖您所不知道的河北历史,大家好,我是“青史君”,欢迎关注“青史观”,每天为您带来新鲜、有趣、干货满满的历史故事。


今天南和县东三召村文化馆内,有一块石质墓志铭,它的主人白太始夫妇在公元1638年抗击清军,保卫家乡南和的战斗中被俘牺牲。今天,我们就以这篇文章带您来了解下这段历史。


白太始其人


白太始,字象先,出生于官宦之家。他的父亲白鲲曾任东昌府知府、户部郎中。白太始入仕后,曾在鸿胪寺、光禄寺任职,后升为户部山西司员外郎。当时,明廷资财紧张,白太始在主管祭祀礼仪的光禄寺任上,为国家省下不少钱,得到了皇帝赏识。他也因此升任为太仆寺卿,秩从三品。


邢台历史名迹(今天河北邢台的一块石碑)(1)

今天的东三召村文化馆和白公素纪念馆


崇祯五年(1632年),白鲲去世,白太始丁忧在家。三年后,已处在半退休状态的白太始在南和城造广莫园。志在林泉的他打算终老于家。没想到,1638年的一场战争让他的梦想彻底破碎。


戊寅之变


公元1638年9月底到来年2月间,清军以睿亲王多尔衮为大将,统领大军,破青山关而入华北。清军一路沿太行山,一路沿大运河南下,攻陷河北、山东境内的七十多个州县,杀总兵守备以上文武官员百余,俘虏德王朱由枢以下士民46万,抢掠金银百万两,史称“戊寅之变”。


邢台历史名迹(今天河北邢台的一块石碑)(2)

韩栋版多尔衮


南和县自然也没逃过这场灾祸。当时在家悠游度日的白太始被临时任命为南和提调,他亲自参与城防,无奈敌人势大,城破后,白太始被俘牺牲。


白太始抗敌牺牲


关于白太始的牺牲,在他的墓志铭中有这样一段记录:提调坚为守御计,因势重莫支,城破不屈膝于虏,与夫人张氏骂贼而死,阖家投井投缳者数十口。


邢台历史名迹(今天河北邢台的一块石碑)(3)


关于这次南和县抗击清军的战斗,我们可以从一些史料细节来推演一下当时的内外情境。


先来说当年冬天,清军南下对今天邢台一带的侵扰。平乡县,知县杜前城破后不屈而死,城内年少之妇死节者甚多。广宗县,知县陈尚信,拒降殉职。南宫县(当时称县),知县林起元,城破自杀。任县,城破,知县李庚被杀。


最惨烈的还是巨鹿城,当时明朝大将卢象升在此驻守,最后战至矢尽粮绝力战而死。


可以想见,当时在邢台地域,各个县都是自顾不暇的局面。南和县要想外部援助来帮忙?没门!


邢台历史名迹(今天河北邢台的一块石碑)(4)

余少群版崇祯帝


再来说,当时南和县的内部情况。


根据乾隆十四年版的《南和县志》记录,自崇祯七年到崇祯十七年,这十一年时间,南和换了八任知县。官员更换频繁的直接结果就是内外工作难以持久有效进行,一旦遭遇兵火,就只能听天由命。


当年南和县的城防力量如何?


南和的城池建设,今天能见到的确切年代记载为元朝至正年间(1341-1368年),城墙周长只有区区四里,而且是高三丈的夯土城墙。到了明朝中期,当时的南和县令才重修四座城门,并开始营建护城河(宽三到五丈),增加角楼。


邢台历史名迹(今天河北邢台的一块石碑)(5)


《南和县志》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那就是白太始牺牲后的第二年,时任知县谢继迁才对南和城的土城包以砖石。足见在清军攻陷南和的那年,南和只不过是座有三丈高土城墙、周长四里的小城而已。


而南和县当时的作战兵力,更是少得可怜。


明朝在各个县设置乡兵,寓兵于农,当时南和驻守的民壮只有区区二百名,即便加上维持地方治安的可用于作战的武装,也不会多于五百人。以这种只能保境安民,实战经验极为单薄的队伍,对敌骁勇善战的清军骑兵,不是以卵击石又是什么?


邢台历史名迹(今天河北邢台的一块石碑)(6)

东三召村在南和县的大致位置


综合分析,当年的南和兵寡,城小又无外部援兵,清军兵临城下,南和面临的必然是一场灾祸。


文字记录单薄,我们不妨来想象、还原一下,白太始牺牲时的情景。


趾高气扬的清军将领衣甲鲜亮,他傲慢问到:所押何人?白太始答:大明南和县提调。将领问:汝战败被俘,还不屈膝下跪,吾或可饶你一死!白太始骂到:汝胡虏禽兽之徒耳,吾世受国恩,唯有以死报国,焉有屈膝投降之理?


清将一声令下,白太始和夫人张氏壮烈而死。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白太始家族投井、上吊殉死者有数十口,一些还是天真烂漫的孩童。


邢台历史名迹(今天河北邢台的一块石碑)(7)

今天东三召村的石像生残迹


宋末名臣文天祥在《正气歌》诗中写到: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没错,在家国危难,生死存亡之际,高谈阔论、位极人臣者未必不会变节,而寓居乡里,志在林泉的士民未必不会捐躯国难,视死如归。


当时,年事已高,打算在家颐养天年的白太始承担起了守卫南和,保家卫国的重任。明知敌军强大, 守城没有胜算,可他依然竭尽全力,毫不松懈。城池被破,白太始不屈而死。其气势之磅礴,死难之壮烈,足以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


东三召白氏


南和县东三召白氏,自明初从山西迁徙定居至此,繁衍绵延数十代,其中忠义孝悌,为国捐躯者不乏其人。除了牺牲在南和保卫战中的白太始外,东三召白氏还涌现出了不少名臣、爱国志士。


邢台历史名迹(今天河北邢台的一块石碑)(8)

昔日东三召村白氏石牌坊的柱头残迹


比白太始稍早的白储玿,天资聪颖,读书过目成诵。出仕后,白储玿在地方任上爱惜民力, 做了不少好事。在登州,他活跃经济,赈济灾民。西北边境不宁,他主动捐钱,支援边防。居家南和期间,白储玿还帮助知县疏浚河道,建设学校,得到家乡百姓的称颂。


白储玿刚直不阿,不肯依附于权阉魏忠贤。晚年,白储玿以太常寺少卿致仕。1627年,白储玿在家乡病逝,安葬时,乡里百姓恸哭,表达对这位好官的哀思。


邢台历史名迹(今天河北邢台的一块石碑)(9)

金士杰版魏忠贤


1830年(清道光十年),东三召村白正颜,主动捐纳土地五十亩,在本村创立义学。他以“白氏祠堂”为校舍,招收贫苦子弟入学学习。这也是南和县第一所自办学校。


近代的白公素,1909年出生,1927年加入共产党开始从事革命工作。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他在家乡组织农民抗日武装,并曾担任本县抗日游击大队副大队长。1941年5月,在与敌人遭遇,掩护其他同志突围过程中,不幸负伤牺牲,年仅32岁。


今天的东三召


东三召白氏绵延数百年,今天的东三召村内,白姓村民占据了本村人口的近60%。村子的西南角位置,曾是白氏家族的墓区。当年,雕刻精美的石像生、石牌坊林立其间,蔚为壮观。


不过,可惜的是,因为后世的战乱和人为破坏,白氏家族墓区被夷为平地,石像生、石牌坊也被推倒砸毁。后来,东三召村建设了白公素纪念馆,并将近代出土的白鲲、白太始、白储玿石质墓志保存在村子文化馆中。这些墓志,为后人研究东三召白氏家族提供了珍贵的文字资料。


今天去东三召村寻访,我们尚能看到一点石像生、石牌坊的残迹。年代久远,风华犹在,只是当年兵火战乱的岁月早已一去不返,化为历史的尘埃。


本文相关参考及引用资料:《南和县志》《任县县志》《南宫市志》《内丘县志》《广宗县志》《平乡县志》《明史·本纪第二十四·庄烈帝(二)》《白象先夫妇合葬墓志铭》。


好了,今天我们的故事就说完了,欢迎关注我们下次发布的文章。您也可以留言来说您想听的故事,想了解的历史,我们尽量满足您的要求,讲给您听。


文章未经许可,严禁转载、抄袭,违者必究!请您文明评论,杜绝谩骂、攻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