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有“静女其姝1,俟我于城隅2爱3而不见,搔首踟蹰4静女其娈5,贻我彤管6彤管有炜7,说怿女美8?自牧归荑9,洵美且异10匪女之为美11,美人之贻12”语言浅显,形象生动,以人人所能之言,却道出了人人难表之情,昨夜揣摩良久总觉旧译意犹未尽,碾转反侧以成新译如下:,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诲女知之乎翻译成汉语?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诲女知之乎翻译成汉语(由说怿女美怀疑)

诲女知之乎翻译成汉语

《诗经》有“静女其姝1,俟我于城隅2。爱3而不见,搔首踟蹰4。静女其娈5,贻我彤管6。彤管有炜7,说怿女美8?自牧归荑9,洵美且异10。匪女之为美11,美人之贻12。”语言浅显,形象生动,以人人所能之言,却道出了人人难表之情,昨夜揣摩良久总觉旧译意犹未尽,碾转反侧以成新译如下:

我匆匆遇到了一位小姑娘端庄又大方,

就想方设法邀她到城墙角落逛一逛。

可我急切地赶到那地方,

却久久不见那姑娘,

抓耳挠腮心里实徬徨。

俊俏的姑娘姗姗来迟呀,

送我一支有红絮的茅草管,

这才得以靠近她身旁。

鲜亮的茅草管呀,

难道在诉说她欣喜的衷肠?

如今我回想起姑娘采摘野茅草管的情状,

就像是早晨的霞光绚丽放光芒,

不仅仅是因为茅草管鲜嫩又漂亮,

还因为姑娘的心思堪比天工与红娘!

注释

1静女其姝:静女,指端庄闲雅的女子。姝,指成年女子,即小姑娘。

2俟我于城隅:俟,等待。城隅,指城墙的安静角落。

3爱:爱,形容急切地心情。

4搔首踟蹰:搔首,抓耳挠腮。踟蹰,左右徘徊、彷徨不定。

5娈:娈,形容女子俊俏的模样。

6贻我彤管:贻,赠送。彤,红色。彤管,依据上下文理解为带有红絮的茅草管茎。

7炜:炜,鲜亮的样子,代指茅草鲜嫩又漂亮的红絮。

8说怿女美:说,诉说、流露、传达。怿,欣喜的心情。女,指约会的小姑娘。美,指小姑娘的美意、衷肠、爱慕之情。

9自牧归荑:牧,田野。归,双关语,一指爱慕之情的归依,一指女子愿意出嫁的心思。荑,初生的嫩草,即上文带有红絮的茅草管茎,也暗喻情窦初开的心思。自牧归荑,指姑娘由于采摘路边的野茅草管送情人而姗姗来迟的情状。

10洵美且异:洵,诚然、实在。美,精彩的事物。异,异样的事物。

11匪女之为美:匪,依据上下文的递进关系,修饰的是整个尾句“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不仅仅是因为之意。女,双关语,指带有红絮的茅草管茎和约会的小姑娘。

12美人之贻:美人,指约会的小姑娘。美人之贻,指代情窦初开的心思。

据说《诗经》是由孔子编辑而成。

《论语》学而篇里孔子第一句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古说多有“后觉习效先觉之所为”者,近有马一浮先生、李里先生等理解为“学习、效仿君子之所为”,本人也不赞成此处专指学文,因为后文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等语。但是后文“不亦说乎”的“说”字,直到今天都是一致理解为“喜悦”,可我心里一直纳闷的是,学文之苦天下皆知,效仿君子之所为更是苦中之苦,那能轻易就进入喜悦的心境,就连孔子也“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今天在翻译“说怿女美”之时,心里咯噔了一下,联想到“不亦说乎”的“说”字之解,可否引申为“传达、传承”呢?这样的话,《论语》学而篇首句就可译成:

孔子说:“我学习君子之所为,然后不断地反复练习,不也就将君子之所为传承了下来吗?远方的同学听说了就会来请教于我,不也正是所谓的君子之乐吗?就算他人一时半会理解不了我的所作所为,我也不会厌烦,不也正是君子之所为(君子应有的德行)吗?”

读者诸君如有其它有力的材料,望不吝赐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