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内功训练方法图解(原来太极内功是这样练出来)(1)

张晋僖老师拳照

三节九窍十八球:

人体全身有三节之分:

即梢节、中节、根节。臂为梢节,身为中节,腿为根节,此一身之三节。而三节之中又各有三节,臂之三节: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身之三节:头为梢节,腰为中节,腹为根节。腿之三节: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三三共九节。

九节之中又有九窍:

臂三节三窍:劳宫穴是梢节窍,曲池穴是中节窍,肩井穴是根节窍。

身三节三窍:上丹田是梢节窍,中丹田是中节窍,下丹田是根节窍。

腿三节三窍:涌泉穴是梢节窍,阳陵泉是中节窍,环跳穴是根节窍。

其中,上丹田主手法,中丹田主身法,下丹田主步法。十八球:是指人体主要的十八个关节部位,即两肩、两肘、两腕、两胯、两膝、两踝、两臀、颈、胸、腰、腹。

明三节,就是了解和掌握三节劲的运用,即“三节发力螺旋劲,梢领中随根节催”;明九窍,就是了解和掌握按窍运气、敛气入骨的运用,即“以意行气贯九窍,节节贯穿中气通”;明十八球,就是了解和掌握内缠外绕、周身一家的运用,即“内缠外绕十八球,混元一体太极成”。 所以,浑身俱要缠丝就是在内外合一、一以贯之的基础上,通三节、贯九窍、缠绕十八球,从而形成周身一家、混元一体的太极球。

太极内功就是太极拳和气功相结合修练的一种祛病、保健、延年并能增强太极拳技击和产生鼓荡气能力的一种功法。是内家拳术中内功与外功相结合的一种气功,以意守命门部位(不是丹田呢?)为主,运用吐纳、导引的运气方法,以炼腰健肾,练气强身,并用于增强技击能力的一种功法。也是动静相兼,内外合一的完整功法。历来拳术家为了保持技击上的"地位"和"实力",视为至宝,密不传人。

太极内功操练方法

姿势:

太极内功的姿势很重要,与功法要求、意守部位、呼吸方法密切相关。大致分为三类:静练式、动练式、活练式。可根据需要选择。

(一)静练式

初级阶段时应用,亦适用于治疗疾病。分卧式、靠式、坐式、站式四种。(注,各气功类书籍中均有详载,故不再赘述。)

初级阶段:练静阶段。要求以静为主,以动为辅。在练初级功法时辅以太极拳运动。此段可分两步进行;

1、以练神收心,也称虚静训练。通过姿势、呼吸、意守的锻炼。使心神安宁,修心养性,达到心平气和。这里所说的“神”是古人所指心神,也就是大脑意识的修为。通过意守丹田和内视合一、静守,排除杂念,以增强意识,谓之“练神”。

2、以练气入静。在练神收心基础上即开始练气入静。这里所说的“气”有两个含义:一是呼吸之气,亦大自然之气。一是中医所说的“元气”,亦人之先天之气。先天之气又叫真气或浩然正气,练之即生阳气、退阴气,补正气、退邪气。阳气足则阴气散,正气足则邪气退。

[B]1、静练式;是练功初级阶段应用的姿势,可分为仰卧式、靠式、坐式、站式四种行势进行锻炼。

(1)仰卧式;采取平时睡觉的仰卧姿势,头颈部端正,枕头略高一些(枕头25公分左右),肩下垫3---6公分,以舒适为宜。两腿并拢伸直两足跟相靠,两足尖分开,成自然八字形。两臂自然伸展,放置身体两侧,手心向下贴于床上,或手心向上,手背贴于床上,全身放松,可适当加盖衣物。

(2)靠式:靠式可分为靠卧式和靠坐式两种。靠卧式:即采取平时休息的半卧姿势。枕头要高背下垫起约35——40公分成坡形。身体自然放松,胸微含,头微向前倾,手放于身体两侧,下肢自然伸直;另一式,左脚搭于右脚背上压住解溪穴,或左脚压在右脚背上,舒适为宜。两眼微闭内视或微露一线之光。

靠坐式:这种姿势就是平时在躺椅上所呈现的姿势,要求与靠卧式相同。这种姿势运用方便,感觉舒适,故可多采用。

(3)坐式:采用平坐位置,身体端正,两腿自然分开,宽于肩同,膝关节弯成90度角,两小腿平行垂直于地,两脚落平。头正直,微前倾(顶头悬之意)含胸拔背。全身放松,两眼微闭内视。

(4)站式:站式是太极内功的基础功。姿势与太极拳预备式相同。身体自然直立,左脚横开,两脚平行向前,与肩同宽,头正微微前倾,含胸拔背,松肩坠肘,两手自然下垂在身体两侧,周身放松,两眼凝视。

(二)动练式

分单练式和带功式。为中级阶段。

1、站式。即太极预备式起,凝视后两眼微合或微露一线之光看会阴。头缓慢下垂,随呼气身体慢慢弯腰下蹲,蹲到两膝发酸为度。姿势到此定形,开始吐纳练习,吐气时把气向下引导,两手同时自然伸开;纳气时气向上引到命门,随吸气两手握拳,进行抓闭,抓闭后呼吸稍有停顿。(注,抓闭法后有详述)(注,此式即为开腰法,重中之中。)

2、活步站桩(太极看手式):开始先做预备姿势,头正直,两脚横开一步,含胸拔背,吸气意贯丹田,此时闭息不呼,两拳紧握,两臂抬起,左手在前,左腿同时迈出,两拳变掌向前按,两眼看前手手指,左腿尖点地,前三后七,双肘略弯,右肘俯于左肘(注,疑为右手附于左肘之误),止步闭气,待闭气不能坚持时再呼吸换式。(注,此式略同形意拳的劈拳,不同之处在于,前足为点地,后手为附于前肘处。)

换式动作:将两手轻落身体两侧,随落手同时慢慢呼气,将气呼尽后再行吸气抓闭握拳。抓闭后,与前势左右相反作活步桩。本势应在站练式基础上进行。

3、带功练拳:在练完静练、动练、活步站桩基础功之后,即可开始带功练拳。要注意交替练习,正气不足时,则可重新抓闭充实,待充实后再行带功练拳,长期可达高级阶段,即活练式。

(三)活练式

其没有固定姿势,是无形无相的东西,用则有,不用则无。采用喉头呼吸法或意识呼吸法。以意行气,气通全身。此时可带功演练整套太极拳。平时也可随意练习,不必采用固定姿势,可走路练、说话练、坐车练,即随心所欲练,不受时间、地点限制。

意守:

太极内功意守部位和操作方法较其它功法多,依据练功的不同阶段、步骤、姿势和因人、因时而异,现分述如下:

1、意守会阴:即前后阴之间部位,也称下丹田。(注,瑜伽中为脊根气轮,或称海底轮,位于中经基座。它是能量所在之处。就男性来说,其触发点在生殖器和肛门之间的会阴穴那里。就女性来说,位于子宫和阴道相交处子宫颈那里。)意守这个部位可以迅速排除杂念,使神凝心稳。开始时两眼平视,放到最远处一目标上,如山川、花朵等,待神凝后,将所采之景物收回离眼1、2尺左右,停止凝视。待凝视几分钟后,由于双眼凝视所采之景物会变的模糊不清,也有的单景色会变成重影或变成一个白色气团,所以过去传授此段功时叫采气雾(物),待凝视中出现模糊不清的景物或气雾(物)时,头慢慢低下,眼看会阴,此步要与内视合一,以意下达会阴,意气同行,守住会阴穴。

(注,此法主要为摄伏心神,激发海底轮能量。不可拘泥于眼前是否出现气团。意守也不应过强,要在若有若无间。)

2、意守涌泉:以意领气,从会阴慢慢经过大腿、膝关节、小腿、足踝部最后达到涌泉,领气要缓慢进行,不可过急过快。初练时呼吸不深长,气不能随意念同时达意守部位时,可不管呼吸,任其自然,此即"气断意不断"。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意气自然合一。又因气从会阴到达涌泉走的是一条线,故此又称"连线意守法"。

3、意守命门:是最关键的一环。以意守命门为主,以气连络其它部位,循环不止,故又称"循环意守法"。练功开始,以意领气,从涌泉开始配合吸气,引气经足踝、小腿、膝关节、大腿,最后到会阴合而为一,再从会阴引气到后丹田(即命门)。引气到命门后要停顿,意守命门的时间长短以体质、功夫深浅决定。停顿后再以意领气从命门开始返回,经会阴后分两条线经大腿、小腿、足踝达到涌泉。如此周而复始的进行,久而久之命门即可得到充实。姿势可配合站式、坐式两种。注意气的运行要缓慢、均匀、无声、无息,不可过急过快,不可用力。

4、意守关元:关元就是通称的前丹田(位于肚脐下3寸小腹的中央部位),但不同于其它功法,此法练熟后可达到气贯丹田、气冲带脉的功夫。方法是,以意领气,从命门开始分两条线冲向关元,稍有停顿,即进行意守。配合呼吸反复进行,锻炼日久,前后贯通,在腰的周围似有一条带子缚住,也就是带脉部位,练到这一步,可达到带脉充实,在此基础上只要稍用意引导,结合呼吸便可产生鼓荡气,这时带功练拳就可提高拳术技击能力。

5、意守印堂:这是太极内功最后意守部位,必须在以上各功锻炼成熟的基础上才能运用,又因不易掌握其火候,在无人指导时不可自行练此功。方法是:将吐纳的纳气(吸气)不放,再把气由意念提到背部,经夹脊、玉枕、百会、上星达到印堂,守住印堂。气到印堂后再停住,不再下引,也不旋转,两眼内视,全身有意气贯满之感,精神贯注。如带功练拳可优于平时。

呼吸:

1、自然呼吸法:用于初级阶段,逐渐用意引导把胸式呼吸改变为腹式呼吸。

2、导引呼吸法:用于第二阶段。练功开始,口对会阴方向细长吐气,随着吐气身体慢慢下降,降到两膝发酸为度(参照"姿势"一节)。用意引导气由会阴降到大腿、膝关节、小腿、足心;吸气时由足心再返回会阴,周而复始、令气运行。

3、抓闭呼吸法:运用于中级阶段,练完导引运气法后可接练本法。这种呼吸法从操作过程来讲也可称之谓吸、贴、抓、闭呼吸练功法。采取站式,在练完导引运气法后,吐气时把气引导到足心,呼吸停顿,停顿后吸气,引气上行经两小腿、膝关节、大腿、会阴、尾闾、命门;随吸气同时,两手用力紧抓(握拳),两脚十趾扣地不放,舌尖轻贴于上齿与齿龈之间,紧缩肛门并上提,吸气到不能再吸(饱和)为止,然后停顿(闭住),停顿后随呼气再将气慢慢顺原路线回到足心。手指、脚趾放松,如此周而复始的进行。本呼吸法是一种内呼吸法,不介意口鼻呼吸。又因这种呼吸法比较猛烈,抓闭锻炼时间不宜过长。抓闭停顿时间也要随着锻炼的时间加长而延长。(注,停顿时可默数三下,随功深增至六下。)

4、喉头呼吸法:本呼吸法是在抓闭呼吸的基础上进行。操作时忘掉口鼻呼吸形式,用意配合喉头纳气。所谓喉头纳气不同于生理上的浅呼吸,这指的是在经过抓闭呼吸锻炼后,有了"内气"感觉,但在技击时不能等待练完抓闭呼吸后再与对方搏击,而是要用一种迅速充实内气的方法,也就是在一瞬间(大约四分之一秒)喉头用意扩张一下,气便迅速进入丹田,小腹立即充胀起来。这种呼吸从外表形式上看不到操作内容,张喉、充气、鼓腹均在同时进行。姿势采用站式或活步式,只稍用意念整个带脉立即充实起来,腰部充实,气遍全身。这种呼吸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在喉头呼吸后把气闭住,再进行抓闭呼吸锻炼。这种呼吸过去多用在太极拳技击上,因为它无固定形式,完全以意引气,随用随来,非常方便。

另外,还有意识呼吸,它是在喉头呼吸法的锻炼基础上更高级的内呼吸法。它同喉头呼吸法的区别是,无形无象,不用喉头纳气,在应用中,如果是拳术技击,只要手或肢体任何部位接触对方时,意识反应立即出来,气随意识同时充满带脉和全身。这种呼吸在应用时,不必做任何准备,用则有,不用则无。

5、内转呼吸法:本呼吸法是把纳入之气用意引到腰部腹部,使中丹田(前丹田与后丹田之间)充实后再引气围绕脐的周围转圈。先从里圈开始由右向左,顺时针方向外转圈,共计转36圈;然后再从左向右,逆时针方向,由外向里转圈,共计36圈。

6、沉气呼吸法:本不在太极内功法之内。适用于初习者及体弱者。姿势随意,全身放松,以意配合呼气,不用注意吸气,呼气开始以意导引气由命门下降,降到会阴、大腿、小腿、涌泉,久练可感到呼气时气由命门下沉到足心,并能产生一股热流。但必须注意,此法强调不管吸气,只注意呼气,任其自然。

(六)收功法

逐渐停止意守,两眼慢慢睁开,两手相搓发热后抚摸面部,活动肢体,开始散步。如练整套太极功时,不拘哪一个姿势,均以意收功,身体直立,以意使气下沉到足心,然后活动肢体,散步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