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的一种社会制度,距今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制定这一制度是当时统治印度的印雅利安人,是利用宗教思想把当时的印度人分成四个等级,以维护特权统治和社会秩序的一种制度。

雅利安人原来生活在中亚一带,后迁徙至南亚次大陆,征服了原来生活在印度的土著居民。雅利安人要比印度的土著居民身材高大一些,肤色也更白一些。所以,雅利安人自认为比原来的印度土著人高贵,是征服者、也是统治者。

印度种姓制度的发展简述(神秘古老的印度种姓制度)(1)

在奴隶制政权建立和社会发展中,雅利安人内部产生了分化,有少数人掌握了神权或世俗的权利,也有一些人沦为了被统治的普通劳动者。在原始宗教的发展过程中,少数掌握特权的人,为了维护自己和子孙能世代掌控权力,利用人们对宗教的崇拜设计了种姓制度。

古印度婆罗门教宣称有位创造世界和人的神叫原人,原人用嘴创造了婆罗门、用手创造了刹帝利、用腿创造了吠舍、用脚创造了首陀罗。由此,向那些被受剥削和压迫的人们,宣告你的社会等级是神创造时就确定的,你的任何反抗都是违背神的意志。

印度种姓制度的发展简述(神秘古老的印度种姓制度)(2)

第一等级是婆罗门,他们掌握神权,负责祭祀等活动,可以代传达神的旨意,至高无上。第二等级是刹帝利,他们是国王、官吏等,用行政的权力统治百姓。第三等级是吠舍,他们是普通雅利安人,从事农业、商业等,要纳税供养上两个等级。第四等级是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原土著居民,佣人和工匠组成,是人口最多的种姓,也是社会最底层。

在四大种姓之外,后来又衍生出了“贱民”,也称为“不可接触者”,他们多是极少数吠舍和首陀罗没有遵守等级隔离的宗教规则,追求真挚的爱情,通婚繁衍的后代。他们从事最低贱的职业,例如:倒“夜香”,他们常不能住在城镇和村落中,进行城镇和村落时,要不停地敲打挂在脖子上的一块木头,发出声响提醒众人和他们保持距离。

印度种姓制度的发展简述(神秘古老的印度种姓制度)(3)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低种姓不能和高种姓通婚、不能从事高种姓的工作,甚至不能在同一场合进食。由于,种姓制度披着宗教的外衣,印度的低种姓一般都是“安贫乐道”,这有利于高种姓的统治和社会稳定。

但从社会的发展进步来看,印度的种姓制度,使社会阶级固化,堵塞了社会人才的流动与上升通道,也麻痹了更多人的进取意志。1947年,印度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走向了民族独立,也宣布废除种姓制度。

印度种姓制度的发展简述(神秘古老的印度种姓制度)(4)

但经过三千余年的沉浸,种姓制度也渗入到印度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和每一个印度人的血液之中。在一些城市、特别是乡村,不同种姓之间仍有着许多的界限,许多人还在按种姓隔离的方式来处理日常事情。

在现在的印度社会,贫富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下层的贫苦百姓多是低种姓人印度,但社会还是相对稳定的,低种姓的人还是认可是神把他们安排到这样的社会位置上。还常会有一些因为维护种姓制度而引发的矛盾和案件。

印度种姓制度的发展简述(神秘古老的印度种姓制度)(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