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的演变(字概念在历史上不为人知的演变)(1)

儒的演变(字概念在历史上不为人知的演变)(2)

儒的演变(字概念在历史上不为人知的演变)(3)

儒的演变(字概念在历史上不为人知的演变)(4)

“儒”这个字,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儒者,柔也,术士之称。”可见“儒”有两重含义,一是指温柔、仁慈,二是指有学识之人。《汉书·司马相如传》中说 “有道术者皆为儒。”西汉扬雄的《法言·君子篇》中有“通天地人曰儒”的说法。东汉王充在《论衡·超奇篇》中说:“能说一经者为儒。”综合以上的说法,可以看出,在古代“儒”实际上是各种学者的一个通称。

近代有的学者认为,“儒”的前身是古代专为贵族 巫、史、祝、卜等职位的统称。春秋时,由于社会动荡,礼崩乐坏,“儒”失去了原来的地位,由于他们熟悉贵族的礼仪,便以“相礼”为职业,即为贵族们主持婚礼、葬礼和祭祀等各种仪式。按这种说法,春秋末期,“儒”指的就是以相礼为业的读书人。

那么,“儒”又为什么会变成了信奉孔孟学说者的专称呢?这主要是因为孔子曾对“儒”有过一番见解。《论语·雍也篇》中记载,孔子对学生子夏说过一句话:“汝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这句话的意思 是:你要做重道义的儒者,不要做重利缺 德的儒者。

《汉书·艺文志》记载,“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意思是说,儒家流派都出自于掌管教育的官家。在孔子之前,没有私学只有官学。私人聚徒讲学始于孔子,而孔子的弟子子夏、子游、曾子等,都是有儒之学识,且又教书育人的人。因此,这个意义上的儒沿袭下来,就成了学派的名称。随着历史的发展,后人所称的儒家往往指由孔子及其弟子和追随者形成的庞大的学术流派。 孔子死后,儒家学派逐渐分化为许多流派分支。《韩非子·显学》中说道:“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在儒家诸派中,以思孟学派和荀子学派最富有思想性,影响也最大。思孟学派为理想主义派,重仁义而轻利益。荀子学派为现实主义 派,重礼义而轻物欲。自汉武帝罢黜百家以后,儒家为适应各个时期统治者的需要,总是从孔子学说中演绎出各种应时的儒家学说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