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挑战赛#
赵鑫|通读《孟子》52总论:
孟轲不配称孟子、亚圣,应被剔除四书
这篇总结是在通读完很久之后才决心写出的。如果刚读完就写,相信情绪会比现在激烈1000倍。到现在,情绪平复了不少,但主要观点并没有改变。
就当代意义来说,我曾认为《论语》有80%都是好的,有了孟轲的对比, 现在觉得孔子有90%都是好的,而孟轲刚好相反,只有不到10%的可取。
一些看似漂亮的话,哪个历史留名的“子”没“曰”过?可孟轲的一些成为名言的漂亮话,大都单摆浮搁着,是没有根基的塑料花而已。
边读所谓《孟子》,边愤怒、气闷、无比惊诧,有一种严重被骗的感觉----被千百年来的读书人集体欺骗。这究竟是怎么了?!一代一代、前赴后继的无数人居然臣服于如此迂腐、狭隘、愚昧的教条下,它戕害了多少无辜的生命!?
从另一个角度,放眼望去,有大量研究和宣讲《论语》、《道德经》和《庄子》等著作的,倒少有触碰孟轲的,所以是一种集体的沉默吗?但如果不给孟轲一个清晰的历史评价,他还将残害多少不明就里的白纸啊!
孟轲,被极度过誉为亚圣,配享孔庙那么多年,总是像狗皮膏药一样紧贴着孔子,动不动就“孔孟”,这似乎成了既成事实,无法翻案、割离了。但必须澄清的是,孔子是孔子,孟轲是孟轲,他们完全不在一个量级,完全没有可比性。
如果仲尼那时不生,真的可能万古如长夜,或者光明可能要晚些才来。而孟轲呢,是荼毒了无数读书人的千古罪人,必须把他请下神坛,打回原形。
这些天来,我也试图找到千百年来缘何孟轲被抬到极不像话高度的某种合理性,大概有三:
1、也许在古代社会,由于文明程度低,人身上的动物性成分居多,所以孟轲完全矫枉过正式的观点,才会更有市场。
2、寒门出身的读书人,想要晋升社会阶梯,必须有强大的心里支撑,孟轲妄自尊大、蔑视王臣的唯我独尊,为他们提供了虽莫名其妙、虚张声势,但看起来无比坚定的内心支撑。
3、估计古已有之的某一群体,奴性深入骨髓,随大流的人云亦云,完全没有独立思考,也就稀里糊涂的跟着遵从了。
其实,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从孟轲著名的孟母开始,孟轲可能的心理疾病就逐渐养成了。从孟母三迁和停机的故事,不难看出以下三点:
1、孟轲生长在以孟母为主导的单亲家庭,孟母是一个要强且强势的单身妈妈。
2、孟母对孟轲寄予着厚望,并对孟轲有着严格的要求。
3、孟母有着严重的精神和生活洁癖,绝对化倾向严重,态度决绝,行动果决。
以上三点无不深刻地影响着孟轲,对他的思想观念、为人处事等,无不有着深刻而强烈的决定性影响。
由孟轲的单亲家庭、孟母的性格言行和孟母三迁、停机等,估计还有很多很多没有记录和流传下来却影响巨大的生活细节,至少引发了孟轲的三宗罪:
一、极度唯我独尊,妄自尊大,精神洁癖。
二、极度双重标准,对己极宽,对人极严。
三、极度脱离实际,只顾看似正确,只占道德高地。
百年前的特殊时期,面对内忧外患,面对民族存亡,一棍子对待传统文化,虽有情可原,但也伤害巨大,甚至是根本性的伤害,可谓对方一千,自损八百。
作为一个中国人,上下五千年的精神遗产,到底继承什么、摈弃什么,如何真正做到扬弃,是每一个认真面对生命和身份的中国人,无法回避的问题。
孟轲确实不配称为亚圣。
孟轲确实不配和孔子并称孔孟。
孟轲甚至确实不配称子。
孟轲的《孟子》确实不配位列四书。
如果要继承的话,孟轲及其说法必须被剔除90%的内容,因为那些无疑是糟粕,或貌似精华的糟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