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三彩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蜀国大将魏延死得最冤。

诸葛亮仅凭他头上长有反骨,就断定他死后魏延必反,决定消除这个隐患,于是暗中授意杨仪在他死后找个机会把魏延干掉,这才有了魏延被杨仪的激将法激得大喊三声“谁敢杀我”结果被马岱从背后一刀斩于马下的桥段。

魏延死后发生了什么(最新研究表明魏延死于)(1)

可惜这是小说,谁信谁是傻子。

罗贯中编得倒是很精彩,却经不起推敲——诸葛亮怎么知道魏延头上长有反骨?是摸出来的还是看出来的?

仅凭这点就认定这是诸葛亮杀魏延的理由,未免太搞了,如此草率地定魏延“死罪”,不符合一生谨慎的诸葛亮的性格。

于是又有人说诸葛亮之所以杀魏延,是因为嫉妒。这就更搞了,魏延本事不如诸葛亮,地位也不如诸葛亮,诸葛亮为什么要嫉妒他?

问题是寿命到了呀,阎王爷派出索命的小鬼已经在路上,不想死又能怎样?

无所不能的诸葛亮的办法是向天祈祷延长寿命。

于是他点亮长明灯。当长明灯燃烧七七四十九天后,续命就会成功。

不料魏延那个冒失鬼,事先不知诸葛丞相在大帐中弄了这么一出,莽莽撞撞地冲进来把主灯碰倒了,致续命失败。

于是诸葛亮恨死了魏延,决心杀了他。

怎么样?这下合乎逻辑了吧?

可惜又是编的。

魏延的确是被谋杀的。但杀他的不是诸葛亮,是杨仪。

因为,只有他才有杀魏延的动机。

他们两个,有很深的矛盾。

魏延死后发生了什么(最新研究表明魏延死于)(2)

一个文臣,一个武将,井水不犯河水,他们的矛盾是如何产生的呢?

这与魏延的性格有关——魏延自恃才华,难免骄傲自满,看不起这个看不起那个,说话也很刻薄,其他官员惹不起躲得起,见了他就绕着走,尽量不与他发生交集。

但是杨仪不一样,他也自恃诸葛丞相的信任和重用,不吃魏延那一套,常与魏延硬碰硬,针尖对麦芒。

魏延死后发生了什么(最新研究表明魏延死于)(3)

他们两个的矛盾,诸葛亮是知道的,多次想让他们冰释前嫌,无奈都无济于事。后来诸葛亮能做的,也就只剩了不偏袒任何一方,尽量做到一碗水端平。

诸葛亮一辈子都在算计,就是没有算准杨仪心胸极其狭窄,早就有杀掉魏延之心。

如果诸葛亮对此有所察觉,就不会让杨仪传达要魏延在他死后大军撤退时断后的遗嘱,于是给了杨仪借机除掉魏延的机会。

于是,杨仪在向其他将领传达诸葛亮遗嘱时,临时“修改”了遗嘱内容,导致魏延死于非命,让人误以为杀魏延是诸葛丞相的意思。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魏延其实是死于“自杀”。

性格决定命运,此言非虚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