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没什么作用,除了加减乘除,其他的比如微积分、代数、函数这些对生活的作用不大,除了考试的时候答对数学试卷之外,我们平时也用不到。

大多数人都会有这样的疑虑,学习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这本书,告诉我们,数学是如何解决有社会意义的经济问题,怎么绕过复杂的数学计算,直达经济学思维的本质,让我们掌握经济学思维,进而知道人们日常活动。

经济学十大原理的认识和理解(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1)

本书作者宇泽弘文是日本最接近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是日本理论经济学的奠基者,分别在1983年和1997年获得“文化功劳奖”和文化勋章,他强调数学必须用于解决有社会意义的经济问题。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这本书并不是经济学史的通用读物,它的焦点是,经济学的思考方式是怎样形成、又是怎样发展的,他强调的是经济学者怎么认识他们所在的时代,并把他们的见解升华为经济学理论。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经济学本质的思考通用方式指导自己的生活。

下面主要从对现代经济学影响较大的观点入手,分析现代经济学产生的过程。

01 凯恩斯经济学

凯恩斯不是所谓的“象牙塔”经济学者,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很多领域都有过人的才能和丰富的活动经历。

凯恩斯出生于文化世家,他父亲也是当时著名的经济学家,在剑桥大学担任要职,母亲是剑桥大学最早的女性学生之一,曾担任过剑桥市市长。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对凯恩斯的评价是:拥有优越的认知能力,并且成长与良好的社会环境之后中,有着极其深刻且正确的知识和判断能力,对政府进行富有理性的诊断,并提出中肯的应有的政策建议。

凯恩斯著的《通论》一书是经济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书籍之一,是流传至今的经济学经典。

他的核心是批判当时处在支配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学,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可以取而代之的新经济理论。新古典经济学强调以市场经济制度为基础的资源配置的效率性,认为只要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就可以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

凯恩斯经济学认为当时经济社会有两个显著的缺点:一是不能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二是财富和收入的分配不尽公平合理。他认为,在充分就业之前,资本的增长并不取决于低消费倾向。

通俗地说,凯恩斯认为,人们有劳动意愿也有劳动能力,并且迫于生计不得不劳动,但是由于经济中的有效需求不足,不能保证这种条件下人们完全就业,这是一种非自愿失业的状态。

02反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学发展可以归纳为“反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从凯恩斯的生平可以看出,他的生活一直是一种精英生活,在反凯恩斯经济的批判大潮中,有一点就是对凯恩斯精英主义的批判与反感。

理性预期假说认为,假设人们在进行某种经济行为时,能够正确认识该行为对市场价格的客观概率分布产生影响。通俗地说,就是说,人们在进行一项经济活动时,能够非常明确地知道,未来市场价格的客观概率分布,能够知道自己的行为对未来市场价格能够产生何种影响,而因为这种“提前的知道”,人们可以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

在这一时代的还有实证经济学、理性主义经济学、供给学派、货币主义经济学等不同的学术理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都带着对市场机制的宗教式崇拜,人们对自己经济行为能够产生市场价格波动的“提前预判”。

03反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终结

进入80年代初期,反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似乎达到了它的极限,经济学家们逐渐意识到,反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有着很多的内在理论性矛盾,反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的一项成本高昂的实验。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经济学的思潮再次回到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轨道上,重拾经济学本来的问题,兴起了追求新型分析框架的运动。

现代经济学基于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进一步细致化,主要分析通过何种途径解决市场不均衡和社会不均衡问题。

为了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以及稳定的经济增长,政府必须对经济活动采取各种限制,灵活而有目的地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稳定地调节总需求。

基于凯恩斯理论的一些限制性,霍特里—小谷制定出一套模型,从理论上解决了现代经济学面临的时常不均衡问题,还为政策性分析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视角。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推荐给经济学者看,了解经济学背后的原理与思维方式,对经济学政策、财政政策的规划具有指导意义;推荐给非经济学专业的人看,可以从经济学的基础原理中,找到自己的行动指南,指导自己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