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于俄乌战争,突然对俄罗斯有了兴趣,看了资料后发现俄罗斯和苏联的差距那真是一个天一个地:

解体前的苏联曾经是世界上制造业的强国之一。

比如,在1980年前后苏联,是世界第四大家电生产国,年产2000多万台白色家电;是世界第五大汽车生产国,年产220万辆汽车;在最新科技方面也走在前沿,是全球第二大工业机器人生产国,第二大数控机床生产国,第三大电子计算机生产国·····

但是在解体之后俄罗斯经济大踏步“去工业化”,制造业迅速萎靡。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2020年世界发展报告》,俄罗斯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关联类型属于“有限初级产品参与型”,与阿根廷、蒙古、哈萨克斯坦和非洲部分国家属于同一梯队。

在国民经济中,能源及原材料工业的比重,从1991年的47.5%上升到2018年67.5%;机器制造等技术密集型产业产值比重则从28.2%下降到11.6%(中国及G7为50%以上),高科技产品出口值仅101亿美元,仅相当于中国的1.5%。

于是好奇“俄罗斯工业为什么解体后那么多年都没恢复过来?”,随后就找了些资料来了解,下面简单说说我对这一问题的总结吧。

一、俄罗斯只继承了苏联的一部分,产业链条断裂造成毁灭性灾难

在讨论“俄罗斯为什么无法继承并提高苏联的工业水平?”这个问题的时候,首先要认识到一点:

俄罗斯和苏联是两个国家。

因为苏联解体了,苏联不等于俄罗斯。所以俄罗斯只是继承了苏联一部分工业体系。

而苏联的解体,恰恰是导致包括俄罗斯在内的15个【独联体】国家工业崩溃的第一步。

苏联搞的是计划经济,工业体系按照计划分布在各处,大家分别负责自己的专业分工,然后按照中央计划统一生产。当苏联存在的时候,这个体系像一台机器被动员起来,严丝合缝的运行着。你是我的下游,我是他的上游;我负责凹,你负责凸,咱们拼在一起就是伟大的苏维埃。

苏联时期有完整工业体系吗(工业帝国的陨落)(1)

解体之后,高度计划性地域性的计划经济结束,苏联碎了一地,原本成熟且完整的工业体系一分为多,俄罗斯只继承了一部分大概是70%。或许你会觉得那俄罗斯还是继承了七成,还是大头啊?但要知道,工业体系是一个涵盖N个门类科学的复杂系统,系统分家不是分大饼,大饼分完还是大饼,一人一块还能吃,系统分了就是整体性的垮塌。一个系统三成的零件都拆走了,还能运转已经不错了。

更麻烦的是,有鉴于二战的教训以及冷战的愈演愈烈,苏联把军工企业的分散布局作为国防战略而严格推行,工业化布局是彻底的分(tan)布(da)式(bing)的,造船业在乌克兰,信息产业在白俄罗斯,航天工业在哈萨克,消费品工业和轻工业在波罗的海三国.....,同时成品装配厂和零部件生产厂多建在不同地区,这样可以避免潜在的敌军入侵或集中性战略进攻带来的损失,同时可以比较平均地在国内各个地区实现普遍的工业化,保持国内均衡发展。

当时这种摊大饼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苏联解体后这种布局就变成了碎成八瓣的镜子,虽然每个国家都有一点,但是都没办法形成自己自给自足的封闭体系,而工业化本身是一环套一环的。缺失一环就需要补偿,但是其他分裂各国并没有能力维持自己原本的一环,这就造成俄罗斯没有办法补充上缺少的一环。那么整个产业都会出现问题。就像是一家里几个兄弟分家,把一辆完整的汽车拆成一堆零件,然后每人拿几个,结果就是谁也没有车坐,零件只能当废铁卖了。

就像网络上盛传的那个段子,要完成一艘瓦良格号航母需要什么条件?黑海造船厂厂长马卡洛夫的话是:“苏联、党中央、国家计划委员会、军事工业委员会和九个国防工业部、600个相关专业、8000家配套厂家,总之需要一个伟大的国家才能完成它。

前面的先不说,就说那8000家配套工厂!随着苏联分裂成十五个国家,这些工厂也同样分散在十五国家,更可怕的是这些工厂是配套的!也就是说缺少的一环除非原样复健否则没有替代品!而独立的国家单一配套工厂,实际一点意义也没有。因为缺失的环节更多。保留工厂生产力和工人对于这些新兴的国家来说维护这样的工厂完全没有意义。也看不到意义,因为继承最多的俄罗斯直接休克了。

其结果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俄罗斯的生产链条直接断裂,大量原来其它加盟共和国的原本严丝合缝的供应链全部乱套,工业体系被直接摧毁。失去乌克兰、白俄罗这些做配套的精华之地,以及计划经济的破产。俄罗斯已经没法在广袤而人口贫瘠的土地上建立一套高效的重工业体系。

最简单的比较,苏联有航母制造能力,但是俄罗斯连航母建造船坞都没有,因为苏联的航母建造地点是在现今乌克兰境内,苏联解体后这个能力是乌克兰继承的,并不是俄罗斯继承。

最近由于俄乌之间爆发战争,乌克兰同志对俄罗斯进行技术封锁和武器禁运(打字打到这都绷不住笑出来了。。),同时德国等西欧国家也跟进。偌大的俄罗斯居然无法为小小的21631护卫舰(排水好像才1000吨)装置动力包,最终做了一个无奈又违背祖宗的决定,向河南柴油机重工有限责任公司购买柴油机·······

很多人总觉得俄罗斯是小一号的苏联,但真的完全不是

二、休克疗法的暴击,去工业化的不归路

俄罗斯工业死亡第二步则是由「休克疗」而导致的「去工业化」。

苏联时期有完整工业体系吗(工业帝国的陨落)(2)

让俄罗斯休克的【休克疗法】

休克疗法有两大问题:一是快速私有化导致的寡头化,二是轻率且过快开放市场。

1、快速私有化导致的寡头化

俄罗斯的「改革者」们完全没有同一时期中国领导人那样的谨慎态度。苏联解体之后,叶利钦上台伊始便开始了改革,试图在短时间内实现政治和经济的转型。在经济领域,叶利钦推行“休克疗法”,依据那份「跑步进入市场经济」的「500 天计划」,60% 的国有资产都被以「股份」的形式平均分配到每个公民手中。

经当时有关专家评估,俄罗斯的国有财产总值的60%约1.5万亿卢布,刚好人口是1.5亿,以前财产是大家的,现在分到个人,也要童叟无欺,人人有份。于是每个俄罗斯人领到一张1万卢布的私有化证券,可以凭证自由购股

而在当时的恐慌情绪之下,大多数老百姓自然是不会考虑如何经营这份「产业」的,他们需要的是尽快把手中的资产券变现,兑换成外币、黄金,甚至是面包,然而这种行为却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恐慌,卢布的购买力崩盘了。到1992年10月,此时的1万卢布,只够买一双高档皮鞋。

很快,那些国有资产集中到了少数「寡头」手中,90年代激烈的经济改革中,苏联 4 万多家国企中大部分都被私有化了,国有经济在GDP的份额由曾今近乎100%下降到2006年的38%。但除了利润丰厚的能源、传媒等产业外,其他产业都被转卖或是废弃了。

因为经营这些产业是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的,而且苏联时期基础产业的立足点是考虑如何支持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是否赢利则另当别论(譬如在远东修铁路,从国家战略角度说是正确的,但从资本家获利角度说是不正确的),这对急功近利的资本家而言是无法容忍的,于是大量「拆了大楼卖钢筋」的事情就出来了。

这不仅仅使得俄国在过短的时间内损失了大量的国有工厂,最重要的是使俄国被剥夺了发展其工业的可能性。

事实上,苏联的家底是很殷实的,即便是传说中苏联经济困难的1989年,他的人均GNP仍然是9211美元。这个数字即便放在今天也仍然高过2018年的中国,更别提当时这个数字几乎是美国人均GNP的一半左右。做个对比的话,今天人均收入大概达到美国一半,和当年的苏联对美国的比例相似的国家是韩国。

在“休克疗法”的重创下,从1991年苏联解体到20世纪末,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比1990年下降了52%,而1941—1945年的卫国战争期间仅仅下降22%。当时大家都在搞工业化,苏联却在「去工业化」,制造业越来越单薄。最后的统计,在这场私有化风暴中,俄罗斯社会财富损失 1.7 万亿美元,相当于俄罗斯 1996 年 GDP 的 4.2 倍,相当于半个卫国战争是损失。

苏联时期著名「持不同政见者」索尔仁尼琴曾写下几十本批判苏联、苏共的书,而当他目睹苏联解体后人民的种种惨状之后,竟后悔莫及地说「早知道是今天这种状况,我真后悔写那些书」,「我害了俄罗斯祖国!」。

2、轻率且过快开放市场

俄罗斯的另一个错误就是在对风险毫无评估的情况下,贸然完全开放本国进出口市场。要知道,工业体系的建立是非常困难的,摧毁他却很简单!一夜之间开放市场竞争,原计划经济的工业国一定会被按着打的。

因为除了本来吃大锅饭的人力效率就有点低之外,还有两个问题:

1)对消费者的精确需求反应缓慢,产品多样性、人性化等程度都会比西方差一些。

2)分工效率不如西方。什么都造很容易搞成全面平庸。美国也要从欧洲国家进口一部分科技产品,在市场经济下各个企业都倾向于从事自己效率最高的事情,于是产品获得市场正反馈,形成良性循环。

俄罗斯开放市场过快,一夜之间进入国际竞争的结果,就是使得尚在萌芽期的本国民营工业被迫立即面对早已成熟完善的西方工业,导致“西方能造的东西我都能造”、但比西方同类产品都差一点的俄国产品,迅速全面被市场淘汰。西方资本几乎在毫无阻碍的情况下迅速占领了前苏联国有工业撤出后留下的全部市场空间,同时完全挤压了俄国的民营工业。例如家用小汽车,七八十年代了苏联街头还跑着仿老式菲亚特的车型。西方产品进来,怎么打得过?于是几大汽车厂垮得只剩一家。

毕竟没有中央计划委员会了,没人管你生死了,没人管你产品能不能卖出去了!达瓦西里同志,你只能等死了。

最终,俄罗斯原本看似强大的工业企业一个接一个的被贱卖或者直接破产。

三、没有资金和订单保持产线,产业与人才流失

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是需要用大量资金维持的,资金来源就两种,一个是国家财政拨款,一个是订单(包括国家订单和民用订单)。但是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根本没有充足的财政和订单来支撑重工业的维系。

在糟糕的经济形势下,俄联邦政府无力加大研究投入,科研投资只占总预算的0.5%,军事研究和发展的费用也减少了75%。军工企业生产能力大大萎缩,军品订货减少了80%。

苏联时期有完整工业体系吗(工业帝国的陨落)(3)

曾经大名鼎鼎米格战斗机生产厂区也显得破败不堪

每年生产的战略导弹从115枚降至10枚,坦克从1600辆下降到5辆,装甲车从3400辆降至250辆,直升机从450架降至75架、飞机从470架降至20架,弹药生产下降93%,钚、铀生产完全停止,几百个企业彻底关门,四家核潜艇工厂有三家停工,八家导弹、火箭企业全面停产……

至于民用的市场订单,上面已经说了,早就被被西方企业抢光了。

这种恶劣的情况,再加上西方恶意的针对,导致相当俄罗斯一部分高端重工业技术、设备损失,举个例子,图-160战略轰炸机的生产需要用到大型电子束焊接装置,这是苏联七十年代就已经有的设备,但是因为苏联解体,喀山飞机制造厂没有资金维护这套设备,直到2015年获得了财政拨款才在两年后恢复了这套设备的运行(耗资7.1亿卢布)

不只是设备和厂房不断被废弃,人才也急剧流失,在上世纪90年代初,每年约有10多万名科学家和科研人才流失国外,科研人员减少了1/3,科研机构减少24%,军工企业流失了30%-70%的熟练工人,并失去200万个工位。

这也导致工业方面的人员培养也出现了可怕的断层——俄罗斯目前除了能源以外,在国际市场上能拿得出手的大宗商品只剩下了武器装备,而俄罗斯军工系统从业者当时的平均年龄已达到 56 岁,总工程师多数都是一群八九十岁的老人在担任,第二梯队是不存在的,一旦这一批人故去,俄军工行业将面临无人可用的局面。

四、自然环境恶劣,地广人稀,天然不适合发展市场经济

这个问题在我的另一篇文章里说过了,这里在简单说说吧。

对于一个国家,难的倒不是如何完成工业化,而是如何维持工业化。维持工业化需要足够的资金、庞大的市场、高素质人才、低廉的成本

这些关键因素,现在俄罗斯没有,以前苏联也没有。苏联/俄罗斯资源丰富,但总体气候并不适宜生产,气候本身也不适合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冬天供暖成本太高,地域广阔,交通设施落后又造成了运输成本高企,而且没什么出海口,这基本上不满足生产要素了。尤其在西伯利亚这些交通落后、人烟稀少、离核心地区过于遥远的地方展开工业化,成本之高昂不吝于一场战争。

苏联用计划经济完成了正常市场经济下根本不可能完成的目标,在远东完成最不可能的工业化。因为计划经济下不存在「成本」的概念,莫斯科一个命令就能在贝加尔湖畔的伊尔库茨克建立飞机制造厂,基于同样的原因,无数采矿、冶炼和制造业在西伯利亚被建立起来。

苏联为了国防安全和内部团结,把工业分在了整个苏联。苏联汽车厂在莫斯科,轮胎厂在海参崴。这么做在苏联时代是可以理解的,国防安全上不会被一锅端,也让各个地方都有肉吃。至于轮胎从海参崴运到莫斯科的运费,自然有苏联政府买单。但是逆经济规律的做法是要付出额外代价的。这种工业化的成本是由整个苏联承担了,这种负担一直存在。

工业本身是生产工业品,只有在生产获得的利润高于成本时工厂才能生存。但在苏联根本不存在利润,一切生产都是政府指标。苏联的许多工业品产量长期保持世界第一,但是苏联根本就没有足够的市场去消化这些产能(经互会集团一共才3亿人),就算再提高消费水平,人也不可能靠钢铁水泥活着啊。飞机大炮本身并不产生经济效益,而苏联缺乏能够让工业盈利的手段,建立的工业不能靠自身循环而存在,工业不能自己养活自己,需要和其他领域协作才能生存,它不具备市场竞争力。

我们假设一下,你的企业需要采购一些配件,然而配件厂离你4000公里远,仅仅是物流成本比配件本身还贵。那我为什么不就近采购芬兰的配件(离我才300公里)。苏联工业的分布完全不符合市场规律,俄罗斯如果强行维持,要付出多少额外代价?你强迫资本家用更贵的产品,这符合市场经济的正常规律吗?大量产能根本不产生利润,生产越多赔的越多。正常企业这么干早倒闭了。

在苏联时期,远东地区的发展靠的是苏联政府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思维,零零星星建立起了几个城市,这些城市由于自身造血困难主要依靠中央政府的补贴来维持日常运营。

苏联不需要计较成本,但是俄罗斯需要,现在俄罗斯也是世界经济循环的一员,处在莫斯科的汽车企业为什么要买海参崴的轮胎?两万公里的运费比产品还贵,从法国进口的货加上关税都比海参崴的货还便宜。那海参崴的轮胎厂怎么办呢?自然是倒闭了。

在苏联时期。关起门来自己搞个计划体系发展。产品成本高一点,问题不大。但现在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就会导致,生产的的东西要在全世界范围类进行比较,价格、质量、样式等,一旦比不过就卖不掉,要么国内市场够大,这样也需要人口的。一旦在全世界竞争不过,并且国内消化不了就会倒闭,做这一类工业就没有意义,没人愿意投资。

由于环境限制,俄罗斯发展任何工业产业,都有一个成本高的问题。同样技术条件下,俄罗斯无法和条件好的国家竞争。比如西欧,美国东西海岸,日韩,东南亚,未来的南亚,以及最可怕的中国东部地区。这导致俄罗斯的工业产品必然没有竞争力,所以很难发展起来。一旦开放市场必然会导致广泛的资本外流,随即而来的就是普遍的贫困与虚弱。

苏联时期有完整工业体系吗(工业帝国的陨落)(4)

曾今称霸一方的【北极熊】,如今已瘦骨嶙峋····

俄罗斯有竞争力的只剩资源了……换句话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俄罗斯在全球经济体系中本来就应该是一个原材料提供国,俄罗斯在苏联解体之后的衰落只不过是是回归他应有的位置。(只不过斯大林和苏联让俄罗斯人和某些人产生了俄罗斯应该是一个工业和经济强国的错觉。)

实际资源开发他优势也不大,只不过他现在只有资源能卖了。就像印度自己都不够吃,还要出口农产品一样,这些资源是他“相对”能拿出手的。能源再多也有用光的时候,以中俄贸易为例,没错俄罗斯通过资源贸易获利很多,但是这些资源制造的工业产品很多又销售给俄罗斯,你消耗的是本国的资源,壮大的却是别国的工业,说白了就是当年中东油老板的套路呗。

大家都批判计划经济强行扭曲了价格体系,但靠着计划经济在苏联起码实现了工业化。走市场经济,一切按市场来说话,就是现在这种组装加油站的下场

想来想去,俄罗斯的前景还真是很严峻。全球化后,他会持续面临人口外流,工业地位边缘化的问题,前路渺渺啊·······

苏联时期有完整工业体系吗(工业帝国的陨落)(5)

普大帝萧索的背影,一如现今踽踽独行的俄罗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