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钱钟书话里的中国三个半人,分别是两广人、江浙人、湖南人和山东人,其中山东人,则是那“半个人”作为学富五车的大学者,钱钟书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是视其他中国省份如无物吗?,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三个半人的故事?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三个半人的故事

三个半人的故事

答:钱钟书话里的中国三个半人,分别是两广人、江浙人、湖南人和山东人,其中山东人,则是那“半个人”。作为学富五车的大学者,钱钟书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是视其他中国省份如无物吗?

钱钟书

甚至有人因此将其引申为钱钟书是地域黑,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敏感。我认为钱钟书这话的意思,主要针对着近代历史,而很显然,中国近代历史,虽然各个省份都有巨大的贡献,但成就而言,的确是以两广、江浙和湖南贡献最大。

首先说两广。其实在鸦片战争之前,两广地区就是中国最早睁眼看世界的地方,著名的十三行也位于广州。因此,两广人对于外界事物,尤其是西方文化最为了解。近代中国,尤其是清末时期,如果问中国哪个地方眼界最为开阔,那自然非两广人莫属。

两广

两广先后涌现了领导太平天国运动的洪秀全、领导戊戌变法的康有为和领导辛亥革命孙中山。这些人和领导的运动,无不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进程。而其他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席之地的两广人更数不胜数。

中国近代的革命,也往往最先在两广地区打响,著名的北伐战争,就是最先在两广地区誓师北伐,并最终席卷中国,也由此奠定了国民政府对中国的统治。因此,两广在中国近代中国占据一席之地,当之无愧。

从两广出发的北伐战争

再说湖南。湖南在近代中国的“出镜率”比之两广有过之而无不及,湖南也一直是中国近代革命的发源地,“无湘不成军”、“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等美誉更是令湖南人无比荣耀。

清末年间,席卷大半个中国,造成上亿人死亡的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就是由湖南人曾国藩带领的湘军最终平定。而另一个同样出生于清末的湖南人左宗棠,更曾率领湘军收复新疆,成为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民族英雄。

曾国藩

而到了民国期间,中国革命也正是在一个湖南人的率领下,克服艰难险阻,冲破重重阻碍,最终缔造了新中国。单就新中国缔造者一人,就足以说明了湖南的重要性。更何况湖南涌现出的灿若星辰的历史名人呢?!因此,湖南占一人,实至名归。

提起江浙,我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鱼米之乡、富饶之地、会做生意。而事实也的确如此,江浙地区历来以富庶闻名。而在近代中国,江浙著名的,莫过于大名鼎鼎的江浙财团。国民政府领袖常凯申正是倚仗江浙财团为底气,才一手枪杆子,一手钱袋子,军事手段和金元攻势并重,最终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蒋介石

在蒋委员长打江山的过程中,除了大名鼎鼎的黄埔军校,最重要的就要属为委员长提供足够粮饷的江浙财团了。更何况,蒋委员长本人也是出身江浙。而素重乡党的蒋介石更是提拔了大量江浙出身的“文臣武将”。民国期间,出身江浙的名人,更是灿若星辰,也使得江浙人对于中国近代的历史影响愈发深远。

最后就说到了被称为“半个”的山东人。近代以来,尤其是民国期间,中国的革命大多数都发源于南方地区,北方的省份相对沉寂。那为什么钱钟书还会提到山东人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山东代表着孔子和儒家文化。

孔子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文化就成为中国文化最重要的一部分,虽然近代中国对儒家文化产生了大量的批判乃至于鄙夷,但是,儒家文化依然深刻的影响着我们,虽然近代矫枉过正,但儒家文化依然是我们中国人骨子里无法去除的文化和信仰。

而儒家往往代表着大治和稳定。经历了近代的战乱不休之后,中国终究会久分必合,由大乱变大治。而此时,当然是由儒家文化出马。当然,近代山东虽然涌现了如吴佩孚等众多历史名人,但其影响而言,依然不如两广、江浙和湖南等地,因此,山东被钱钟书称为了“半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