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一辈人,尽人皆知。那就是九十年代初由张艺谋执导,巩俐等明星主演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剧情中,观众不单单只是记住了那几房善于争风吃醋的姨太太,更是对影片中那一盏盏令人过目不忘的大红灯笼印象深刻。

还有,我们通过由曹盾执导,雷佳音、易烊千玺等明星主演的【长安十二时辰】这部电视剧中,观众在鉴赏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剧情的同时也对那些悬挂在街道两旁和楼宇庭院之中各种样式的灯笼记忆犹新吧。

更有那高大无比、光芒四射的长安灯楼上的"仙灯"让唐朝京都“长安”的百姓和电视机前的你也历历在目吧。

千灯琼华辇(绛蜡光瑶千百花灯竞放)(1)

我国四大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则记载:

“三五良宵节,上元春色和。花灯悬闹市,齐唱太平歌。

又见那六街三市灯亮,半空一鉴初升。... ... 观不尽铁锁星桥,看不了灯花火树。

雪花灯、梅花灯,春冰剪碎;绣屏灯、画屏灯,五彩攒成。

核桃灯、荷花灯,灯楼高挂;青狮灯、白象灯,灯架高檠。

虾儿灯、鳖儿灯,棚前高弄;羊儿灯、兔儿灯,檐下精神。

鹰儿灯、凤儿灯,相连相并;虎儿灯、马儿灯,同走同行。

仙鹤灯、白鹿灯,寿星骑坐;金鱼灯、长鲸灯,李白高乘。

鳌山灯,神仙聚会;走马灯,武将交锋。万千家灯火楼台,十数里云烟世界。”

《金瓶梅》 中第十五回,佳人笑赏玩灯楼,狎客帮嫖丽春院中也有记载道:

“临街楼上设放围屏桌席,悬挂许多花灯。......

金屏灯、玉楼灯见一片珠玑;荷花灯、芙蓉灯散千围锦绣。

绣球灯皎皎洁洁,雪花灯拂拂纷纷。”

清朝“瘐岭劳人”所著的长篇人情小说《蜃楼志全传》中言道:

“海市蜃楼、满街灯火。

但见:羊角灯当空明亮,玻璃灯出格晶莹。五彩灯绣围珠绕,八宝灯玉嵌金镶。

飞虎灯张牙舞爪,走马灯掣电烘云。鲤鱼灯随波跃浪,狮子灯吐雾喷烟。

麒麟灯群兽率舞,凤凰灯百鸟朝王。绣球灯明珠滴漏,仙人灯海气蒸腾。

一切如意灯、二龙戏珠灯、三光日月灯、四季平安灯、五福来朝灯、六鳌驾海灯、七夕乞巧灯、八蛮进宝灯、九品莲花灯、十面埋伏灯,闪闪烁烁,高高低低,斑斑斓斓,齐齐整整。”《蜃楼志全传》

千灯琼华辇(绛蜡光瑶千百花灯竞放)(2)

言归正传,赵刘果儿的本篇文章所要叙述的是上元节的主角——“灯笼”。

灯笼正式起源于汉朝时期,它在我国古代历史时期是一种非常传统的照明器材,也称之其为 "灯彩"。

初始,古代人发明灯笼仅仅是用来抵御暮夜。随着文化的繁荣,它逐渐演变成了古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日常必需用品。

以至于,在每年的上元节之时,古代人在小欢喜之余都会添置或制作形形色色、各式各样的灯笼,并渐渐形成一种花灯街市的文化习俗。

因而,灯笼也就从这个时期由一个生活用具渐渐代表了一种欢乐喜庆的标志。所以,自东汉时期开始也就慢慢孕育出一种以生产制造灯笼为主业的手工艺人"灯彩匠"也称谓为"灯笼作"。

千灯琼华辇(绛蜡光瑶千百花灯竞放)(3)

古代历史时期,灯笼的造作技术陆续地取得了承继和发扬,并逐渐创造出了品种繁多、款式百出的灯笼种类,比如大众熟知的宫廷灯笼、羊角灯、红纱灯、悬空吊灯、二龙戏珠灯、八角灯、欢喜灯、龙灯、灯球、莲花灯、百花灯、牛郎织女灯等等。

“灯皆贵重华美,珠灯料丝无论,即羊角灯亦描金细画,缨络罩之。”《燕京岁时记》

这个时期灯笼的式样有很多,如描绘着山水风景的样式、鸟语花香的样式、诗词名句的样式等。另外,更有一种在重大节日中(除夕夜、元宵节、中秋节等)专属于民间百姓观赏抚玩的"跑马灯",也称之为"走马灯"。

这种灯笼风俗在秦汉王朝专政时期称其为"蟠螭灯",在唐朝封建统治时期称之为"仙音烛"或"转鹭灯",而在宋朝执政时期又称谓其为"马骑灯"。

千灯琼华辇(绛蜡光瑶千百花灯竞放)(4)

(羊角灯也称之为明角灯,在《金瓶梅》言:“云南羊角珍灯”,《陶庵梦忆》言:羊角灯面有描金细画。

《旧京琐记》曰:“宫中用灯,皆以羊角为之,防火患也。陛道上所立风灯,高可隐人,上下尖而中间椭圆,其形如枣。

通过阅读《刘心武揭密红楼梦》中了解到:北京有一条和什刹海相邻的羊角灯胡同,这里在古代时期是一条专业制作“羊角灯作坊一条街”。

根据老一辈人的回忆说,羊角灯的造作技艺是将萝卜丝和羊的犄角放在一起,用文火反复地煮,待羊的犄角软化之后使用锤形楦子将羊犄角渐渐地撑起来。

撑羊角的锤形楦子由小换大,羊的犄角也随之被锤形楦子越撑越大,越膨胀、越稀薄,如此反复几次,最后将羊角撑的又薄又鼓后固定成型作制作成灯笼。)

南宋时期的文学家、白石道人“姜夔”在《感赋诗》中写道关于"马骑灯"的诗词:

纷纷铁马小回旋,幻出曹公大战年。

若使英雄知国事,不教儿女戏灯前。

千灯琼华辇(绛蜡光瑶千百花灯竞放)(5)

在我国古代历史时期,灯笼匠(灯笼作)在一年之中最为忙碌的时期也就是上元节前夕的这个阶段。【长安十二时辰】这部热播电视剧故事所描述的背景就是围绕着上元节开始的。

上元节也就是大众熟知的元宵节,是我国几千年来一个具有非常特殊意义的重大假日,在古代民间流行着正月十五闹花灯的这项传统节目,每年的这一天,大街小巷灯火辉煌,家家户户的门上都会悬挂灯笼。人们纷纷把各自家中事先制作或置买的款式各异、色彩斑斓的灯笼挂出来,甚至在某些地区还流行着一种"斗灯笼(猜灯谜)"的传统习俗。

“凡羊角灯、走马灯、风筝灯,纸尾扎成批皮橙样,似攒珠串儿挂起,家家斗丽,户户争妍。

瓦面上灯笼的灯光烛天照地,与月色争映。”《辨康有为政见书.大马扁》

所以,在古代上元节时,街头巷口乃至在街巷阡陌的每一处地方里所悬挂的灯笼会灯火辉煌、整夜不熄。而这时古人们会三五成群、形影相携一起在载歌载舞、人山人海的街市中,赏花灯、逛夜市,这种场面是万人空巷、热闹非凡的盛况景象。

“元宵,家家点放花灯,不拘男子妇人,都上街看灯。

九衢灯火灿楼台,三市绮罗盈巷陌。花灯万盏”。《清平山堂话本》

千灯琼华辇(绛蜡光瑶千百花灯竞放)(6)

同时在这一天的畿辇之地,亦是一年之中非常热闹的一个时刻,上元节之时刨除民间百姓单论,封建专权时期的最高统治者"皇帝"本人也会亲率三宫六院、皇室宗亲前往特定区域观赏花灯,和天下百姓一起游乐。

“正月上元佳节,西京大放花灯。”《龙图公案》

一般情况下而言,古代上元节时的花灯各种各样,灯笼上基本都绘声绘色绘制出各式各样的矢量素材图案,有的是天空翱翔的禽鸟,有的则是驰骋山野的野兽、还有春兰秋菊、花香鸟语、鸢飞鱼跃、傲霜斗雪、福禄寿喜等图案的吉祥灯。

不单单是灯笼的图案,还有起源于唐代,发扬于宋朝和明朝时期流传在湖南澧水地区的竹马灯、滚灯等。

“过街灯照映纱灯、戏灯机关妙,滚灯、转雚瓦灯耍。”《全元散曲》

千灯琼华辇(绛蜡光瑶千百花灯竞放)(7)

在古代时期,灯笼匠(灯笼作)所制作好的灯笼一般都是挨家挨户或沿街叫卖,又或者是在专业的售卖店内寄卖。基本上来说在每年上元节之前的一段时间里大街小巷之中都会出现一些走街串巷贩卖灯笼的灯笼匠(灯笼作),由于他们的出现也引发了一道非常靓丽的风景线,以至于让街边顽童跟随戏耍围观。

“市中摆列许多花灯,作买作卖”《镜花缘》

灯笼匠在造作灯笼的时候采用的原料基本来说都是以竹类作为核心主体,先是选用柔韧性比较好的、坚韧有力、不容易破裂或折断的竹子。

首先要将作为主体架构的竹子放在特定的环境内采用水蒸汽热烘两刻钟,随后将竹子置放于背阳通风之处稍加风干。

花灯在风干的时候要掌握时间,不易过于风干,不然的话就会致使竹类材质由于过分干枯而降低竹子的弹性度。

待全部整理完毕之后还要把竹质材料都置放于背阴而又凉爽的地方存放,切不能置放于阳光之下任其自由晾晒,免得因为烈日直射而引发竹子炸裂。

千灯琼华辇(绛蜡光瑶千百花灯竞放)(8)

灯笼匠(灯笼作)在开始加工灯笼之前,会使用专业的制作刀具将竹子外面的表皮层刮掉,之后则按照灯笼的种类或体形,将竹质原材料锯切成一定的规格尺寸,依据灯笼所需要的尺度再遵循独特的织造工艺缝织出灯笼的核心构造,也就是灯笼的主体组织"灯架"。

灯匠制作灯笼时,为了能更好地稳固竹制灯架,则在围绕灯架的核心区域层层捆扎上长条形状的竹片,之后还需要"装池"灯笼的"裱背"或"裱面"部位。

"装池"灯笼时所使用的是一种网格状的稀疏棉质纱布或专用纸张。灯笼匠则还要将面粉稀释后调和成的糊状物"浆糊"涂抹在花灯(灯笼)的灯架主体上,之后再将事先按照裁剪完成的种类、规格与相对应大小尺寸的网格棉纱或纸张徐徐缓缓地笼盖到灯笼上面,一直将整体灯架悉数覆盖。

同时还需将灯笼的表面抻平、绷紧为止。就这样,在铺设完毕之后将灯笼置放于通风阴凉的房间之内进行进一步的自然风干。

千灯琼华辇(绛蜡光瑶千百花灯竞放)(9)

最后一步,就是在灯笼裱面的纱布或纸张上展开绘画绘图。灯笼描画的图形素材一般来说都是以传统的古典图画为主。

但是还有某些资深的、有创意的灯笼匠(灯笼作)则会依据消费的喜好不同或特定地区的人群创意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色彩搭配及人文自然和风格各异的图画来与之搭配。

还有的则是依照图像格调的不同在灯笼纱布或纸张的裱面撰写一些文字或者是诗词佳句来美化出一种感官上的视觉影像。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灯笼制作就算是大功告成了,因为还要在灯笼绘画绘图完成之后在阴凉的房间内将其平摊、晾干之后在灯笼的裱面粉刷上一层植物油桐提炼的桐子油,再度置放于阴暗的房间之内自然风干之后,灯笼才属于是制作完成了。

由于这种造作的灯笼工艺要求不高、加工环节简单,所以是古代民间百姓们日常所需的一种民用灯笼。平民大众置备这类的灯笼仅仅是为了给家庭生活提供光亮之用,略小一些的灯笼摆放在桌案之上,略大型号的则是悬挂于庭前门院之中。

灯笼在古代时期不仅仅是在暗黑来临之时仅做照明之用,其还在白昼时起到一种点缀装饰庭院的作用。

千灯琼华辇(绛蜡光瑶千百花灯竞放)(10)

在古代历史时期,灯笼除了民间百姓所使用的那种非常普遍的类型之外,灯笼匠(灯笼作)还会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专属定制,同时为各种节日所用而造作出不同艺术格调的花灯与宫廷所需的"宫灯",也称之为"宫廷花灯"。

“泥金纱罗,上覆朱缨,角垂风带者,谓之宫灯。”《扬州画舫录》 卷十一

花灯的选材选料颇为考究,大多数都是采用柔韧度非常好的木质材料来加以制作。这种花灯除了在日常生活中要担负起最基本的照明作用之外,它的容貌形象也是五花八门、样式繁多,与此同时还交相映衬着有各式各样、且又有精雕细刻、错综复杂、饰怪装奇的特点。

而灯笼的图形大多数是采用年年有鱼、龙凤呈祥、吉祥如意、福禄寿喜、延年益寿等欢乐喜庆类的古典图案。

但随着朝代的不同,宫廷花灯的质料的选用也由单一的竹木材质渐渐向锦缎与丝绸、贵金属与陶瓷、玻璃和透光玉石等材质转变。

同时宫灯的制作工艺也开始由"以物镶嵌式"逐渐向"镌刻雕凿"的技术层面发展,并在制作题材创新上面逐步由单一的圆形、方形、柱形逐渐转变为多角形、楼阁台榭、琼楼玉宇、拐子纹、走兽飞禽、花鸟鱼虫、侍女稚童等形状发展,最后是包罗万象,无所不有。

千灯琼华辇(绛蜡光瑶千百花灯竞放)(11)

但是,在造作"宫廷花灯"的时候,在其制作工艺和选材的角度而言就更加考究了,因为"宫廷花灯"所采用的核心质料基本是以小叶紫檀、金丝楠木、香红木、花梨木等珍奇名贵的木料作为宫灯主体,宫灯裱面的选材也是选用品质不凡的明角或纱绢作为首选用料。

比如清代红木花卉六方宫灯和乾隆时期的紫檀花鸟图六方宫灯,紫檀六角式镂雕宫廷花灯,云盒式造型的红木子母宫灯,暗八角款式的金丝楠木宫灯,花梨木福禄寿喜宫灯等。

千灯琼华辇(绛蜡光瑶千百花灯竞放)(12)

在最近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陈情令、宸汐缘、九州缥缈录"和早期的古装电视剧"延禧攻略、美人心计、甄嬛传、锦绣未央、雍正王朝、康熙王朝、卫子夫、武媚娘传奇、步步惊心"等历史题材的古装电视连续剧中。

我们看到最多的,也是非常普遍"宫廷花灯"的类型基本是一种六面形态或多角形的红色宫灯。单论这种"六面宫廷花灯"而言,它分为上下两个结构,每一个组成结构则区分为六个形态面。

"六面宫廷花灯"的上层结构称之为"上扇",下层结构称谓为"下扇",一般来说"上扇"部分略宽,"下扇"部分则略窄,花灯的外围边部则还设置有起到支撑作用的柱体"立柱"与错落有致、十分美观的斑纹镌刻雕饰所共同组成。

千灯琼华辇(绛蜡光瑶千百花灯竞放)(13)

灯笼匠(灯笼作)在造作"宫廷花灯"的时候,首先的程序是甄选宫灯的质料,因为唯有采用质地优良、坚固又具有柔韧度的木料所造作出来的"宫廷花灯"才不至于变形走样;待甄选好宫灯木料以后,还需要将制作宫灯的木料置放于特定的区域,待其自然晾干之后才可以利用。

"宫廷花灯"的制作工艺和民间百姓日常所使用那种固定不变,用竹条编造的灯笼则不同。制作宫灯所使用的技艺则是运用我国木工匠人传统又独特的"榫卯"手艺组装而成,这是木工匠人常用的一种传统手艺,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无需钉子,全部是充分利用木料自身的构造体将其物体构件衔接在一起。

("榫卯"也谓之"卯榫",是一种木质建筑结构叠合方式,这种技术在我国古代建筑历史中有着与众不同的历史意义。"榫卯"的工艺就是在不同的构造物上运用凹凸位置互相贯串的一种贯穿方法。凸出的部位称之为"榫或称谓榫头",凹进去的部位称之为"卯"或称谓榫眼、榫槽。)

千灯琼华辇(绛蜡光瑶千百花灯竞放)(14)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待宫灯各式构件在其特定位置固定稳妥之后,在宫灯木料的裱面和裱褙粉涂上一层木漆,宫灯粉刷的漆色基本都是采用红颜色的漆,在给宫灯粉刷的时候在中心部位涂漆略重一些,在两端部位涂漆略浅一些,因为这种涂漆手法能突显出雕梁画栋、古香古色的一种视觉感。

等到宫灯裱面和裱褙的漆料自然风干之后,灯笼匠就开始准备在宫灯的裱面浆糊纱绢或者镶嵌玻璃,在这个制作程序中所运用的纱绢是一种稀薄的纺织品,其一般来说都是事先点缀绘制好的半成品。

千灯琼华辇(绛蜡光瑶千百花灯竞放)(15)

概括地说就是在这些半成品的上面撰写诗词佳句或者绘制一些特定的图案,基本来说这个流程皆是由灯笼匠(灯笼作)亲自负责落实。

但偶尔也有例外,有的灯笼匠则会聘请民间或宫廷的专业画家来加以作画,待其绘制完成之后覆罩在宫灯上面,其后在使用五彩缤纷的羽毛制作成的穗子或流苏等一些宫灯饰品来进行点缀之后就算大功告成了。

千灯琼华辇(绛蜡光瑶千百花灯竞放)(16)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在经历元朝、明朝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时期的光绪年间(也就是公元1870年),大清政权受到西方科技的熏染,逐渐开始制造和应用新型的一种照明工具"电灯"。

初始阶段,这项新兴事物仅仅是在清朝内宫和一些政要权臣的宅邸中推行,由于其具有独特的优势,以至于在后来逐渐地替代了传统的宫灯,电灯普及很快就流入民间,灯笼匠(灯笼作坊)也就从这一刻起慢慢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