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方言]每日一讲:中山市本地原居民方言介绍,中山人你们都还会说家乡话吗?

中山,古称“香山”,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是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的故乡。 广东省地级市,全国5个不设区的地级市之一,珠三角中心城市之一、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广东地区性中心城市之一、 连续多年保持广东省第5的经济总量,并与顺德、南海、东莞一起被称为广东四小虎。截至2018年底,中山市常住人口331.0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92.4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88.35%,比上年末提高0.07%。全年常住人口出生率12.49‰,死亡率2.87‰,自然增长率9.62‰。2018年末户籍人口176.92万人。

中山市方言大全(中山市本地方言详情)(1)

中山市方言概况摘要:粤方言人口约占全市总人口的83.78%,闽方言人口约占全市总人口的13.8%,客家方言人口约占全市总人口的2.41%。

中山粤语系中讲石岐话的主要分布于石岐、环城、郊区以及张家边、南蓢、翠亨等镇区的部分地区,人口约194000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9%。讲石岐话的人口虽然并不多,但石岐话实际上是中山市的通用语。不仅石岐话区通行石岐话,就连粤语区的其他地区以及闽语区和客话区的居民,也有部分人使用石岐话与市内各地居民进行交际。因此,外地人往往把石岐话称为“中山语”。

中山闽语系中也有三乡话、隆都话和张家边话之别,三种话之间亦存在着相当的差异。

至于中山客语系由于居民较为集中,语系内部比较一致,但是同粤东客语比较则存在一定差别。

综上所述,中山市各地方言复杂,是由于各种方言来源不一,而且多年来互相渗透、互相影响,造成了“语音隔村而殊”的复杂局面。

信息来源:中山市人民政府网 发布日期:2019年10月16日

  中山市的语言状况较为复杂,主要使用汉语方言,包括粤方言、闽方言及客家方言。其中使用粤方言的人数最多,占总人口的84%,主要分布在北部冲积平原区和中部的石岐地区。粤语方言分为4种:(1)石岐话,主要分布在石岐地区、南区和南朗镇;(2)沙田话(近顺德话),主要分布在南头镇、黄圃镇、东凤镇、小榄镇、阜沙镇、东升镇、横栏镇、港口镇、民众镇、坦洲镇、板芙镇及西区的沙朗、南朗镇的横门等地;(3)三角话(近东莞话),主要分布在三角镇;(4)古镇话(近新会话)主要分布在古镇镇。闽语方言,主要分布在沙溪镇、大涌镇、三乡镇及火炬区的张家边等地。客家语方言,主要分布在五桂山镇、神湾镇及坦洲镇的南部小区。

  中山的语言状况,也为历史上多次人口大迁徙提供了有力证明。目前,中山市内最少存在三大方言。这就是粤语系(分布于以城区石岐为中心的区域)、闽南语系(分布于沙溪、三乡等地,但彼此间亦有区别)、客家语系(分布于五桂山一带)。由于与土著文化相融合,加上几种方言之间的互相渗透影响,所有方言都演变得与其发源地相去甚远。例如石岐话虽然属于粤语的范围,但在词汇、语音、语调等方面与广州话有明显的区别。其他方言也是如此。

  不同的方言,反映了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即使到了近代,彼此间的区别还是存在的,例如以民间艺术中的民歌而言,粤方言地区流行粤曲和广东音乐,五桂山区流行客家山歌,隆都(沙溪一带)地区有独特的“鹤歌”,大沙田地区流行“咸水歌”和“高棠歌”。另一方面,不同背景的文化互相影响和渗透,又极大地丰富了文化的地方色彩。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当数产生于五桂山区靠近平原的边缘地带的民歌“白口莲”,这种民歌的曲调近似“咸水歌”,但调式依然是客家山歌的“6”调式,演唱时一般用“白话”(不大纯正的广州话),所以叫做“白口莲”。各种方言文化的撞击,其结果是产生了新的地区文化,于此便可见一端。


《中山市志(1979~2005)》第一节 中山客语的分布和特征  中山客语又称为“伢子话”,主要分布在五桂山、南朗、三乡、神湾和坦洲,人口约25000人。中山客语内部相当一致,五桂山是纯客语点,是各点中客家话人口最集中的一个,可作为中山客语的代表点。中山客语区的居民大部分是从粤东梅县客家话地区迁来的,至今仍保留着客家话的语言特点,分述如下:第一节 中山客语的分布和特征

中山市方言大全(中山市本地方言详情)(2)

中山市方言大全(中山市本地方言详情)(3)

第二节 五桂山客话音系

中山市方言大全(中山市本地方言详情)(4)

中山市方言大全(中山市本地方言详情)(5)

中山市方言大全(中山市本地方言详情)(6)

第三节 中山客语

中山市方言大全(中山市本地方言详情)(7)

中山市方言大全(中山市本地方言详情)(8)

中山市方言大全(中山市本地方言详情)(9)

中山市方言大全(中山市本地方言详情)(10)

中山市方言大全(中山市本地方言详情)(11)

中山市方言大全(中山市本地方言详情)(12)

中山市方言大全(中山市本地方言详情)(13)

中山市方言大全(中山市本地方言详情)(14)

中山市翠亨镇客家村和白话村分布状况2012年,翠亨镇下辖4个管理区,即崖口管理区、翠亨管理区、石门管理区、下沙管理区。据1991年统计,翠亨镇全镇常住人口7280人。其中崖口管理区3255人,全部讲石岐白话;石门管理区1573人,基本上都是讲客家话;下沙管理区874人,以往是水上人家,讲当地称为“下沙话”的语言,属疍家白话,音调近似于顺德话。翠亨管理区则既有讲白话的村庄,也有讲客家话的村庄。翠亨管理区辖平顶、长沙埔、竹头园、翠亨四村,前三个村都是客家村,平顶村居民主要为古姓客家人,长沙埔村主要为廖、温、甘姓客家人,竹头园村主要为何姓客家人,翠亨村则主要讲白话。翠亨管理区居民的语言、姓氏状况如下表:村 名 语 言 主要姓氏 源流(县名按今日)翠亨 石岐白话 杨、陆 杨、陆两姓清康熙年间从崖口迁来竹头园 客家话 何 何姓祖先于元朝时从五华县迁来长沙埔 客家话 廖、温、甘 明初从紫金县迁来平顶 客家话 古 明万历年间从五华县迁来石门管理区所在地杨贺村离孙中山故居翠亨村三公里,但最近的村庄不足一公里。这个管理区下属二十多条自然村,全为客家人。情况如下:村 名 语言 主要姓氏 源流 (县名按今日)杨 贺 客家话 杨、贺 杨姓先世于清康熙年间从紫金迁来 贺姓于清雍正年间从下栅(今属珠海)迁来兰 溪 客家话 甘 甘姓先世于明崇祯年间从紫金大坪迁来三家村 客家话 甘 甘姓先世于清道光十年从兰溪迁来攸福隆 客家话 甘 甘姓先世于清康熙四十九年从龙舟地(今中山逸仙水库区)迁来新 村 客家话 甘 甘姓系1956年从龙舟地、葫芦门、回察村迁来金竹山 客家话 甘 甘姓先人于清乾隆年间从剑首村迁来后门坑 客家话 甘 甘姓先人于清康熙年间从兰溪迁来书房坳 客家话 甘 甘姓先人于清康熙年间从兰溪村迁来练 屋 客家话 练 练姓先世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从紫金迁来张琶企 客家话 何 何姓先世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从竹头园村迁来田 心 客家话 甘 甘姓先人于明崇祯八年(1635)从紫金大坪迁来龙 田 客家话 甘 甘姓系1925年后从剑首迁来大象埔 客家话 甘 甘姓先世于清嘉庆年间从邻村白石岗迁来峨 嵋 客家话 徐 徐姓先世于清乾隆年间从紫金九曲树村迁来白石岗 客家话 甘 甘姓先世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从梅县迁来黄猄头 客家话 谢 谢姓先世于清乾隆年间从紫金麻竹坑迁来张落坑 客家话 谢 谢姓先世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从紫金麻竹坑迁来木子埔 客家话 谢 谢姓先世于清康熙四十九年从邻村张落坑迁来剑 首 客家话 甘 甘姓先世约于乾隆十五年(1750)从紫金县迁来刘屋排 客家话 刘、甘 甘姓先世于清道光年间从邻村兰溪迁来另外,以前还有官坑(谢姓)、葵坑等村(姓氏不详),今已荒废。目前,翠亨镇单独列入地名志的村庄共有28个(翠亨管理区4、石门管理区20、崖口管理区3、下沙1),其中23个是客家村。这些村的居民状况,在土客、姓氏方面,大多数从清中叶以后至今没有太大的变化。翠亨镇西面的五桂山镇,则基本上是客家人聚居的村落。

中山市方言大全(中山市本地方言详情)(15)

中山市方言大全(中山市本地方言详情)(16)

中山五桂山客家源流:三、姓氏中山市五桂山镇 乃中山客家人较集中之地 语言为粤台片新惠小片 即接近于惠阳话.  (一)姓氏人数分布  按中山市公安局五桂山分局2003年8月提供的户籍人口有关资料统计,全镇有姓氏144个,其中超200人以上的姓氏有廖、古、李、张、刘、黄、毛、叶、吕、陈、杨等11个。各姓氏按人数的多少依次排列如下:五桂山镇部分姓氏的地域分布表

中山市方言大全(中山市本地方言详情)(17)

中山市方言大全(中山市本地方言详情)(18)

附:各村姓氏分布  桂南村有姓氏83个,超100人的姓氏有古姓522人、毛姓302人、张姓114人。  南桥村有姓氏65个,超100人的姓氏有古姓370人、张姓110人。  石鼓村有姓氏88个,超100人的姓氏有李姓530人、刘姓282人、叶姓179人、黄姓166人、张姓126人、廖姓103人、何姓103人。  龙塘村有姓氏70个,超100人的姓氏有吕姓238人、杨姓169人。  长命水村有姓氏74个,超100人的姓氏有廖姓815人、邱姓120人。  居委会有姓氏74个,没有超过100人的姓氏。  (二)部分村落姓氏的源流  古姓 古氏是桂南马溪村中大姓。南迁始祖古云应,原籍河东平阳府(今山西省临汾市郊),迁任洪州(今江西南昌)通判。后族人辗转迁移到广东紫金、增城、梅州一带散居,至第二十二代古庆云于乾隆元年(1736年)再经广东紫金迁到马溪村定居。第二十四代分为7大支,族人聚居于马溪,部分移居到桂南控虾、社贝村及南桥等村。传至今已是32代,族人约600多人。人才辈出,有清代秀才古炜枬、古俊三,民国时期国民党爱国将领古鼎华,爱国诗人古卓仑,建国后经济学家古念良等。自第二十二代古庆云迁入桂南马溪村后,计经200多年历史。  毛姓 据民国12年(1923年)《香山县续志》载:旗岭下村(即今桂南旗溪村)毛族始祖元凤清雍正三年(1725年)由长乐县迁居邑之下恭都神前村,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三世祖运昌由神涌前村转徙旗岭下村,生4子,除分居马溪、神湾、沾涌、田心,及复徙神前等村。计丁口千多人,此外尚存旗岭下者,丁口约200多人。毛氏族谱有诗云:“长乐当年是故乡,移居香山徙龙塘。分居神前为家室,再分旗岭百世昌。”  周姓 桂南马溪村尾周姓始祖周仁德,原籍河南汝宁府,后徙闽,在宋末从闽汀州宁化迁到惠州长乐,生6子。后代绵绵不息,辗转迁徙到恩平、海丰、惠州、肇庆等地,至十六世周文伍族人迁入桂南马边埔村,周文伍生廷魁、应魁、殿魁3子,先后传绍字、裕字、达字、茂字诸辈,传到今已有24代,族人约60多人。自第十六世迁入马溪村已有近200年历史。  刘姓 石鼓马槽刘姓于宋隆兴元年(1163年)由南雄珠玑巷迁入今东区土瓜岭,其六传后代再迁溪角开族,分支刘宗魁、刘宗传兄弟于乾隆五十一年(1787年)从沙溪溪角迁入马槽给彭姓人做工,并安家落户。宗魁生2子,长子清安,次子清凤(后迁石鼓百叶岭),刘宗传后来迁入石鼓郑家山。  李姓 石鼓信地李姓始祖为李九郎,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后迁入福建汀州府清流县,第九世因避战乱,族人南迁到惠州府长乐县。至十五世李柱廷再迁香山县石鼓信地村安家落户。李柱廷之子李能此生安元、永元2子,分别居石鼓信地、紫泥村。李安元生4子,长子祥震居信地,次子祥麟迁居河背,三子祥凤移居香炉庵口(即今石鼓沙井头村),四子祥瑞迁居南边埔村。之后生生不息,族人主要分布于石鼓信地、西坑、河背、紫泥环等村庄。传至今已有30代,自十五世李柱廷迁入石鼓村计有300多年历史,族人近400多人,成为石鼓村大姓。  吕姓 龙塘吕姓始祖吕官仁,祖居惠州。至十一世吕复昌6兄弟携同家眷于雍正元年(1723年)从惠州永安县迁入香山县良都长环。因与当地人不合,雍正四年(1727年),举族迁到鲤鱼山。不久,吕复昌之弟偕同家人复迁惠州永安原籍,仅留吕复昌家人在鲤鱼山安家落户。吕复昌生有7子,族人开枝散叶,现已传至21代,计有男丁300多人,散居于龙塘鲤鱼山、大山脚等村,其中一部分吕姓在清末民初出国谋生,多侨居于秘鲁、巴拿马等国。  廖姓 长命水廖姓分3支。长命水村廖姓始祖廖光景,原籍江西。后人辗转搬迁到惠州永安县。十六世廖朝凤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举家从惠州永安迁入香山县长命水禾场埔(即今长命水村)定居,二十世廖应贤、二十一世廖鸿业各生4子,枝叶茂盛,部分族人分别迁到石榴坑、新安。现传至25代。白兰桥廖姓十七世廖启元于雍正元年(1723年)举家从广东紫金迁入开村,廖启元生5子,十八世廖云略生4子(为善字辈),后代绵绵不息,传至今28代。石榴坑廖有怀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从广东紫金迁入石榴坑开村。

中山市方言大全(中山市本地方言详情)(19)

中山市方言大全(中山市本地方言详情)(20)

中山市方言大全(中山市本地方言详情)(21)

中山市方言大全(中山市本地方言详情)(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