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头条讯(文/图 首席记者 郭玲 通讯员 承文明)2018年10月,经国家专项评估检查,尼勒克县正式摘掉戴了32年的贫困县帽子。

阿克塞脱贫攻坚纪实(尼勒克脱贫攻坚的)(1)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1986年被国家列为重点扶持的贫困县,该县贫困人口占伊犁州贫困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尤其西三乡是当地扶贫开发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

2011年初武进援疆(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工作组走进尼勒克县,在尼勒克大地的安居富民房、学校、医院、社区阵地等民生工程中,在援疆大潮进入尼勒克的企业、技术、人才和理念中,以及援疆干部人才在交流交往交融中发扬的“事事当争第一流,耻为天下第二手”的新时代阳湖精神中,都矗立着“武进印记”。

武进援疆干部实施“贫困村退出”攻坚、创业就业促进、旅游扶贫助力、产业发展提升、教育品牌创建、医疗惠民健康、干部人才互派、基层建设巩固、交往交流深化、同心同愿帮困十大行动,帮助当地脱贫攻坚、改善民生、发展产业,创造了援疆工作的“武进经验”。

第一次参加应聘会的赛尔江

2月26日,18岁的赛尔江·托力克别克有些害羞地坐在江苏碳元绿色建筑科技有限公司的面试官面前。

“为什么想外出打工呢?”

“外出务工能开阔眼界,还能挣上钱。”赛尔江答。

赛尔江家里有20头牛,过去一直是他在照料。春节期间,赛尔江的母亲在村委会观看《尼勒克赴江苏今创集团务工专题片》后,就决定把牛交给牛倌,让儿子出去务工挣钱,增长见识。

阿克塞脱贫攻坚纪实(尼勒克脱贫攻坚的)(2)

与塞尔江一起去面试的迪力达·吾拉孜别克则显得沉稳许多。今年23岁的迪力达有过多次外出务工的经历,这让他在面试环节加分不少。

一个多小时后,成绩公布,迪力达通过面试,赛尔江落选了。

应聘岗位的竞争性让这些农牧民有了更多思考。“想要发展,解放思想是第一步。我还要提高其他技能水平,争取下一次应聘成功。”赛尔江没有气馁。

近两年,在武进对口支援尼勒克县工作组的帮助下,促成尼勒克县405名农村富余劳动力赴内地就业,实现了地方减负、群众增收、企业发展的“三赢”局面。预计到年底,帮助尼勒克转移就业将超过700人。

农民种植黑麦每亩增收200元

2018年,加哈乌拉斯台乡加哈乌拉斯台村农民李占全,与伊犁玖鑫绿色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合作,种植了300多亩黑麦。

伊犁玖鑫绿色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坐落在武进对口支援尼勒克工作组援建的中小企业产业园内,主要从事农产品种植、加工和销售。公司选择与尼勒克县木斯镇、加哈乌拉斯台乡、苏布台乡的10多个村合作,帮助1100多户农牧民种植酸梅果、黑豆、黑花生、黑麦、胡麻等,发展特色种植。

李占全种植的黑麦当年8月以每公斤3.8元的价格被公司收购。相比种植普通麦子,每亩地增收200多元。“我们以成本价将种子卖给农民,又以高于市场价收购产品,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公司总经理罗志军说。

“我们希望以中小企业产业园为依托,更好地服务像伊犁玖鑫绿色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这样的企业,帮助他们做大做强,促进尼勒克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从而带动当地农牧民脱贫致富。”尼勒克县委副书记、武进援疆工作组组长薛建忠说。

阿克塞脱贫攻坚纪实(尼勒克脱贫攻坚的)(3)

牧民成为创业明星

在尼勒克县苏布台乡博尔博松村,哈萨克牧民胡安德克搬进了新家。这是一栋带有民族特色的牧民定居院落,庭院里花红果绿。

胡安德克过去是村里的贫困户,近年来,随着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不断推进,胡安德克紧抓精准脱贫政策的好机遇,靠着牛羊养殖育肥,勤劳肯干,不仅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还成为村里小有名气的创业明星。

在江苏武进援疆资金的政策扶持下,博尔博松村正致力于发展“一村一品”等特色产业之路,一大批和胡安德克一样脱贫致富的庭院种植、养殖模式等脱贫攻坚典型纷纷涌现。

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不仅是胡安德克一家。武进援疆工作组努力拓展尼勒克县黑蜂蜂蜜、柯塞绣、肉乳制品、旱田馕等土特产产业链,利用武报乐购新疆特产体验馆等推介平台,不仅进一步拓宽了村民脱贫增收渠道,还使老人和妇女能够就近就业。

“实现脱贫摘帽,只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武进援疆工作组将进一步担当作为、扎实工作,充分发挥援受双方的桥梁纽带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武进力量。”薛建忠表示。

阿克塞脱贫攻坚纪实(尼勒克脱贫攻坚的)(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