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岛是我国最大的半岛,以东西290公里、南北190公里的体量伸入渤海和黄海。这里的山海湾,以前有个共同的地理称谓,叫即墨。
这片古老土地的故事追溯到6000年前,“东夷”先民便在这一地区繁衍生息。古东夷文化,就沉湎在即墨的基因里。经千年岁月打磨,已最终演绎成一汪海湾。
即墨,位于山东半岛西南部,属于青岛辖区。
“即墨”因地临墨水河而得名,其名称最早出现在《战国策》、《国语》、《史记》等历史典籍中。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朱毛始建即墨城,到秦灭六国之后,设天下为“三十六郡,七十二县”,即墨始设县,并成为当时胶东郡的治所。
1898年,德国强租胶州湾,把青岛从即墨分割出去,那时的“青岛”就是属于即墨的“仁化乡”。历史上先有即墨、后有青岛。
历史两千多年,朝代变换不断,但“即墨”长存。以前的即墨作为一个地区概念,最大时包括如今的即墨、平度的南村镇、市南、市北、李沧、城阳、崂山等地。
即墨是山东省千年古县,也是唯一2200年未曾改名的县区,现今经济生产总值1500亿元左右,综合竞争力排名位居全国第9位,最佳县级城市第15位,山东省县域经济“十强”,号称江北第一县。
西汉时,胶东郡改为胶东国,即墨作为该国的国都,成为山东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历史沧桑,时代幡然,青岛、烟台南“门”北“窗”豁然开通,胶东腹地气象为之一新,即墨南偎青岛,北达烟台,居南北交通之咽喉,如此“地利”,可谓得天独厚。
著名的“田横五百士”就发生在即墨。即墨古城位于即墨市市区,保存了大量的文物古迹,有山东省唯一保存下来的三堂老县衙,即墨古城正是在古县衙的基础上建设的。
近年来的即墨,从即墨市变成了即墨区,致力于全面提升青岛蓝谷发展活力,成立蓝谷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先后建设了海科广场、国际海洋创新工坊等项目,山东大学新成立国际创新转化和网络空间安全两个学院,在校师生突破万人。
现代的港湾在崛起,渔家文化在瓦解。即墨自从搬到青岛城区,乡下的造船匠人那身技艺就面临失传,而今的渔民家里修修补补,都是所剩无几的老人,年轻人会修理航船的几乎没有。
渔村在消失,造船和修理船只的匠人像地球上的稀缺物种一样,不知道还能存留多久。现在的即墨,手工小船已经很少,但愿几十年以后,胶州湾的手工木船,依然能如同海的浪花一起起伏着。
西北工业大学在即墨,发起成立了海洋交叉创新研究中心,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国家文物局水下遗产保护中心、大洋钻探船北部基地等项目也推进顺利,“海燕”万米级水下滑翔机、海洋高性能计算机等尖端科研取得突破性进展。
潮水涨落,能销金熔银,也能繁衍生息。即墨融入青岛市区时间不长,外部宏观环境复杂严峻,产业龙头企业落地、配套项目引进存在制约因素,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困难较多,城市建设管理精细化水平也需提升,城乡不协调不均衡问题依然突出。
尽管技术条件越来越好,但出海仍是繁重的体力劳动,又苦又累。谁也不知道下一趟出海会发生什么。
在即墨的乡镇,年轻的渔家后代已经没人愿意跟父辈一起打渔了,他们通常都在城市里读书或打工。每年出海打渔的时节,这里只能靠涨工资吸引外地人来干。
海洋资源逐步匮乏,国家一直鼓励远洋捕捞,引导更多的大马力渔船去深海作业,包括中西部太平洋、印度洋岛国水域的金枪鱼资源,北太平洋、东南太平洋和西南大西洋公海的鱿鱼秋刀鱼等渔业资源,已成为开发的重点。
这也预示着海洋的科技要求更高,打渔不再是一种乡民行为,而是国家的海洋意志展现。
今年以来,即墨坚持“世界蓝谷”目标定位,以海洋科技创新、海洋产业发展、海洋军民融合为主攻方向,提升蓝谷参与国际海洋事务能力,打造全国经略海洋的战略高地。
现在这里不仅参与支持山东大学“双一流”高校建设,还建设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教新城、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建设,大力实施“鳌山人才”计划,探索形成技术研发、中试孵化、产业转化一体化创新链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