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

这四部书各有特点,今天笔者先介绍一下《三国演义》。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的地位(三国演义原创情节其实都是罗贯中借鉴的)(1)

提起这本书,在我国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上至耄耋老人,下至黄口小儿,基本上每个人都听过书中的故事。比如说“桃园结义”、“三顾茅庐”、“走麦城”等,至于书中的人物,像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更是成为了很多人心中的偶像。

《三国演义》实际引领了一股“三国文化热“。因为这本书,一千多年前那段英雄辈出的历史,变得如此清晰可见。

从文学的角度而言,《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此后”历史演义”正式成为了我国小说的一大宗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三国演义》有开宗立派的意味。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的地位(三国演义原创情节其实都是罗贯中借鉴的)(2)

现在一般认为《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三国演义》并不是罗贯中自己创作出来的。其中很多故事,在明朝之前便已流传。《东京梦华录》中便记载了。在北宋末年的东京城,便有一个“说三分”的艺人,名唤霍四究。到了元朝,民间出现了一本书,叫做《三国志平话》,元杂剧的很多“三国戏”都是根据这本书改编的。

从《三国志平话》的具体内容来看,《三国演义》在创作时,也大量参考了其中的内容。这本书共分上中下三卷。上卷二十七段,讲述的是书生司马仲在地府判案的故事。

这个司马仲,是汉光武帝时期的一个书生。有一天,光武帝在御园赏春,看到美景,喜不自胜,于是便赐给民间美酒,与民同乐。司马仲喝酒喝多了,梦中来到了阴间的“报冤之殿”,暂作阎王判案。来告状的有三个人,分别是韩信、彭越、英布。三人称对汉朝有大功,没想到汉高祖、吕后恩将仇报,为了刘家的江山将三人冤杀。司马仲接了诉状后,连忙传汉高祖、吕后审问,蒯通为人证,证实三人确实被冤杀。

司马仲大怒,做出了判决,命韩信转生为曹操,彭越转生为刘备,英布转生为孙权,共分汉朝江山。又判汉高祖转生为汉献帝,吕后转生为伏皇后,由曹操对之报仇。司马仲本人则转生为司马懿,“三国并收,独霸天下”,建立晋朝。到结束时,该书又写道,刘禅虽然投降了,但是他的“外甥”,刘渊跑到了匈奴,后来举兵灭了晋朝,为刘禅报了仇。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的地位(三国演义原创情节其实都是罗贯中借鉴的)(3)

这些“冤冤相报”的桥段,罗贯中的创作《三国演义》时并没有采用,这表明作者不俗的历史观。至于《三国志平话》中那些没有鬼神色彩的虚构故事,《三国演义》倒采用不少。比如,上卷中的《桃园结义》、《三战吕布》、《张飞独战吕布》、《王允献董卓貂蝉》等,被罗贯中改写为《祭天地桃园结义》《虎牢关三战吕布》《凤仪亭布戏貂蝉》等,再如中卷中的《关云长千里独行》《关公斩蔡阳》《古城聚义》等,则被罗贯中改写为《关云长挂印封金》《关云长擂鼓战蔡阳》《刘玄德古城聚义》等。

总之,凡是《三国演义》中带有创造性的动人情节,都由《三国志平话》提供艺术胚芽。《三国志平话》以刘关张和诸葛亮为核心,写到诸葛亮星落五丈原就结束了。《三国演义》自此之后虽然也写了不少故事,比如姜维九伐中原,但是故事不算精彩,因此,很多读者仍把诸葛亮之死视作《三国演义》的终局,这说明了《三国演义》受《三国志平话》影响之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