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讲七年级上册的第13课《东汉的兴衰》的前传--昭宣中兴。

历史课光武中兴(中学大历史霍光的权术)(1)

前面讲到汉武帝托孤,委托了五位大臣,大将军大司马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丞相田千秋。

霍光为首,而这其中,目前能够挑战霍光权威的唯有御史大夫桑弘羊。


历史课光武中兴(中学大历史霍光的权术)(2)

武帝的大臣中,桑弘羊是绝对另类一个。他一不替汉武帝咬人,二不替汉武帝打仗,三不替汉武帝护卫。

他专门替汉武帝捞钱,是大汉朝的财务总监。

桑弘羊出生在洛阳的一个商人家庭。从小就接触钱粮,数学知识特别好,小时候就能把账算得门清。还是心算。

一算算出名,汉景帝特别给他开了绿色通道,召到宫里当侍中。主要工作就是陪汉武帝读书。从这个意义上说,桑弘羊就是汉武帝的同学兼发小。

等汉武帝成为皇帝,开始北击匈奴,花钱如流水,这时候就用着上桑弘羊了。

桑弘羊给汉武帝出了三个捞钱的主意。

一是盐铁酒三大支柱产业全部收归国有。那些靠着盐酒发大财的商人,以后就别想做这个生意了。

二是颁布平准令与均输令。


所谓平准令,就是由政府控制物价,政府准备基金,专门盯着市场价格,贵则卖之,贱则买之。靠囤货发财的路子就被堵死了。

均输令就是由政府统一运输物资。

这两项还好说,关键是第三顶,钱是成了,人没成。

这件事情就是算缗令。

所谓的算缗就是征财产税。

汉武帝以前,大家都搞黄老之治,什么都不干涉。经商的都发了大财。当年贾谊看到商人的丫鬟穿的都跟皇后一样,特别生气。

当时流行一句话: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万般皆下品,唯有经商高啊。

但商人的好日子也该告一段落了。因为我们汉武帝差钱了。

数来数去,就商人有钱,不从他们身上开源哪找谁?

在桑弘羊的建议下,汉武帝推出了算缗。方法很简单,清算一户人家的财产,根据家底的多少按一定的比例缴纳税金。

以前算是施肥期,现在开始割韭菜。

怎么割呢?

每两千钱缴纳一百二十钱。如果你还有车子这样的重资产,一辆车再交120钱,船也要交船,总而言之,交钱就对了。

这就是对大汉朝的中产阶段下手了。

那大家愿意交吗?

还真有愿意交的。

有位叫卜式的河南人,家里是搞畜牧业的。分家的时候,卜式只要了一百头羊,把其余的财产都分给了弟弟。过了十来年,这百头羊变成了数千头羊,而弟弟已经倾家荡产。


汉武帝搞出这个算缗后,他主动要求交出自己一半的家财充做军资,让汉武帝拿去打匈奴。

汉武帝很意外,算缗令出来后,只听说隐藏财产的,没听说有献出财产的。他认为,此人一定有所图。

所以专门叫人去问卜式。

“你想当官吗?”

“小人从小牧羊,不知道怎么做官,也不想做官。”

“那你是有什么仇人?”汉武帝又猜道。

卜式又摇了摇头:“我与人无争,没有冤家。”

使者糊涂,你到底要弄啥咧。

卜式回答:“皇上讨伐匈奴,有人出人,有钱出钱。”

看来真的是没有要求啊,当然,后面这位仁兄还是凭着献钱财的机会当上了御史大夫。刘总不会亏待任何一个人真心对他的人。

使者将卜式的话转告汉武帝,汉武帝很兴奋,把卜式作为一个正面典型。但这种不要钱的榜样最难推广。大家该藏的还是藏钱。

看来,算缗这种简单的方法必须用粗暴的方法才能推行下去。

于是,汉武帝搞了一个捞钱套餐,推出了一个算缗伴侣:告缗。


谓告缗,就是发动群众相互举报。只要发现有隐藏财产不申报的,家产全部充公,而抄家的一半财产归举报者。

事实证明,让人学卜式做奉献者是很难的,让人做举报者发财是很容易的。

汉朝迎来了历史上最为疯狂的举报潮,随着汉朝中产阶段的团灭,汉武帝终于凑足了北击匈奴的钱财。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没有桑弘羊的这些财政手段,就是一百个霍去病卫青也未必能拿下匈奴。

霍光面对的就是这样的对手。这是大汉朝最高明的理财高手。而作为大汉朝最谨慎的政治对手,两人的较量,谁胜谁负呢?

始元六年,霍光辅政的六年,御史大夫杜延年突然提出开一个会,讨论汉朝要不要继续执行汉武帝时期激进的财政政策,比如盐铁专卖、均输平准。

说白了,就是桑弘羊这位汉朝财政大臣搞的这一套。

杜延年是汉武帝时期酷吏杜周的儿子,曾经在霍光手下当差。他这个御史大夫的官职也是霍光一手提拔起来的。显然,这是来自霍光的授意。

霍光为什么突然要怼一下桑弘羊呢?

别的政治斗争,多是对人不对事,而霍光找上桑弘羊,是真的对事不对人。


历史课光武中兴(中学大历史霍光的权术)(3)

桑弘羊提的这些财政政策实在太过激进,大汉朝是时候调整一下。而且这种激进的政策 ,只有汉武帝这样的牛人可以实施下去。

现在霍光带着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平平安安把孩子带到成年,不出事就已经烧高香了,那还能继续玩汉武帝这样的总裁开边游戏。

事实上,在去年就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

有一年,有一个男人骑着黄牛车来到未央宫的北门,号称自己是汉武帝的太子刘据。

刘据八年前因为巫蛊之祸死掉了。现在的霍光跟汉昭帝当家。这下又跑出一个自称刘据的,这是什么意思?

大家也不敢动,汉昭帝下令所有二千石的大官一起去辨认,看到底是不是刘据。

当时围观的群众有数万。这些大臣也认不出来,没有一个敢说话的。

这时候,京兆尹隽不疑过来了,直接下令把这个自称太子刘据的人抓起来。

还有人劝他:人还没有辨认出来,不要这么急。

京兆尹隽不疑答:这有什么好犹豫的,就算他是真的前太子,他已经得罪了先帝,逃亡在外,现在回来了,也是国家的罪人。

可以说,在宫里的霍光跟汉昭帝松了一口气。因为这个事情太不好处理了。隽不疑这么一办,霍光也禁不住跳出来点赞:隽不疑做得太对了!

最后审查出来,这个闯宫的人并不是前太子刘据,他是夏阳人成方遂,会算命。以前卫太子的一位侍从曾经请他算命,说他长得真像卫太子。他动了心,想来博一下富贵。

最终,成方遂被腰斩。

但是,我看这段历史的时候,总得觉得有点诡异。那么多大臣都认不出来,这得有多像啊。

而且奇怪的是,成方遂是夏阳人,而卫太子刘据就死在夏阳。

万一,这个成方遂就是卫太子刘据呢?

或者,就算不是刘据,这个人敢跑到皇宫来搞事,真的只是欺负大汉朝没有基因检测吗?

这背后有没有什么势力在暗中操纵?

不管怎样,霍光嗅到了其中的危机。

历史课光武中兴(中学大历史霍光的权术)(4)

当年汉武朝那些激进的财政政策是时候停一下了。

不过,这些政策也不是说改就改的。因为提方案的人是桑弘羊,实施方案的是汉武帝。

这等于要推翻汉武帝的既定方针。而汉武帝把桑弘羊安排进托孤团,多少还有点维护自己方略的意思。

于是,虽然早就知道大汉朝要调整一下赛道,但霍光并没有轻易采取行动。

尤其是孔老师教导我们: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三年不改父亲的东西,这才是孝道。

霍光干脆等到了六年后才发起了挑战。

除了安排杜延年充当先锋,霍光还为桑弘羊准备了一个群狼战术。

这一年的二月,汉昭帝下诏命令全国各地举贤良文学。

在汉朝的历史上,一旦皇帝要举贤良文学,往往就代表着要改变方针了。

当然,所谓的汉诏帝下诏,其实就是霍光在后面操作。

很快,各地的贤良文学之士纷纷表示,希望能够取消盐酒之类的专卖,废除均输制。

原因很简单,这些人背后代表的都是地方上的豪强,他们在汉武一朝,被刮了地皮,断了财源,早就憋坏了。

这也是汉武帝中后期很少举贤良文学的原因,就是知道这批人一上来就是要反对他敛财用兵的。

一看这势头有点猛,桑弘羊赶紧跑出来高举大旗:这是国家大业,我们汉朝就是靠这些东西制服四边,怎么可以废呢?

这些东西是桑弘羊的政治生命,是他一生的政治骄傲,他绝不允许这些人推翻自己所有的努力与骄傲。

一个说废,另一个说不废。霍光的办法也很民煮。

那就来场大辩论嘛。真理越辩越明嘛。

于是,大汉朝一场声势浩大的国策辩论开始了。

实力对比实在太悬殊了。一边是贤良文学的方阵团队,后面还有霍光的暗中操盘,另一边,只有桑弘羊一人。

历史课光武中兴(中学大历史霍光的权术)(5)

贤良文学方队率先拿均输平准发起了攻击。原因很简单,这一块是腐败重灾区。因为均输平准其实是政府干涉市场。经济学的规律,政府有干涉的地方,就有权利寻租的地方,就有腐败滋生的土壤。

比如汉朝官吏经常趁机敲诈勒索,欺压百姓,征调物品往往又不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征调的东西有些是当地生产不出来的,百姓为了完成任务,只好跑到别的地方高价购买,其实是增加了老百姓的负担。

有时候,官员还跟奸商同流合污,囤积货物,赚取暴利。

这些东西拳拳都打在桑弘羊的软胁上,政策是好的,但也不能保证实施起来都不起样。哪里还能没两个贪官呢?

紧接着,贤良文学之士又把目标对准了盐铁专卖。

这一块主要的问题是操作起来很困难,盐铁官营往往是全国统一规格,但各地土壤不同,需要的铁器往往并不一样。而且国营单位生产的东西往往质量很差,因为人家是垄断经营,不愁销路。销售点又往往只在城里,从来不农具下乡,老百姓买起来也不方便。有的卖不出去的铁器,官府还强行摊派给农户……

总而言之,就是不方便。

说实话,这些东西都不是假的。说白了,桑弘羊推行的盐铁专营是一种国营计划经济,在有计算机的时代都无法完美运营,何况千年前的汉朝呢?

对了这些问题,桑弘羊一一承认,因为无可辩解,他只有举起汉武帝这面大旗。这些东西是有问题,但先帝就是靠这个才北击匈奴,保证了帝国的安全,巩固了帝国的大一统。

你要说先帝做得不对,我建议你亲自去向先帝汇报。

桑弘羊的策略很简单,任你千百路来,我只有一路去。

均输有腐败?先帝定的!

盐铁专卖质量差?先帝定的!

北击匈奴浪费钱?先帝定的!

严刑酷法伤民?先帝定的!

贤良文学团有点泄气了。据后面的会议记录《盐铁论》显示,当桑弘羊慷慨激昂,搬出汉武帝的丰功伟绩时,大家只有“默然”“作色、不应”、“勃然作色、默而不言”、“俯仰未应对”、“四据而不言”

我们说得口都干了,你总是把先帝搬出来,我们只好无话可说了。

桑弘羊先生等于是诸葛穿越,舌战群儒。


这时候,田千秋、田丞相就会站出来,缓和一下气氛。这种和稀泥的态度惹得《盐铁论》的作者、西汉大臣桓宽大为不满。

“车丞相 即周鲁 之列,当轴处中,括囊不言,容身而去,彼哉!彼哉!”

车丞相啊车丞相啊,你就是一个车轴子,说来说去,就是车轱辘话啊。

辩论陷入到僵局。这时候,霍光同学给他们指明了方向。

你们忘记先帝的《轮台诏》吗。

是的,要打倒汉武帝,还得用汉武帝本尊。

八年前,巫蛊之祸、刘屈氂密谋、李广利大败且外逃。一连串的事情让汉武帝也开始怀疑起自己的人生来。

这时候,桑弘羊建议再组织一些亡命之徒开拓边疆,到轮台屯田,把这个地方变成大汉军队的进攻堡垒。

轮台在现在的天山南麓,以前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后面被李广利给灭了。正好可以改造成汉军大本营。

汉武帝破天荒的否决了这样的建议,而且还下了一个《轮台诏》,表示以前咱们的动静有点大,老百姓吃苦了。接下来的日子大家消停一下,让老百姓喘口气。

这个诏书被认为是轮台罪己诏,是汉武帝自己对自己的一个否定,属于写检讨。

既然汉武帝自己都否定自己了,桑弘羊你再举汉武帝的大旗就不对了吧。

事实上,这个轮台诏是不是罪已诏还不一定,这里面汉武帝也没有全面否定自己的国策 ,只是表示先休息一下,甚至还嘱咐地方要抓紧养马,把打仗损失的马补充上来。有了马,咱们还要怼匈奴的。

但是,你有了这个东西,就等于有小辫子被抓住了。后来的史学家按住这一点,非要说汉武帝自己认罪了,用汉武帝来否定汉武帝。

所以老人家说了,皇帝不能下罪已诏的,皇帝下罪已诏是要亡国的。老人家喜欢让人家写检讨,但他老人家自己从来不写的。

经过霍光的点拔,贤良文学团队终于找到了理论依据,向桑弘羊发起了猛烈的攻克。

没有了汉武帝这面大旗,桑弘羊败下阵来,虽然盐铁专卖还在,但酒的专卖被撤消了,更重要的是,汉朝重新恢复了和亲政策。

桑弘羊一生的辉煌都在汉武帝的北击匈奴里,否决征战几乎就是否定他的人生。

败下阵来的桑弘羊不甘心失败,他明白这一切都是霍光在背后操纵,如果扳倒霍光,就可以重新回到自己塑造的那个世界。

可霍光实在太强大了,他还没有露面,就已经将桑弘羊打败。自己怎么可能击败这样的对手?苦思之下,桑弘羊只好找上了一位盟友。

这位盟友是左将军上官桀。论起来,上官桀其实是霍光的盟友。因为他的儿子娶的就是霍光的女儿。一向也是站在霍光这边。可是,最近发生了一件事情,两位亲家的感情破裂了。

事实还有点复杂。

最开始是上官桀想把自己的孙儿送到宫里,给汉昭帝当皇后。

这对霍光好像是件好事,因为上官桀的孙女也就是霍光外孙女。两位大臣辅助皇帝,在宫里安排一下自己人也是好的。但霍光一口拒绝了。

因为外孙女太年轻了。

这一年,孙女才六岁,汉朝就算结婚早,也不能把小女孩往宫里送啊。

霍光不由得看了上官桀一眼,琢磨着这背后的原因。这是想再往上爬,然后替代我的位置?想了一下,霍光认为可能并没有这么复杂,应该是这老汉有点疯了。

霍光直接了当拒绝了上官桀。他以为这件事情就结束了,可没想到,刚转身就收到一个消息,皇帝迎娶上官家的孙女入宫,一个月就封为皇后。

于是,史上最年轻的皇后产生了,只有六岁。

霍光一打听,上官桀找到了别的门路。

上官桀找到了鄂邑长公主。

鄂邑长公主是汉昭帝的亲姐姐。汉昭帝八岁的时候,母亲就被汉武帝处死了,这位姐姐可以说是汉昭帝唯一的亲人。地位当然崇高。而由姐姐为弟弟找媳妇似乎是大汉朝的传统。

汉昭帝娶谁,鄂邑长公主长姐为母,就此拍了板。

可是,上官桀是怎么说服鄂邑长公主,把自己的六岁孙女送进宫呢?

上官桀并没有直接找到鄂邑长公主,因为他知道,自己并没有什么能够提供给鄂邑长公主。自己手里没有对方想到的东西,上门说事通常是不会成功的。

上官桀找到的人叫丁外人。

这位丁外人只是一个普通的门客,说起来不会有什么大的能量,但架不住这个平凡的男人后面站着一个不平凡的女人。丁外人是鄂邑长公主的男朋友。

上官桀找到丁外人,向他提供了一个丁外人无法拒绝的条件。

我说服长公主把上官小朋友送进宫,我帮你封个侯。

丁外人只是一个平民,汉朝的规矩,只要列侯才有可能娶公主,也就是说,丁外人要想真正成为长公主的丈夫,必须先混个侯干干。

成交!

在丁外人的枕头风下,鄂邑长公主脑子一热,真的把上官小女孩送进了宫里。

这一年,汉昭帝十二岁,上官小姑娘六岁,两位也就青梅竹马,慢慢培养感情吧。

对于这件事情,霍光也只好认了,他是一个低调的人,并不想表现得太强势,尤其是正面跟皇族发生冲突。当然,自己的外孙女成为皇后,虽然年纪轻了点,但孩子总会长大嘛。

可很快,霍光发现不对劲了。

上官桀太高调了。

自从自己的孙女当了皇后,他就不把自己当外人啦,没事就往皇宫里跑,还要跟汉昭帝喝酒,就算古代的酒度数不高,那汉昭帝毕竟还是个孩子啊。

估计看着这位丈人,汉昭帝也是觉得有些莫名其妙的。这哪来的便宜老丈人啊。

喝也就喝了,更神奇的是,这位仁兄生怕天下人不知道自己现在这么风光。

出了宫门,看到一个熟人立马就小跑过去。

“喂,你知道吗?我刚才跟我女婿喝酒,那个酸爽啊。”(与我婿饮,大乐)

“别走,别走,我刚跟我女婿痛饮三百爵,你晓得不,那滋味,不要太奢华。”

“喝酒不?跟皇帝喝的那种!”

上官桀在宫里喝酒。他的儿子,正宗的国丈上官安则在家里喝,这位仁兄就更奇怪了,喜欢搞行为艺术 ,喝醉了就光着身子在家里乱窜。

人啊,给点裙带就要顺着爬上天啊。

不过,这也只是上官桀的私事跟家事,霍光也不想多管。但有一件事情,霍光不得不管。

上官桀要求给丁外人封个侯。

这是上官桀跟丁外人说好的,丁外人已经把事办妥了,轮着上官桀了。

可问题是,丁外人能够说服长公主,霍光却不想理上官桀。

原因很简单,汉朝的侯可不是随便封的。这个丁外人,霍光原本也认识,也知道他是长公主的男朋友,还特地给丁外人安排,方便他更好的跟长公主约会。

但在霍光看来,丁外人也就到此为止了。

要想封侯?想想李广吧。人家在边塞打了一辈子的仗,几次差点把命搭上,就是因为没有大功,所以没办法封侯。

你一个长公主的男朋友,就想封侯。这要是封了,汉朝岂不乱了套?

孔子老师早就说了: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

侯位就是汉朝最权威的名器,当年周亚夫为维护这个名器,不惜搭上自己的性命。

而大汉朝之所以有无数的人前仆后继到万里之外去觅封侯,就是因为侯位是真的值钱。汉侯不是钱可以买来的,不是卖笑可以得到的。

历史课光武中兴(中学大历史霍光的权术)(6)

今天你一个国家成就奖,明天他一个国家精神奖,这国家岂不跟着臭大街了?

所以,霍光坚决不同意。

这一下,上官桀急了,大家都是托孤大臣,凭什么都是你说了算?我家孙女进宫当皇后,你不跟着沾光?

凭什么好处你占了,一点东西都不想付出!

在以前,上官桀是唯霍光马首是瞻,那是因为大家有事好商量。但现在你既然不商量,那就不要怪我翻脸不认人了。

当然,思考了一下,自己虽然天天跟皇帝喝着二两小酒,但要扳倒霍光还是差点火侯。

正好,气愤的上官桀碰到了郁闷的桑弘羊。两人本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力量的原则,又把丁外人跟长公主拉到了倒霍联盟。

三个臭皮匠终于齐了,但发现要打倒诸葛亮式的霍光,还需要一样东西:冲锋的人。

大家不是托孤大臣,就是皇家公主,直接冲到前面去不太合适,最好找一个代理人冲到前面。

随便拔拉了两下,他们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人。

从他们找的人来看,这三大集团的智商加起来可能还没有过百。

他们找的是活宝燕王刘旦。


那一年,刘旦趁着太子位子空虚,给汉武帝提了一个没脑子的请求:带兵宿卫大内,被汉武帝一顿猛削。

汉武帝还搞起了地域攻击:生子应置于齐鲁之地,以感化其礼义;放在燕赵之地,果生争权之心。

翻译过来就是,儿子还是应该放到大山东啊,送到北京去,果然就野心大了。

你还别说,要是后面的朱元璋能够看到这一句,吸取一下教训,说不定故宫这个超级吸金景点现在是在南京,而不是北京了。

刘旦就此完蛋了。但显然让他接受现实,这也不现实。汉武帝死后,刘弗陵登基,给他送去玺书,告诉他皇帝已经崩了,现在大汉换了新天子。

他拿着书检左看右看,终于发现了有点不对劲。

“咦,这上面的玺封怎么比以前小啊。不对,你们一定是忽悠我是不是。”

所谓玺封,就是在书简上盖一个泥戳,以免有人中途拆看。据说,这泥还有来头,是当年浮忻国献了一个兰金之泥。

看历史远比看小说更为有趣,因为历史就是一个有着无尽谜题的长卷,更何况还可以从中学到许多的知识。

常有人问我读什么书好,我总是建议他去读历史书。

当然,有人觉得历史书不好读,读史料很枯燥,读小说或一些白话本吧,又怕里面有太多的私货。

这里,我建议大家可以读一下蔡东藩的《历朝通俗演义》史学家顾颉刚评价这本书:“读《二十四史》不如读蔡东藩!蔡先生对史料的运用与取舍,采取了相当认真的态度。我认为,这部书的重新出版,不但可以作为一般人的读物,并且也可以作为爱好历史的人们的参考,因为一部《二十四史》,分量太多,就是历史专家也不容易把它完全熟记,倒不如这部演义,随意翻览一下,说不定会有提纲挈领的功效。”

历史课光武中兴(中学大历史霍光的权术)(7)

这本书虽然是演义,但是以正史为本,可以说比三国演义更偏重历史一些。

读者评论:蔡东藩正八经的科举出身,这个底蕴就更没法比了。它名为演义,实为正史。除了一些叙述上采用虚构人物对话,其余全都有据可依。即使是虚构或者来自野史的内容,作者自己的批注里也明确标明了出处。 综上,没时间和精力读二十四史的非专业人士历史爱好者,读它足够了。

另一位网友说:“买这本书主要是冲着推荐里边写着枕边书去的。”

1937 年1月31日,主席专门致电西安:“ 请购整个中国历史演义两部(包括各朝史的演义)。”

此后,就把这套书从北京带到延安,置于卧室床头,以便随时翻阅。

这套书上迄两汉,下至民国,共计651万余字,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部历史小说,蔡东藩因此被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

历史课光武中兴(中学大历史霍光的权术)(8)

大家要想通盘了解中国的历史,这套书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史书太沉闷,不容易读,别的演义又虚构太多,蔡先生的这套书是史实重于演义,大事都是遵循正史的。

读了这套书,什么乱编的历史剧,或者朋友乱侃历史,你一听就能判断出来。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是理工大学的精装礼盒版, 一共六本,为什么推荐精装本呢?因为书实在太厚了,总共六本,加起来七千页,一本就有一千多页,不是精装本的根本不好翻阅。里面还包括了十分珍贵的《慈禧演义》

历史课光武中兴(中学大历史霍光的权术)(9)

这个版本的装帧最好,内容是全新修订无删减版本的,还包括了蔡先生创作时的点评。出版社把本书拿到头条做活动,团购价是165。想一口气读完中国历史故事的,点下面的横条参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