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提到大词牌,第一出现在我脑海的,一定是“鹧鸪天”了。据统计,《全宋词》中的《鹧鸪天》词作超过了660首,堪称最受宋代词人喜爱的词牌之一了。

关于“鹧鸪天”词牌的来历,据说是取自于唐人郑嵎的诗句“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郑嵎是唐末诗人,但这首诗并没有完整传下来,只传下来这两句。他的成名作是《津阳门诗》,那可是一首长达百韵的七古,有兴趣的话可找来欣赏一下。

鹧鸪天”,又名“思佳客”、“半死桐”等。吴文英有一首比较不错的《思佳客-迷蝶无踪晓梦沉》,张炎也写过一首《思佳客-梦里瞢腾说梦华》;贺铸写过一首悼亡名作《半死桐-重过阊门万事非》。

鹧鸪天,为北宋新声,始词为夏英公所作,即《鹧鸪天-镇日无心扫黛眉》那一首。此调定格为双调五十五字,分上下两片,上片四句,三平韵;下平五句,三平韵,一韵到底。

至于为什么“鹧鸪天”会如何受到众多词人的钟爱,我理解大概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此调的篇幅适中。写诗是古代文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多诗作是即兴之作,有时是有感口占,有时是临席猜韵创作,所以对篇幅是有一定的要求的。太长了,太耗时间;太短了,意思可能未必能表达到位。而“鹧鸪天”跟一首七律的规模差不多,不太长,也不太短,比较适合那种一次性的创作。

第二个原因是“鹧鸪天”在形式上接近一首七律,并且其格律是定格的,并没有什么变调,完全不像“临江仙”有那么多的变体。这在某种意义上讲,降低了此调的创作门槛。七律在盛唐成熟后,受到了一众诗人的极大喜爱,成为最受诗人喜欢的诗歌创作体裁之一。北宋更是产生了大量的七律作品,所以七律已经成为了诗歌创作的基础必修课了。这个基础对于“鹧鸪天”流行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你完全可以把“鹧鸪天”简单地看作是一首仄起入韵的七律,然后把颈联的前七字,改为六字,格律为“平仄仄,仄平平”即可。这样,就相当于说,即使不背词谱,也可以开始“鹧鸪天”的创作。

第三个原因是七律的创造技法完全适用于此调,但是在表现上又比七律更加灵活。七律一般要求中间两联对仗,对首尾两联没有特别要求。当然有的作品,追求三联对仗,甚至四联皆对的,也有不少的经典作品。最经典的例子是杜甫的名作《阁夜》和《登高》,都是四联皆为工对;而像《野望》和义山的《曲池》、《对雪二首-其一》、《牡丹》、《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等都是前三联皆对,李商隐的《九成宫》则是后三联皆对。而在“鹧鸪天”此调中,对于对仗并没有特别的要求,但是很多的著名的词作,都会选择将第二韵对仗。除此之外,还有词人,将下片最后两句,以对仗方式写出,这在晏几道和辛弃疾的作品均有出现。说表现上的灵活,主要是相对于七律,词更注重押韵,而对于平仄的要求,相对要宽泛得多。以“鹧鸪天”的定格为例,首句的平仄为“XXXXXX平”,其中X表示可平可仄,这在七律中是绝对不可能允许的。

因为考虑到“鹧鸪天”此调的创作数量极大,这次暂且以豪放和婉约各选十阕。自古以来,一直以婉约为正宗,所以我们姑且先看婉约词吧。

No. 1: 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十大流行词牌Top 10系列之鹧鸪天,一,(1)

晏几道作为北宋婉约词大家,他的词作综合水准极高。他一共留下了十九首《鹧鸪天》词作,几乎每一首都当得“佳作”二字;其中两首更称得上是千古名作,而这一首可谓名作中的名作。

这首词名气实在是太大了,以致于想没听过都有难度。能被传诵千年,其实已经说明了很多的问题了。我最近看到时不时有人去置疑和挑战像崔颢的《黄鹤楼》、李白的《静夜思》、孟浩然的《春晓》等等作品,不是说要妄自菲薄,我的建议是我们可以省些时间去做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这首词为何有如此魅力呢?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第一是词中表现出来的唯美意境。这其实是小山词的独特之处。他的词绝大多数都是唯美的。这首词更是唯美的代表作品之一。作者用“彩袖”来代歌女,用“玉钟”来代酒杯,用“银釭”来代灯,用词堪称华美。有“歌”,有“舞”,有“杨柳”,有“桃花”,有“楼”,有“扇”,有“月”,有“风”,无论是意像,还是意境,都堪称优美。

第二是词中出现了千古名句“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影风”。婉约词人中,能当得上“既有篇又有句”的并不多,但晏几道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而其他即便如婉约大家周邦彦也被诟病“有篇无句”。个人觉得,晏几道对于汉语中字词的运用技巧和灵活程度,达到了可以与李商隐相媲美的水准。这两句极具创意,用自然的月升月落来极写舞宴歌席的盛况,有实有虚,似实还虚,给人一种奢华、颓废,却又让流连忘返的美感。“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不仅仅契合当时歌宴的场面,而且对仗工巧又精美。这种句子,可谓千古名句,千古丽句,不仅是深受古今文人墨客喜欢,连歌女自己也很喜爱,所以一经写出,基本上就注定了要传唱千古。

十大流行词牌Top 10系列之鹧鸪天,一,(2)

第三是词人独特的创作手法。上片以倒叙的手法开头,极写歌宴的盛况,而下片回到现实,尽管重逢,却难以相信,要“剩把银釭照“,只因为“犹恐相逢是梦中”。这种手法极其高明。想起来了辛弃疾有一首词中说“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辛词虽然是风格迥异的豪放词,但是在创作技巧上,却是惊人的相似,感觉辛弃疾从小山词中汲取了很多的营养。

第四是这首词的在音韵和平仄上做了特别的处理,使得整首词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容易记忆,增加了其传唱度。从《词林正韵》的角度上看,全词押的第一部平声东冬钟韵。此韵的音韵比较清脆而又悠扬,读起来回味无穷。在平仄上,作者是严格按照七律的平仄规则来写的。像上片第一二句“彩袖殷勤捧玉锺。当年拚却醉颜红”,平仄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其中“拚”字读音为“盼”,“拚却”是心甘情愿的意思。这是七律仄起入律的模板格式,连一个字的平仄都不差。再看上片三四句“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平仄为“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这句也是几近完美。下片前三句“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平仄为“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而最后两句“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的平仄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即使以七律来要求,也是几近完美的。

这首词虽然归于婉约一派,但是其欢快活泼程度似乎不亚于很多的豪放作品。

以上,将晏几道的《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排在古今“鹧鸪天”婉约词的第一位。

No. 2: 晏几道《鹧鸪天-醉拍春衫惜旧香》

鹧鸪天-醉拍春衫惜旧香

晏几道

醉拍春衫惜旧香。天将离恨恼疏狂。

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

云渺渺,水茫茫。征人归路许多长。

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

十大流行词牌Top 10系列之鹧鸪天,一,(3)

将这首词排在第二位,当然有着浓浓的个人痕迹,可以预期会有一些不同的意见。这首词是我个人非常欣赏的一首。晏小山的词作,从写作的内容上看,应该算是婉约一派的范畴,但是从写作的技法上看,其实带有很多的豪放派的色彩。

上片首句“醉拍春衫惜旧香”,写的是婉约词中常见的“离恨”。“醉拍”是透着豪放之气的,但“惜旧香”却是多情人之语。次句说“天将离恨恼疏狂”,意思是大概是因为自己年轻时过于疏狂和不羁,以致于老天都看不过眼了,故意带给我如此多的离愁别恨。

三四句是经典名句,“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行文极其流畅对仗极其工整,几乎感觉不到任何的雕琢痕迹。词中的意像“秋草”和“夕阳”是非常的常见,而所处的场景“陌上”和“楼中”更是普通,冠上两个时间词“年年”和“日日”,拆开来看,实在是没有太出彩的东西,更谈不上词藻华丽。但是这些普通的意像朴素的词语,经过作者的妙手安排,放在一起,却带给人极强的感染力。这两句词的精彩在于有两重含义在内。第一重,或者说最直观的理解是这种“离恨”如陌上的秋草一样,年年生,年年长,又如楼中的夕阳一样,日日去,日日来。第二重理解是词人每年都会去陌上,期盼着思念之人回来,然而年复一年,只看到秋草;词人每天在楼中等待,从旭日东升到夕阳西坠,然而日复一日,仍不见伊人出现 。

十大流行词牌Top 10系列之鹧鸪天,一,(4)

下片前三句,紧随上片写归路迢迢,相期渺茫。“云渺渺,水茫茫”,用的是叠韵的手法,两个三个字进行对仗,惆怅之情融入云水之中。“征人归路许多长”,用的是直抒胸臆的手法,这一点不太像婉约词的写法。

最后两句“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表面上似乎是在自我安慰,说相思本无凭,无需向花笺费泪。但是实际上,词人明明知道这个道理,却仍然忍不住要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向花笺费泪,这从侧面上表现了这种离愁的刻骨铭心。“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这种句子,是至性之人才能写出的至情之语,非高手不足以道也。后世的词人中,似乎只有纳兰性德写出过类似的句子。

以上,将晏几道的《鹧鸪天-醉拍春衫惜旧香》排在古今“鹧鸪天”婉约词的第二位。

No. 3: 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

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

周紫芝

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

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十大流行词牌Top 10系列之鹧鸪天,一,(5)

周紫芝是南宋高宗时的进士,颇有诗才,但为“声名”所累,至今不能翻身。说起来,颇为令人遗憾。中国人喜欢搞道德绑架,并非从现在开始,大概是自古以来就有此传统。周紫芝真的做了什么极恶劣的事情么?其实并没有,事实上他是一个清官。然而,就因为曾经跟秦桧唱和了一些诗词,就变成了千秋万代无法抹去的“污点”,永世不得翻身。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有容乃大”去了哪里呢?“已通灌玉亲祠事,更有何人敢造猷”的故事,就选择性地忽略么?

我个人认为他是一位被严重低估的诗人和词人。《全宋词》收录了他的一百五十多首词,其中《鹧鸪天》一韵有十三首。我通读了一下他的这十三首《鹧鸪天》作品,总体感觉他的词其实与南宋主流的婉约词有很大的差别,完全不像姜夔、张炎和吴文英的那种风格。但整体水平相当高,在我看来,就“鹧鸪天”一阕而言,他的创作水准可能是仅次于晏几道和辛弃疾的。

他的这些作品,我的理解中至少呈现出了三种风格面貌。

第一种是“北宋风韵”,尤其是小山词的痕迹颇浓。像这里选的《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还有《鹧鸪天-楼上缃桃一萼红》、《鹧鸪天-彩鷁双飞雪浪翻》、《鹧鸪天-袅袅云梳晓髻堆》、《鹧鸪天-花褪残红绿满枝》,都是满满的小山风格。找几段欣赏一下:“行云又被风吹散,见了依前是梦中”、“东风易得行云散,花里传觞莫谩催”、“彩鷁双飞雪浪翻。楚歌声转绿杨湾。一川红旆初衔日,两岸朱楼不下帘”,还有“池塘雨细双鸳睡,杨柳风轻小燕飞”等等,这些句子放到小山词中,几乎是可以乱真的。

第二种是“花间本色”。经典的例子是《鹧鸪天-荷气吹凉到枕边》,这首词写得可谓“镂玉雕琼,拟化工而迥巧”。引在这里,欣赏一下:

鹧鸪天-荷气吹凉到枕边

周紫芝

荷气吹凉到枕边。薄纱如雾亦如烟。

清泉浴後花垂雨,白酒倾时玉满船。

钗欲溜,髻微偏。却寻霜粉扑香绵。

冰肌近著浑无暑,小扇频摇最可怜。

第三种是“豪放气质”。他的有些词中,流露着辛词的一些气度,这一点是非常有意思的。比如说“烦翠袖,把金荷。功名馀事且高歌。新来学得长生诀,写就黄庭不换鹅”,还有“名在休文季孟间。一时风味更萧然。琼林不逐春风老,安用丹砂巧驻颜”等。这里选一首颇具豪放气质的《鹧鸪天》,供大家欣赏一下:

鹧鸪天-终日看山不厌山

周紫芝

终日看山不厌山。寻思百计不如闲。

何时得到重阳日,醉把茱萸仔细看。

敧醉帽,倚雕阑。偶然携酒却成欢。

篱边黄菊关心事,触误愁人到酒边。

个人的感觉是,如果这首词出现在稼轩集中,我丝毫不会觉得意外。

回到入选的词上来。这里选的这首《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大概是代表了其词最高水平。词的主题,是婉约词中的常见题材:对歌女的离别之情。整首词上可以感受到浓浓的小山词的意境和创作风格。

上片首句“一点残红欲尽时”,从室内起笔,说的是词人独守孤灯一盏,直至油尽灯枯。也有的版本说“残红”应该是“残釭”,不排除有这种可能,但是个人感觉用“残红”要更好一些。次句“乍凉秋气满屏帏”,写的其实是人的感受。秋凉满室,固然有季节的因素,也是因为词人夜深却未眠。

上片三四句是名句,“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明显是源于花间词大家温庭筠《更漏子》六首中的其六。原词如下:

更漏子

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但是经过作者的妙手组合,给我的感觉“不是原创,胜似原创”,这也说明了作者的创作功力是高超的。关于这一点,有些人颇不以为然,觉得这种应该算作抄袭。对于这种观点,我持保留意见。如果你要坚持晏几道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涉嫌抄袭,我觉得有些道理。或者说,你觉得宋祁的名作《鹧鸪天-画毂雕鞍狭路逢》涉嫌“严重抄袭”,我也勉强可以接受。但这一句,我认为固然有引用、有借鉴、有化用,但是个人认为不算是抄袭,可以认为是“再创作”。事实上作者的这种“再创作”,带给读者的感受是更深刻的,而共鸣是更强烈的。

下片“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转写对往日情景的追忆。“宝瑟”,跟“锦瑟”意思一样。义山诗中写“瑟”的时候,绝大多数用“锦瑟”二字,偶尔会用“瑶瑟”、“湘瑟”、“清瑟”和"宝瑟"。“金猊”(音泥),本义是金狮子,这里指铜制狮型香炉。“鹧鸪词”,应该是指男欢女爱 的曲子,我不确定指的是否唐代李益的那首乐府《鹧鸪词》。李益的原诗如下:

鹧鸪词

李益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

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

十大流行词牌Top 10系列之鹧鸪天,一,(6)

最后两句,回到现实中来。“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两句淡淡写来,今昔强烈的对比之下,不由“泪垂”。“泪垂”既因思念亦因感伤

王国维先生说“北宋风流,渡江遂绝”,其实未必尽然。周紫芝此词中就有“北宋风流”,当得上“清丽婉曲”。

以上,将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排在古今“鹧鸪天”婉约词的第三位。

<待续>

【注: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公开资源,若有侵权,请告知,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