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柳下惠,人们第一个就想到这是一个正人君子,坐怀不乱。但是,这对于柳下惠来说是一件小事情。他之所以能够和伯夷、伊尹、孔子齐名,并称四位大圣人,在于他的为人处事原则。

历史上有柳下惠吗(柳下惠不光坐怀不乱)(1)

(坐怀不乱)

柳下惠(公元前720年—公元前621年),展氏,名获,字子禽。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化创始人。

柳下惠被中国历代广为人知的是他“坐怀不乱”的故事。

传说是这样的,古时候的展沟西面有一片茂密的柳林,有一个深秋的夜晚,柳下惠路过柳林时,忽遇倾盆大雨。他急忙躲到一个破庙里避雨。恰在这时,一年轻女子也到此避雨,与他相对而坐。半夜时分,年轻女子被冻醒,便起身央求坐到柳下惠怀中,以温身驱寒。柳下惠急忙推辞:“万万使不得,荒郊野外,孤男寡女处在一起本已不妥,你若再坐我怀,更是有伤风化。” 女子道:“世人都知大夫圣贤,品德高尚,小女子虽坐在怀中,大人只要不生邪念,又有何妨?我若因寒冷病倒,家中老母便无人服侍,你救我就是救了我母女二人。” 柳下惠再无推托之词,只好让女子坐到自己怀中。

《论语》记载,柳下惠在鲁国做士师,这是一个掌管刑罚狱讼之事的小官。当时鲁国王室衰败,朝政把持在臧文仲等人手中。柳下惠生性耿直,不事逢迎,自然容易得罪权贵,竟接连三次受到黜免,很不得志。后来,柳下惠退居柳下,则招收生徒,传授文化、礼仪,深受乡人爱戴。

面对被黜免,有人问他为啥不到别的国家当官呢?史料记载,柳下惠是这样回答的。

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柳下惠作士师,等于所在管刑法的官,勉强比作现代的司法部长或最高法院院长。他三次上台,三次都被罢免下台,于是有一个人对他说,你先生何必一定要在鲁国做事,出国去吧!你自己国家不要你,何必一定干,到别的国家说不定有更好的地位。柳下惠答复他说,一个人终身行直道,思想、行为、做事完全直的,走正路来做人家的部下,在任何一个国家社会做事,都是一样会有问题,都要吃亏,会被挤下来的。如果以歪曲的心思,用手段来取得地位,以得功名富贵为荣耀,并不想真为国家社会做事的,那又何必离开自己父母之国呢?祖宗都在这里,一样可以做事。换句话说,随便在哪里,决不走歪路,而走正路,在任何社会都是一样比较困难的。

孟子对柳下惠非常推崇,《孟子》一书把柳下惠和伯夷、伊尹、孔子并称四位大圣人,认为他不因为君主不圣明而感到羞耻,不因官职卑微而辞官不做;身居高位时不忘推举贤能的人,被遗忘在民间时也没有怨气;贫穷困顿时不忧愁,与乡下百姓相处,也会觉得很愉快;他认为自己和任何人相处,都能保持不受不良影响。因此,听说了柳下惠为人处世的气度,原来心胸狭隘的人会变得宽容大度,原来刻薄的人会变得老实厚道。孟子认为像柳下惠这样的圣人,是可以成为“百世之师”的。

历史上有柳下惠吗(柳下惠不光坐怀不乱)(2)

(柳下惠)

《论语》记载孔子对柳下惠的评价是:“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意思是,相比伯夷、叔齐的宁肯饿死也不食周粟,柳下惠肯降低自己的理想,虽然屈辱了身份,但是能做到言行举止合乎道德和理智。

孔子称柳下惠是“被遗落的贤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古代乃至现代,人们想起柳下惠,就会想到“坐怀不乱”的事情,特别是现在,一提到柳下惠,则常被笑谈或讽刺为男性性无能或者性冷淡。古时候,人们也是这样。

性冷淡成为柳下惠代名词后,人们就很少研究柳下惠的人品及思想,所以孔子很遗憾,说他是一位被遗落的贤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