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会提及“四面八方”这个说法,有人认为“四面”指的是“前后”和“左右”,也有人认为“四面”指的是“上下”和“左右”,至于“八方”,很多人也存在很大的疑惑,明明是“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向,八方到底从何而来?另外,历史上还有“十面埋伏”的说法,难道“四面八方”还不够多,“十面”又何从说起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下关于“四面八方”和“十面埋伏”的这几个问题。

十面埋伏分为几个阶段(四面八方和十面埋伏)(1)

四面八方

首先,我们来说一说这个“四面八方”,其实很多人都有一个误解,因为我们常处的三位立体空间,包括房子、车子等确实是六个方向,但实际上“四面八方”这个成语并不是从空间的概念出发的,“四面”指的是平面上的四个方向——东南西北,“八方”也是指的平面上的八个方向——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其中,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叫“四正”,而西北、东北、东南、西南这四个方向着叫做“四隅”。

十面埋伏分为几个阶段(四面八方和十面埋伏)(2)

八个方向

“四面八方”这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宋朝释道原所《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忽遇四面八方怎么生?”现在其普遍意思是:指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举个例子,我们熟悉的《三国演义》中就有这么一段关于战争的描述:“一霎时,四面八方,尽皆是火;又值风大,火势愈猛。”其中的“四面八方”指的就是战场上的各个方向。玛拉沁夫(著名少数民族作家)在他的短篇小说集《花的草原》中也有一段话:“牧民们扶老携幼,载歌载舞,从四面八方向会场聚来。”其中的“四面八方”指的是各个地方。

十面埋伏分为几个阶段(四面八方和十面埋伏)(3)

电影《十面埋伏》

“四面八方”解决以后,我们再来研究一下“十面埋伏”。“十面埋伏”这个成语源自于秦末的楚汉之争,当年刘邦的军队将项羽等人包围在一个叫“垓下”的地方,汉军为了瓦解楚军的军心,就在让士兵在四周唱起了楚歌,后来我们也称之为“四面楚歌”。项羽的楚军士兵听到了家乡的歌曲以后,军心顿时瓦解,纷纷为了能够回家而放弃抵抗——选择了投降。四面八方都是汉军,而自己的军队又毫无斗志,项羽也知道自己已经走到了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绝路。正是因为八个方向都是伏兵,再加上这个天罗和地网,构成了“十面埋伏”之势,后来逐渐演变成一个固定的成语流传了下来。

十面埋伏分为几个阶段(四面八方和十面埋伏)(4)

琵琶曲《十面埋伏》

到了唐朝时期,有人将这段历史谱成了一首著名的琵琶曲《十面埋伏》,乐曲主要描述刘邦的汉军最终用“十面埋伏”阵法击败了项羽的楚军,项羽被迫自刎于乌江的故事。这首琵琶曲至今都很流行,有兴趣的可以找来听一下,看能不能听出那种“十面埋伏”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