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把县级市江苏昆山放在安徽(若把县级市江苏昆山放在安徽)(1)

最近,长三角多地陆续亮出2022年经济发展成绩单。

在省级层面,2022年,上海市GDP总量为44652.8亿元,同比下降0.2%,降幅比去年前三季度收窄1.2个百分点;江苏省GDP为122875.6亿元,同比增长2.8%;浙江省GDP为77715亿元,同比增长3.1%;安徽GDP为45045亿元,同比增长3.5%。

长三角作为全国经济“压舱石”作用不断凸显。2022年,沪苏浙皖GDP共计29.03万亿元,约占全国GDP总量的24%,与前一年相比,其增量达1.42万亿元,一年妥妥增加了一座万亿城市经济体量。长三角今年还很拼。据三省一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3年,上海GDP增长预期目标为5.5%以上,江苏为5%左右,浙江为5%以上,安徽则为6.5%左右并力争更好结果。

在长三角的经济成绩单中,长三角城市发展亮点更多。比如蚌埠“转正”。2022年,蚌埠市生产总值2012.3亿元,同比增长2%,比前三季度提升1.9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661.8亿元,增长1.2%,增速实现由负转正,比前三季度提升2.7个百分点,这正是经济增速转正的关键。2021年增速为0的蚌埠,其第二产业增加值673.6亿元,同比下降13.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25.1%。

但蚌埠需要清醒,目前可谓前有强敌、后有追兵,而且经济失速、发展失位、结构失衡的压力依旧凸显。向前看,2021年蚌埠GDP被宿州超过,成了“蚌小八”,2022年亳州GDP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2100亿元,蚌埠失守“蚌小八”位置;向后看,2022年六安GDP为2004.6亿元,同比增长4.2%,仅比蚌埠少了不足8亿元,同年宣城预计GDP近2000亿元,增长4.5%左右。

在强手如林的长三角地区,城市之间的良性竞争是常态,其中不乏超越与反超越的戏码,比如江苏宿迁有望超越连云港,浙江舟山超过丽水,还有时隔半年后,徐州再次反超温州,站稳长三角“前十”,湖州再次反超滁州。

2022年,宿迁全年GDP有望超越连云港。去年上半年宿迁GDP已超过连云港,但优势微弱,仅多出约12亿,同时前者经济增速为2.7%,后者仅0.1%。连云港正将压力转化为动力。2023年,连云港增长目标为7%,较前一年上调0.5个百分点,是江苏唯一一个增长目标不降反增的城市。与此同时,“老对手”宿迁则下调了增长目标0.5个百分点,至6.5%。一高一低间,两地GDP之争有望延续。

在浙江,舟山超越丽水,不再全省垫底。2022年,舟山GDP总量为1951.3亿元,同比增长8.5%,增速持续领跑浙江各市,同时,丽水GDP为1830.9亿元,同比增长4.0%。细看舟山,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0%,高于全省平均16.8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5.3%,高于全省平均19.8个百分点;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43.6%,快于全省30.5个百分点,以上多项主要经济运行指标,均位列全省第一。

去年上半年,温州GDP超越徐州,两地相差不足27亿元;滁州超越湖州,两地仅相差12亿元,而再看全年数据,两两之间均实现了反超越。比如2022年全年,徐州以8457.8亿元的成绩再次反超8029.8亿元的温州,徐州经济增速也从去年上半年的1.4%提升至全年同比增长3.2%。数据显示,去年徐州全市工程机械产品实现出口400亿元、增长63.8%,今年春节档《流浪地球2》热映,也让中国工程机械龙头徐工集团“火”了一把,影片中许多硬核机械设备均出自该公司。去年,徐州这座曾经的“煤城”,拿下国家级示范区,关键词是“转型”。国务院批复同意徐州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以创新引领资源型地区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正是徐州建设江苏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题中之意,如今持续转型发展的徐州,有望成为江苏长江以北的下一座万亿城市。此外,湖州再次反超滁州,前者GDP为3850亿元,后者则预计为3600亿元。

近日,已连续18年位居全国百强县榜首的苏州昆山市“刷屏”,因为它成了全国首个GDP破5000亿元县级市。这是什么概念?县级市昆山已经富可敌市(地级市),甚至富可敌省,去年昆山GDP为5006.7亿元,略少于全国排名倒数第三的省份宁夏,其GDP为5069.57亿元,同时昆山高于西部两个省份。在江苏,昆山与排名江苏第十的镇江双双突破5000亿元大关。镇江空间体量“先天不足”,加上近年来产业经济“疾病缠身”,虽然连续几年“新春第一会”聚焦产业强市,导向鲜明、成效渐显,但在长三角依旧竞争压力很大。近年来正“跑起来”的镇江,明确今年为项目攻坚之年,全年计划新签约亿元以上产业项目总投资额达到1500亿元。面对“跑起来”的镇江,有人在期待,未来昆山经济体量是否有望排进江苏“前十”。放在长三角41座城市来看,昆山依旧够看,比如在安徽,昆山GDP高于芜湖的4502.13亿元,仅次于合肥,妥妥的“安徽经济第二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