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本篇指出作战部队的基本运动原则是:避实击虚,因敌制胜。也就是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应当根据敌人的虚实变化,而动态变化自身的攻击与防御之形,从而控制作战胜利的走向。

【原文】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

【解释】一般而言,先至战场等待敌人者从容,后至战场奔赴战事者劳倦;故而善战者,罗致敌人至战场而不为敌人所罗致。能使敌人自动而至者,以利诱之也;能使敌人不敢到达者,于其有害也。因此,应想办法能让敌人从容者劳倦,饱食者受饿,安守者出动。而己方则应出入敌人之所不敢赶赴之地,趋向敌人之所意料不足之处。能行千里而不觉困劳之军,只因其行如入无人之地。

孙子兵法兵学圣典充满智慧(孙子兵法虚实篇)(1)

【原文】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解释】故而,尽力防备于前则在后将寡于兵力,防备于后则前寡少,防备于左则右寡少,防备于右则左寡少,若试图处处防备周全,则将处处寡少。真正寡少者,乃时刻防备于人者;众多者,乃使人须处处防备于己者。

【原文】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解释】所以,知在何处战,知在何日战,才可远行千里与敌会战。不知应在何处为战,不知应在何时战者,自己的左军救不了右军,右军救不了左军,前军救不了后军,后军救不了前军,更何况相距两支相距远则数十里,近则数离的部队之间的相救呢!

【原文】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解释】就我来看,即便越国的兵众甚多,又能增加多少越国的胜算呢(注:由此句可见《孙子兵法》撰于孙武在吴之时,应当是献给吴王的)?所以说:胜利通过努力营造是可得的。敌人虽然众多,可以设法使其失其斗志。因此,应当仔细通过策算而获知战事得与失的因素。

孙子兵法兵学圣典充满智慧(孙子兵法虚实篇)(2)

【原文】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解释】作战部队其阵形变化像水,如同水的形态变化,会离开高处而趋向下游;因此,作战部队的阵形变化,始终应该避开敌人实力部分而攻击其虚弱部分。水依据地形而控制流向,作战部队也应根据敌军变化而始终控制胜利趋势。因此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完全依据敌人的动态变化从而动态应变而获取胜利,即是所谓的神妙。

【原文】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解释】故而,五行之中并无恒常占据优势的一种,四季也无位处恒常不变者,同一日有时出现长有时出现短,同一月亮则有盈亏消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