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鼎革之际,中华大地上又一次面临分裂与统一的历史抉择最终,肇兴和勃发于我国东北的势力统一了中原和边疆,“奠定了近代中国疆域的基础”,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构建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的一些做法、经验乃至教训,值得后世辩证看待,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清朝统治268年是从何时算起?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清朝统治268年是从何时算起(清朝实现大一统)

清朝统治268年是从何时算起

明清鼎革之际,中华大地上又一次面临分裂与统一的历史抉择。最终,肇兴和勃发于我国东北的势力统一了中原和边疆,“奠定了近代中国疆域的基础”,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构建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的一些做法、经验乃至教训,值得后世辩证看待。

「发展生产,缓和矛盾」

清军入关之前,基本统一了东北和漠南蒙古地区。顺治末年,消灭南明政权,基本统一中原行省地区。康熙二十二年,出兵统一台湾,台湾岛成为祖国东南沿海的战略屏障。

清军入关之后,采取了剃发、易服、圈地等不得人心的措施,还以强硬举措镇压民众反抗,造成清初社会矛盾相对突出。

康熙亲政后,采取了一些措施发展经济、缓和矛盾。康熙八年五月,康熙智擒鳌拜,实现了完全亲政;次月,正式废止实行多年的圈地之法,“自后圈占民间房地,永行停止”。

平定“三藩之乱”后,朝廷集中精力发展生产、休养生息。康熙二十三年,康熙第一次南巡,目的除了了解江南仕情、民情,也希望通过巡幸来笼络士族、百姓。

此外,康熙还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赋税蠲免。比如,康熙二十六年,命江苏和陕西地区,“其康熙二十七年应征地丁各项钱粮及二十六年未完钱粮,亦俱与豁免”,力度空前,以至于有官员感叹“亘古以来,未有蠲免如此之多者”。

这些举措改善了民生、缓和了矛盾,为集中精力统一北方边疆地区奠定了经济和民意基础。

从康熙中叶开始,清朝全面开启统一北方边疆地区的进程,最终于乾隆前期实现了大一统。

事实上,早在清朝入主中原之初,便开始着手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顺治九年,五世达赖赴北京觐见皇帝,朝廷赐五世达赖以“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的名号。这一册封,是清朝治理西藏的重要一步,为之后册封班禅提供了先例。

康熙三十年,清朝在漠北蒙古诸部编设盟旗。此后几年,八旗兵、蒙古兵和以汉人为主的绿旗兵等相互配合、并肩作战,于康熙三十五年击败了漠西蒙古噶尔丹势力。第二年,新疆哈密首领请求归入清朝版图,并获得允许。当年底,青海地区部落首领赴北京朝觐,正式接受清朝的统治。

康熙五十六年,漠西蒙古首领派兵绕道新疆南部,占领了西藏。面对第一次进藏遭遇全军覆没的危局,年老的康熙并未暮气沉沉,最终于康熙五十九年击败了盘踞西藏的漠西蒙古军。

乾隆二十年,清朝兵分两路出兵统一新疆,最终于乾隆二十四年实现了对新疆南北的统一,为进一步构建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中华统绪,不绝如缕」

清朝实现大一统,前后耗时近百年。在构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过程中,一些经验启示值得关注。

构建统一多民族国家,需以强大稳定的中央政府为前提——

清前期政治稳定、军力强盛,皇位更替也未经历大动荡。特别是,“康乾盛世”持续时间较长,为经略边疆提供了财政和物质基础。

康熙三十六年,部分青海蒙古首领赴北京朝觐,并获“亲王”等封号。康熙还同他们一道在北京西山观看火器演练,展示“军威精严坚锐”。

乾隆十五年后,清朝实现了对西藏的稳定统治。彼时,朝廷负责西藏僧俗官员津贴的供给,且基本能按时发放。史书记载,乾隆二十二年,西藏贵族的俸银、俸缎,“均由户部径拨四川总督附解该处”。

清朝还有能力随时拨兵、拨饷反击外国侵略。乾隆五十六年,因后藏边境有“滋扰之事”,朝廷派兵反击廓尔喀的侵略,并从四川等省份调拨军饷二百万两白银。

构建统一多民族国家,需秉持民族平等的理念——

在封建王朝,很难做到绝对的民族平等,但在某些时段和领域,清朝统治者也展现了突破传统“华夷之辨”局限的一面,开始思考各民族的平等地位问题。

比如,清朝在历代帝王庙祭祀体系上,体现了既继承前朝政治传统、又有所革新和改进的特点,开始正视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地位,将辽、金两朝的部分君臣牌位列入帝王庙。正如乾隆所言:“中华统绪,不绝如缕。”

此外,清朝皇帝还在官方文书用字上宣扬平等的民族观。比如,乾隆曾多次提醒大臣,不得以“夷”等含有贬义的词语称呼少数民族。

构建统一多民族国家,需因时制宜改革管理体制——

相比内地行省,清朝曾给予边疆地区以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但“不论它如何特殊……都只能认为是一国之内统一主权之下的两种统治形式”。

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体制并非一成不变,而会针对时局酌情调整。以青海地区为例,一开始并未设札萨克旗,治理深度相对较浅;雍正初年,清朝平定“罗卜藏丹津之乱”后,一方面“分四部,二十九旗”,设立札萨克旗进行建制化治理,另一方面设立西宁办事大臣,就近监督管理。

乾隆后期,针对活佛转世容易被地方贵族控制的弊端,朝廷制定了“金瓶掣签”制度,实现了活佛转世的制度化、规范化。

构建统一多民族国家,离不开强有力的军事保障——

有清一代,驻军多少与边疆治乱呈正相关,驻军较多的地区相对稳定,驻军较少的地方不甚稳定,完全不驻军的地方最不稳定。

以新疆哈密为例,朝廷实现对当地的稳定统治,除了民族政策得当外,还跟在该地驻有大军相关。雍正九年,有人怀疑哈密地方私下投靠漠西蒙古。但雍正坚信:“我之军力,能庇护哈密,哈密自不为贼人所用。”

在西藏,朝廷设有驻藏大臣并驻扎绿营兵,同时委任后藏贵族颇罗鼐作为管理西藏的助手,后封其为西藏地区唯一的郡王。颇罗鼐感恩戴德,积极配合朝廷施政。

总之,从清朝构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得失可知,中央的稳定和强大是前提,相对平等的民族观念不可或缺,足够的驻军是重要保障。在边疆地区实行的管理体制,除了因地制宜,还需因时制宜。否则,一些原本用以维护大一统局面的特殊体制,也有可能阻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构建和稳固。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夏斌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苏唯

来源:作者:邓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