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原创)/米克

如今中国的大城市越来越大,那些生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人们,怀着对更好生活的向往,纷纷离开故乡,移民到大城市。就我生活的这个城市来说,虽然不是个一二线的大城市,但因为和东北隔海相望,就有无数东北人移民过来,近几年尤其感觉东北移民越来越多。隔壁另一个城市,房价相对便宜一些,东北移民已经占了人口一半了。不光东北移民,本省内陆地市的移民也不少,走到街上南腔北调的,本地人倒成了少数民族了。

初来乍到,先要找个住的地方,太贵的肯定住不起,太偏的工作不方便,于是群租房应运而生。一套房子隔成多间,来自不同地域的人们住到了一个屋檐下,好一点的租个带卫生间的单间,差一点的共用一个卫生间。我几年前到过一个大学附近的群租房,见识过共用的卫生间,实在是语言无法形容。

背井离乡,出门在外不容易呀。最近看了一部1973年的老港片《马路小英雄》,讲的就是50年代(或者60年代早期),从大陆来到香港的一群早期移民的故事。我很喜欢看这些反映城市各阶层生活的现实题材影片。尽管是个1973年的故事,但与我们现在的城市生活好像并不遥远,那个时期的香港和如今我们正在经历的城市变化是非常相似的。

并且,我还惊奇的发现周星驰的电影《功夫》里,借鉴了本片的人物架构和故事。

周星驰御用六大黄金配角(马路小英雄60年代香港群租房生活)(1)

50年代前后,随着共产党在大陆的胜利,一部分内地人基于各种原因,选择逃离大陆,很多来到香港,随着外来人员的急剧涌进,香港人口从50万激增到200万。小小香港开始在居民房屋居住、就业和饮水等方面面临巨大困难。

电影里表现的就是这个阶段的那些底层新移民的生活。电影没有太写实的表现这段历史,实际好多底层的移民来了后哪有房子给他住,都是搭个简易窝棚住。据香港著名配角演员林雪回忆,自己小时候随父母来到香港,他是天津人,就是住这种简易窝棚,没水没电。太写实观众会受不了的,所以电影要把握这个度。

周星驰御用六大黄金配角(马路小英雄60年代香港群租房生活)(2)

许冠杰和上官灵凤 绣花枕头和辣椒仔

影片讲述两个身无分文(也没有身份证)的街头流浪青年辣椒仔(上官灵风女扮男装)和绣花枕头(许冠杰首次演电影),靠着在九龙街头偷鸡摸狗生活,被在街头卖艺的山东人姜师傅(田丰)收留,于是住进了各种香港底层市民混居的群租房内,引发的一系列故事。

周星驰御用六大黄金配角(马路小英雄60年代香港群租房生活)(3)

田丰饰演的山东人姜家班师徒

这里住的有摆地摊的算命先生(吴家骧),有舞女(江帆),有司机(李昆),有卖艺的姜师傅父女(茅瑛)和三个徒弟(黄家达、元庭、钱月笙),有餐厅服务员(高鲁泉),还有其他人(甘山,小时候看的港版八仙过海里太上老君的扮演者)(陈烈)等。还有二房东(原来那时管二房东叫包租婆)王莱饰演的母女俩住在楼顶天台,在夜市里摆摊卖水果,二房东的女儿是个念书的女学生(唐晶)。

周星驰御用六大黄金配角(马路小英雄60年代香港群租房生活)(4)

王莱饰演的包租婆兼职卖水果

电影采用冰糖葫芦式的叙事结构,用主要人物辣椒仔串起了若干酸甜苦辣的城市故事。这些故事有辣椒仔和绣花枕头的故事,还有群租房内其他人的故事,有的详述,有的一个镜头带过,细数一下大小人物的不同故事,电影讲述了不下10个,容量是很大的,提供了那个时期那个阶层的人们的详实的生活细节和思想情感状态。

周星驰御用六大黄金配角(马路小英雄60年代香港群租房生活)(5)

麻将馆

周星驰御用六大黄金配角(马路小英雄60年代香港群租房生活)(6)

夜市

电影里表现了当时香港的市井百态,有街道,有麻将馆,有小吃摊,面包店,码头,车站,当铺,夜市,群租房,电影院,舞厅,警署,有钱人的豪宅等,60年代的香港被满满的包裹在电影镜头内,原汁原味。只有电影有这个能力,能将时间和空间如此逼真的呈现出来,让人可以进入时空隧道,体验1960年代的香港市井味道。可惜优酷上的版本比较模糊,不过看慢一点,仔细一点,还是不错的。

同时,也建议不要用手机看电影,一块大一些的屏幕对电影很重要,好多电影的画面只有足够大时,意义才会显露出来,这和记流水账的电视剧不是一个概念,电影要更敏锐些。

周星驰御用六大黄金配角(马路小英雄60年代香港群租房生活)(7)

嘉禾电影杂志

周星驰御用六大黄金配角(马路小英雄60年代香港群租房生活)(8)

嘉禾的广告牌 GH那个

周星驰御用六大黄金配角(马路小英雄60年代香港群租房生活)(9)

嘉禾早期片头标志

嘉禾的电影技术面比较粗糙,像夜市那场戏里,光打的不好,对话配角脸上的阴影很明显。嘉禾还是初创期那个风格,大量取外景,因为没有自己的摄影棚,所以画面就有点寒酸,比不得邵氏电影的精致。电影里还能看到嘉禾自己的电影杂志和广告牌。

细看会发现电影里表现了移民们的语言问题,比如辣椒仔和绣花枕头在夜市里能帮姜师傅把膏药卖出去是因为会用广东话叫卖,其实辣椒仔上官灵凤是台湾的,说广东话也不地道,这里大部分演员就许冠杰是本地人,粤语说的原汁原味。辣椒仔看到二房东的女儿会说英文,佩服的五体投地,和律师通电话因为不会英文不得不回去叫房东女儿。英文应该是那时香港的上流社会的语言,而那些像姜师傅那样的山东人,连广东话都不会说,生存的艰难可想而知。有意思的是这许多人物里,就许冠杰一个香港本地人(父母是广州人),在这么多外地人里,本地人倒成了少数民族了,想象那时香港从50万人飙升200万人,150万外来人口,对50万本地原住民,本地人真的是少数民族了。和如今的中国城市又是多么的相像呀。但中国人很少会向外国那么搞极端的排外。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文化基因(传统文化)可能是中国人比较合群的原因。

周星驰御用六大黄金配角(马路小英雄60年代香港群租房生活)(10)

演员出身的导演吴家骧饰演的吴半仙

比如电影中的吴半仙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里的阴阳五行的黄老学派,他的预言是准的,比如女学生不听他的劝告出门,结果学费被抢,造成大伙的第一次危机,他接着说舞女是狐狸精,而正是舞女的流氓男朋友,为了抢女学生,引来了黑势力,杀死了大师兄,造成了最严重的危机。后来也是半仙出主意,化妆进大老板的家,救出了女学生。

电影里女学生的学费被抢,辣椒仔说自己的叔叔是开电影院的有钱,自己去借,其实是到电影院去偷,为什么到电影院去偷,因为看电影的人比较有钱,而当时那个影院里上映的是一部外国色情片,70年代初,美国电影开始采用分级制度,制作了大量真刀真枪的色情片。

周星驰御用六大黄金配角(马路小英雄60年代香港群租房生活)(11)

这个胖子确实有点像“大阿福”

电影里管被骗的有钱人叫“大阿福”就是后来港片里的“凯子”。

然后你会发现,底层的穷人是很团结的,大家都是有难同当,有福同享,人与人之间都是真诚的互相依靠,并且没有一个人是没有用的,连打个电话(那时电话还没普及)都要依赖于在餐厅当服务员的高佬。

这种底层穷人的朴素的互助精神,我在不少港片中都有看到。比如周星驰的电影里。周星驰的母亲也是50年代末期,从大陆逃到香港的新移民,生活在九龙穷人区,和本片故事的所在地是一个地方,离婚后辛苦养大三个子女,忘了在哪里看到的周回忆自己小时候的生活,对街坊邻居们的互帮互助印象深刻。在他的电影《国产零零漆》里,周要被政府枪毙,周给了执行的军官一百块钱,结果得救,还有一部电影里,也有这个段落,周把一只鸡腿给了执行的士兵,士兵没有给他执行死刑。这就是说,远亲不如近邻,县官不如现管。

周星驰的电影《功夫》杂糅了香港各种类型片,黑帮,武侠,功夫等元素,还有周个人的情怀在里面,但主要人物设置和故事架构我觉得,是借鉴了这部《马路小英雄》比如辣椒仔和绣花枕头的人物搭配,群租房的生活场景,与穷人们与黑社会的对峙等。但比起本片的现实街景,《功夫》里临时搭建的场景感觉有些碎片化和脱离感,没有本片那种烟火气,所以人物感情基调上就不是太可信,但电脑制作的特效给观众带来的视觉冲击,掩盖了它的这一缺点。这其实倒证明了港片的一种衰落。周的电影是港片的全盛期的代表,与这部1973年的老片却是在精神情感上有一脉相承的联系。这里面承载了代表香港精神的某种东西,值得观众细细品味。

电影里没有一味的表现穷人,香港的富人也有表现。因为观众也想看看富人们的生活是怎么样的,现实生活里,没有那个富人家里可以随便让你进去的,电影里你就可以进去,还可以在里边睡上一觉,这里满足了观众窥视的欲望。

电影里设定了两个富人角色,一个是正面的邓律师,一个是负面的大老板。

周星驰御用六大黄金配角(马路小英雄60年代香港群租房生活)(12)

大师兄对小师妹的感情电影没有展开

周星驰御用六大黄金配角(马路小英雄60年代香港群租房生活)(13)

这两个人其实也有点感觉,电影也没有展开

我们看到穷人里,基本都是单身汉,姜师傅、李昆、吴半仙、三个师兄弟等。大师兄对小师妹是有点意思的,还被辣椒仔给截胡了。他们基本没有性的满足。而大老板一出场就是在女人的服侍下享受。后面一堆手下四处给他找新鲜的罐头货(处女)。后边还设计了,大老板的豪宅里,后宫般的行乐房。这其实是按穷人对富人生活的想象设计的,目的也是满足观众(大部分也是穷人)的窥视欲,那代表着富人生活里对性的极大满足。

加上前面邓律师的豪车,豪宅,佣人成群,时尚的女朋友和社交等共同构成了一个魅力四射的富人世界,满足了穷人们的富人梦。

为了维持穷富两个世界的平衡,电影讲述了辣椒仔在邓律师家的不自在,首先安排邓的女友嘲笑了辣椒仔的名字,让辣椒仔感到了自卑,然后让邓律师一直不在家,让一直生活在集体中的辣椒仔感到了孤独,同时对比了另一边大伙对辣椒仔的思念。穷人之间那种相濡以沫的人性的温暖是富人没有的,所以辣椒仔又回到了大伙那里。

影片是喜剧,一部表现社会现实题材的都市轻喜剧,港片以后还会出不少这个类型的佳作。

本片的喜剧色彩大部分要归功于饰演辣椒仔的上官灵凤,这个角色的成功为她赢得了金马奖影后的荣誉。

另外,影片汇集了那个时期很多优秀的演员,像吴家骧、田丰、王莱、李昆等都是很有功力的老戏骨,他们也是从大陆漂泊到港台的移民,那种漂泊生活感情上的积累和角色情感天然的有共通之处。演起来自然真切,让人感到真实。

周星驰御用六大黄金配角(马路小英雄60年代香港群租房生活)(14)

张帝,看着有没有青岛人的感觉

电影里有一段警察抄牌的段落,那个警察演的很符合实际情况,那个时候,好多山东威海籍的警察在负责香港交警等比较辛苦的基层工作,他们确实很老实,对谁都六亲不认,只知道按上级的要求办差。演这个小角色的演员叫张帝,唱歌还挺有名的,是青岛人。

看完影片后,感觉那时的群租房的人们比如今住在群租房里的人们要有意思的多,有那么多有意思的故事和人性的互动在里面。我们的群租房里好像平淡的多。也或者我们的群租房里的人物和故事也不少,只是我们缺少了把他们汇集提炼出来的艺术家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