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40年,大清王朝纪元道光二十年,英国政府悍然对大清王朝发动侵略战争,史称“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又称“通商战争”。战争以大清王朝全面落败,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而告终。这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开启,也是中国最为动荡与危机时期的开始。

因为这场战争关系到中英两国之命运,因此而被历史学者们尤为关注。虽然历史结果已定,但是,我们还是想要问一句,难道我天朝军士们真的就是打不过英国人吗?就此问题,结合当时情形,分析看看大清王朝是否有改写历史的可能。

第一次鸦片战争有没有可能胜利(第一次鸦片战争)(1)

上图_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清朝及周围形势


一、国家之间的战争,其结果由多因素决定。

客观上最为重要的因素非军事力量莫属,而军备力量即综合国力的体现,而其它所谓天时地利之因素就其次了。

而主观因素最为重要者莫过于将校的战略战术水准以及临阵指挥的能力,还有就是军士们的军事素养。此外军民一心也是主观要因之一,此乃所谓之人和也。

至于客观与主观比较孰重孰轻,实际上二者并非有高低之差,换言之,只有二者优势兼备,方有取胜的把握,然则无胸有成竹之说。

还有就是情报工作乃尤为重中之重,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现代战争中,情报工作到位与否,往往是会决定战争的最后结果,其作用甚至超过前述的客观与主观各因素。

第一次鸦片战争有没有可能胜利(第一次鸦片战争)(2)

上图_ 清兵


二、先说客观因素,也就是军备力量。

举国军队总数号称70万之众,但大清王朝疆域庞大,兵力比较分散,倘若真可能将全国之兵派调到一域,以当时行军速度,没个一年半载根本做不到。

更何况,清政府不会将各地兵力调集一域,因为这样做,兵力被抽空之地,马上就会出现治安问题,这一点在鸦片战争后期已经印证。如此看来,对于外国侵略,大清王朝能够抵御的兵力应该不会特别多,姑且算五到十万吧。

武器配置,那简直就没法提了,基本上是以冷兵器为主,再配上几把鸟枪。至于沿海炮台的大炮大部分以土炮为主,并且多年废弃,年久失修。而所谓的水师战船,基本上是停留在郑和下西洋年代,数量是不少,但战斗力极差,至少还打不过海盗。总而言之,武器配置相对比较落后。

第一次鸦片战争有没有可能胜利(第一次鸦片战争)(3)

上图_ 左图为清朝的大型兵船,右图为英国的兵船


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投入用兵力,起初是四千人,后增至在一万人以上,这些兵力之中除本土英国人(含爱尔兰人)之外,还有一些印度和孟加拉人。武器配置方面,那与大清王朝相比,简直是天地之差。英国皇家海军,在当时绝对是世界上最牛的海军,其配置在百门大炮的一级战舰真是可以睥睨一切,但英国此次出征并未派出一级战舰,而是派出了3艘配置74门火炮的三级战舰,以及多艘配置46门火炮战舰和运输船等等,其战舰均配有蒸汽动力装置,行军速度在当时也是堪称顶级。

从军事实力比较来看,尽管大清军队数量上绝对占优,但是战斗力确实远远处于下风。

第一次鸦片战争有没有可能胜利(第一次鸦片战争)(4)

.

第一次鸦片战争有没有可能胜利(第一次鸦片战争)(5)

上图_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海上战斗场景


三、主观因素,也就是将校兵士的水平与素质。

英国派遣主将名乔治-懿律(George Elliot),此人乃当时英国海军颇有威望的一位将领,他在1837年就被任命为好望角舰队总司令,也就是说,懿律此时应该是将军级别将领,海军指挥作战水准毋庸置疑。

同时,将校士兵也都是经过精挑细选,不说各个身经百战,大部分也都是作战经验比较丰富。要知道,这只“东方远征军”是被女皇伊丽莎白和首相麦巴尊寄予厚望,这两位都是鹰派人物,此次战争能够通过议会决议,此二人是“功不可没”,所以可以说英军此战是志在必得,战斗意志十分坚定。

第一次鸦片战争有没有可能胜利(第一次鸦片战争)(6)

上图_ 乔治·懿律(1784—1863),英国贵族,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担任英国全权代表和英军总司令


首先,大清王朝就没有一直真正的海军,所有的将校士兵对于真正意义上的海上作战认知就是零。之前所谓的海上作战经历,也就是水师对付海盗,实际结果连海盗都剿不灭。

既然没有海战能力,那么陆战水准又如何?

实际上,大清王朝军队是一支长时间缺乏军事训练的军队,军队士兵大多是以当兵为兼职而主要从事其他各种行业以养家糊口,军官们则大多是想方设法以吃空饷和克扣军饷以中饱私囊,腐败程度之深,简直令人发指。尽管在战争过程中,多数时候将士还是以视死如归的精神顽强战斗,但是,巨大而惨痛的伤亡代价,并没有换来战斗的胜利。

如此看来,即便是在战斗意志不弱于对手之前提下,但在巨大的兵将作战能力落差之下,大清王朝的军队取得胜利可能几乎没有。

第一次鸦片战争有没有可能胜利(第一次鸦片战争)(7)

上图_ 马戛尔尼为首的英国使团觐见乾隆皇帝图


四、最后我们再来比较一下双方对各自对手的了解状况。

大清王朝对于英国可以说是一无所知,这不单是对英国的军事力量毫不知晓,甚至对这场战争的爆发大清王朝都毫无预知,更谈不上做什么提前应对。

反观英国人对大清王朝的了解,可谓是了如指掌。常年的经商贸易往来,英国人早已经对大清王朝腐朽而落后的制度以及官民之间的不融合之关系都是一清二楚,对于大清军队的战斗和海岸布防以及地理状况,早有所知。要知道,这项工作在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也就是乾隆时代,英国人就已经开始了,经过超越半个世纪处心积虑的准备,大清王朝在英国人那早已没有了什么秘密。

这也侧面说明,所谓的闭关锁国,只能锁住自己人的心和蒙住自己人的眼,对于有目的的外国人,这把“锁”根本就是形同虚设。所以,国家只有开放了才能有发展,紧闭国门的结果只能是自取灭亡。

综上所述,当时的大清王朝与英国比较,无论是客观条件,还是主观能力,以及对对手的了解等方面都是全面落败,这样的实力对比怎能扭转战局,失败的结果也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一次鸦片战争有没有可能胜利(第一次鸦片战争)(8)

上图_ 第一次鸦片战争 示意图


有些朋友可能会问,大清王朝以逸待劳可以与英国人打持久战啊,英国人远道而来且以海军为主,时间久了拖也拖死英国人。实际上,战争伊始,道光皇帝战斗意志十分坚定,所投入之兵力不可谓不多,但是,就在前方与英国激战之时,后方开始匪盗丛生,趁火打劫。对于大清王朝统治的稳定,孰重孰轻道光皇帝还是心里有数的,快速求和成了他之后最必要的选择。

此外,在海上飘着的英国人已然同大清百姓做起了买卖,必需的补给可以做到就地取材,如此看来所谓劳逸之分又有几何?大家不要对当时百姓怒其不争,别忘了人穷志短啊!

另外在鸦片战争时期,清朝百姓的国民素质真要与英国人相比,都不敢用“望其项背”这个成语形容,这也是大清王朝战败原因之一。

朋友们,我们要抛开民粹主义,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进而才能够埋头苦干,扬长避短,最后方可鹰击长空,睥睨群雄。

文:王金百

参考文献:《中国近代史》 陈恭禄著 北方文艺出版社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