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着王菲的《但愿人长久》,空灵的嗓音涤荡出豁达与思念,再过两三天就是中秋,适逢佳节,在众多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的诗作里,其中最负盛名的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今天带领学生进行了学习。

水调歌头教学参考(水调歌头教学后记)(1)

一、文学常识,梳理文意

1、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是宋代最杰出的作家,涉猎甚广。其文汪洋悠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词开豪放一派,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2、本篇长调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即丙辰年的中秋,苏轼正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从题序来看,这首词为醉后抒情,怀念兄弟(子由)所作。

3、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把握文意。

水调歌头教学参考(水调歌头教学后记)(2)

二、细读品味,体会深意

1、小序的作用?

(交代作词的时间及缘由。“兼”说明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的怀念,但并不限于此。)

2、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把酒问天(写景)

下阕:望月怀人(抒情)

3、上阕写了哪些景物?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月、青天、酒、“我”、风、清影(实写);

宫阙、琼楼玉宇(虚写)。

月圆中秋之时,作者把酒临风,形单影只,想到月亮上嫦娥居住的宫阙、琼楼玉宇,虽高虽豪华,却同样是孤身一人,独怆然而涕下,与自己何等相似啊!可以看出作者的孤寂、苦闷,与“高处不胜寒”的嫦娥同是天涯沦落人。

整个上阕,作者没有只字片语涉及到孤寂,却时时处处让我们感觉到孤寂。这就是所谓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4、下阕中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连用三个动词,来描述月亮:月亮升起来,转过朱阁,慢慢降落,月光延伸进窗户,照到床上无眠的人。词人在这里把月亮拟人化了,仿佛月亮也是一个与他“心有灵犀”的朋友。表现了作者旷达乐观的心情。

下阕有两个句子要重点学习:

哲理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是自然规律,没有离别的悲伤,哪来相逢的喜悦?

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健康长寿,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亮。“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水调歌头教学参考(水调歌头教学后记)(3)

5、句子赏析:

  ①“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用问句开篇,表现作者在困顿之下依然热爱生活。月亮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原型之一。据典籍记载,东坡喜欢与人一起饮酒,喜看人饮酒,他心胸豁达,气质清明,在如梦浮生里,他处在醉与醒之间,没有比他自己更接近于自己的了。正因如此,他潇洒的“把酒问青天”。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在古代,有"天上一日,人间一年"之说,人间的光阴如白驹之过隙,而天上的则是缓慢的,这里暗寓一种对时间催人老这一自然现象的无可奈何的悲哀。

   ③“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欲”和“恐” 之间的矛盾心里,“归”字很有深意,作者以“滴仙人”自居。“我欲乘风归去”到天上,又渐渐产生了新的忧虑。“高处不胜寒”是担心自己再也忍受不了那种纯净的寒冷。(他的天堂在人间,在这里,可联系苏轼的宦海浮沉进行点播理解)

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舞蹈嬉戏,表现苏轼在孤寂中依然热爱人间的生活的乐观心态。

⑤“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你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看似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仿佛是与明月对话,将明月拟人化,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

水调歌头教学参考(水调歌头教学后记)(4)

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千古的离人之愿。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有对明月的向往之情,更有对人间的眷恋之意。

最后我们让几位同学演唱歌曲《但愿人长久》,在全班哼鸣中结束了本次的学习,学生参与度较高。学习本词,要像苏轼学习:人生在世,不可能总在顺境中,在无力改变所处环境的情况下,尽量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在心中保住那一份美好,必然可以看到不同的景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