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紫依
曾经,他跟这金陵城里最明媚阳光的林殊和靖王一样,也是一名一腔热血的少年。
只可惜,血虽未冷,心却已寒。
这是遇到梅长苏之前,言侯的心态。
还好,虽然十年饮冰,难凉热血。
言侯终究是重整旗鼓,与梅长苏一道,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完成下半辈子的心愿。
《琅琊榜》最成功之处,就是塑造了完美的人物群像。
剧中的每一个人物,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甚至是看似不起眼的小人物,都有极强的性格特点,完全立得住,值得回味。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言豫津的父亲——言阙,言侯爷。
比起梅长苏长达13年的阳光复仇之路,言侯也用韬光养晦的处事哲学,耗时12年,准备了一个暗戳戳的复仇计划。
看完《琅琊榜》,我其实更期待看一部以言侯、林燮和梁帝为主角的前传。
我好想看看他们那代人,曾经的英豪与枭雄,是如何帮助一个不受宠的皇子,成功实现逆袭的。
林燮的兄弟,既是梁王称帝的功臣,又是梁帝的情敌当年梁王还没能夺嫡时,是林燮和言阙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他。
遥想当年,言阙、林燮和梁王萧选,三人年龄相仿,是志趣相投的好友。
那时的林燮,意气风发,虽然只是巡防营的指挥使。
那时的萧选还不是皇帝,正值少年,风华正茂。
他们三人曾一同心怀天下,满心抱负。
鲜衣怒马,诗酒烟花。
郎情妾意,说的正是言侯和林燮的妹妹——林乐瑶。
只是这一切,在林燮和言侯拼死相保,扶梁王上位之后,就发生了改变。
曾经那个与他们一起读书,一起习文练武,共平大梁危局的人。
那个曾与他们一同发誓、共患难同富贵,生死相随、永不相负的人,在登上皇位之后就变了。
梁帝不但立了言侯的妹妹为皇后,还娶了林乐瑶为宸妃。
那时的言侯,虽然生气,痛苦,恼怒,可有什么办法呢?
那个人,是他们拼死相保扶他坐上皇位的皇上啊。
那时的梁帝,已经显露出玩弄朝权的端倪了。
也许对于林乐瑶,他是真心喜欢的,只是苦于蛰伏期不能表露心意。
可他同时娶了两位有功之臣的胞妹,说到底,不过是为了制衡林家和言家而已。
如果仅仅是如此,倒是还好。
言侯的一腔热忱,早在宸妃产子,祁王萧景禹长大成人时,便已寄托在他身上。
一来,他是自己心爱之人的儿子,定会拼死相护;
二来,萧景禹的政治观念确实与他们相合,却与梁帝不同。
当时的梁帝早就变了,他满腹狐疑,玩弄朝权,眼里只剩下江山皇位,忘记了年轻时曾憧憬的大梁朝局,天下盛世。
只是,梁帝终究是默许了夏江和谢玉一手策划的梅岭一役,剿灭了赤焰军,将萧景禹赐死,逼得林乐瑶自尽,林燮一家全部蒙难。
那一刻,言侯的心便被梁帝的猜忌和凉薄浇灭了。
也许,正是他远离红尘、求仙问道,再加言豫津的闲散达人,这才使得言家得以逃过一劫。
深爱宸妃,余生愿为其复仇
言侯有多爱宸妃?
我们从一些细节便可知一二。
- 第一个,言侯闯荡江湖的化名,是什么?与林乐瑶有关。
林燮当年闯荡江湖取的名字,想必大家都知道了。
出生将门的林帅不是很讲究,看到一棵楠树,就随口取名梅石楠。
那么和他同行的言侯爷,又是取的什么名字呢?
言府三代帝师,书香门第,言侯给自己取名叫做姚一言。
为什么是姓“姚”呢,因为宸妃娘娘就叫做“林乐瑶”啊,姚和瑶的谐音是一样的。
- 第二个,言侯把亲生儿子的名字,也与宸妃儿子的名字雷同。
以我之姓冠你之名,言侯的儿子言豫津,宸妃儿子萧景禹。
豫津对调一下,是不是与景禹同音?
你发现了吗?
少年时有多志得意满,如今就有多心灵惨伤,只得终日与丹炉仙药相伴。
十几年后颓废垂暮的言侯,一心想杀梁帝。
- 该有多深的失望,才能让一个曾经二十岁只身入敌营,不辱国威、不负使命的天才外交官,放弃政治生涯,钻入道观,一天到晚和丹药纸符打交道?
言侯避世不出的这12年,正是他的大好年华,可终究是蹉跎了。
- 该有多深的恨,才能让一身正气、满腔热血的皇亲国舅,不惜一族的身家性命,不惜蛰伏谋划十几年,卧薪尝胆,一心弑君,甚至不惜为此牺牲无辜?
言侯应该是深深地懊悔,若早知有今日,当初也不该倾尽全力扶持梁帝上位;否则也不至于让兄弟蒙冤受屈,让心爱之人含恨自杀,让将士血流成河,
鸟尽弓藏。他的满腔义气,终究是错付了。
当梅长苏仅仅从言皇后突然昏倒,言豫津送来的柑橘,被飞流闻出了怪怪的味道,十三先生来通知码头有两船火药消失不见了,这些细微信息中,他就可以判断出,幕后主谋也许是言侯。
当他登门拜访,劝说言侯放弃复仇计划时,那段对话可谓精彩绝伦。
言侯明显感觉到来者不善,甚至在梅长苏直接挑明的时候,回答他“苏先生,你可知,过慧易夭?”
仅仅一句“您这么做,可是为了宸妃?”
他就像被人点中命门一样,将心中的仇恨和不满倾泻而出。
从这番慷慨激昂的抱怨中,我们感受到了这十几年来,涌动在言侯内心深处的热血。
眼前的朝局一片混乱,整个国家哪有一点点是我们想要的气象。
这个人是我们扶持他走上皇帝的宝座的。
眼下林燮大哥已经不在了,这个局面,应该由我来让它停止。
还好,在言侯剑走偏锋之时,梅长苏一言点醒了他,只希望他停止执行这下下之策。
因为此计,除了泄私愤之外,对于申冤无任何帮助,甚至会引发朝局的激烈动荡。
也许,梅长苏便是在此刻,看到了言侯的心。
即便岁月蹉跎,他心中的火焰也未曾熄灭,救国救民的愿望也未曾改变。
你以为,言侯真的是一心修道之人吗?刚出场的言侯,确实就像个一心修道之人。
他清心寡欲,不问世事,整天窝在道观里练丹药。
许久未见儿子言豫津了,也不关心问候几句,只跟他说,我马上就要走了。
在梅长苏出现之前,言侯甚至都没有陪豫津好好过个年。
他不是一个好父亲,但他也确实是个父亲。
匆匆回家一趟,看到豫津他会记得问“府中银两可还够用?”
而豫津还是会小心翼翼地规劝一句“爹,您修仙也好,问道也罢,只是那丹药,少吃一点”
言侯听出言语中的关切之意,只回了一句,“你哪里会懂。”
其实言豫津不知道的是,在言侯问仙的那12年里,他名为炼制丹药,实则研制火药。
他一直在准备的,是一场复仇大计。
当时的言侯,假如换上一身道袍,活脱脱就是个老道士。
看着豫津一脸落寞,当时我还感概:这大梁的朝廷怎么都这样了?
誉王和太子相争多年,朝廷股肱之臣要么忙着争权夺利,夺嫡站队;要么就像闲云野鹤,风花雪月。
这样的景象,岂是当年的林燮将军,扶梁王上位时所愿意看到的?
然而,事实证明,我们还是低估了他。
梅长苏一语道破天机 ,你以为言侯靠的是言家三代太师,经年累月积累下来的权势吗?
当然不是。
三十七年前,梁王称帝之初,大渝、北燕、北周三国联盟,意图共犯大梁,裂土而分。
面对5倍于己的强敌,年方弱冠的言侯,单人匹马,手持王杖栉节,迈着坚毅的步伐,一一副胸有成竹毫无惧色的样子。
他凭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舌战群儒,兵不血刃,成功瓦解了敌人的三方联盟。
辩可压群臣,胆可震暴君。
既能完璧归赵,又不辱君心国威。
言侯爷真是有蔺相如之智,苏武之坚。
这段描述,不止是言豫津,就连我,听了都觉得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当回忆里中的那位使臣一回头,我终于知道说的便是言侯往事的那一刹那,我内心那尘封已久的豪情也同时被点燃。
可是,是什么让这样一位青年才俊,变成如今这副样子的呢?
曾经的言侯,忠心铁胆,意气风发,坚定果敢,家国天下。
二十岁时,他便能够只手回天,可一切却在梁王称帝,根基已稳的朝代,悄然发生改变。
炸祭台的复仇计划,被梅长苏发现并阻止时,言侯十几年的心血付诸东流。
为什么他会选择这样的下下策?
恐怕是因为在当时的局面下,若天下不易主,只怕来日里江山社稷都要拱手他人。
血虽未冷,心却已寒。
言侯不愿浑浑噩噩,毫无作为地了此余生,这才会选择与梁帝同归于尽。
好在,梅长苏出现了,他的一席话,让言侯重新焕发生机。
当言侯走出门后,跟言豫津说,今年要一起过年时,我看到,曾经的言阙即将回归。
- 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谢玉案那晚。
言豫津被困在谢玉府中,凶险万分。
外头,言侯喊门,他浩荡凛然,步步紧逼,灯火摇曳,满场肃然。
那是千军阵前、万夫当关都挫不掉的锐气和风骨。
禁卫军有胆子拦截誉王,却在言侯爷出现时有所动摇,无人敢多加阻挠。甚至连谢玉都不得不停下手,亲自出门言语规劝。
要知道,此时的言侯早已不参朝政了,闲云野鹤多年,可见他在朝中的威慑力绝对不减当年!

- 还有便是九安山事件。
誉王造反,猎宫里仅有几千的禁卫军,如果霓凰晚到一步,靖王晚到一步,也许困在猎宫中的众人,便已身首异处。
外面杀声阵阵,众臣人心惶惶。
这时,只有言侯拔剑出来,他见不得大梁子弟竟如此贪生怕死。
他环顾四周,字字铿锵,“即使攻破了宫门,还有这道殿门, 攻破了殿门, 还有我们自己的身体。只要一息尚存,就不算失守。”
“皇上身边也有宝剑,皇上也曾利剑出鞘,不是吗?”
我们所知的言侯,早已在不知不觉间,悄然发生变化。
也许,是因为他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内心的热血重新沸腾。
为了心中大义,愿意在毫无胜算的情况下,相帮靖王
梅长苏找言侯出手相帮靖王之时,堪称全剧第二轮经典对话。
他话不多说,连问两个“侯爷,您可愿意?”
言侯爷和言豫津聪明通透地完成了一番内心挣扎,表态:我愿意!
愿意什么?
在毫无胜算的情况下选择支持靖王。
梅长苏发现,誉王肯定已经察觉了,他的真实立场,毕竟誉王和靖王在朝中的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他来到言侯家里,豫津是第一个反应过来的人。他知道梅长苏肯定是来提要求,可是,他也表明立场,一切按父亲的想法行事。
“朝局混乱,后宫凶险,人心叵测,陛下偏私,在此情形之下,靖王对誉王没有胜算”
从圣心的角度来讲,陛下其实还是比较偏袒誉王的,哪怕靖王是刚刚兴起的,他也并没有什么胜算。
“在并没有胜算的争斗中,当今皇后是我的胞妹,誉王是皇后的养子,你让我帮靖王去对付誉王,于情理不合。”
如果言侯什么都不做,就凭当今的皇后,以及誉王现在的地位,只要誉王胜,就能保言侯地位不变。
所以让言侯帮靖王,不帮誉王,并且没有胜算,又十分凶险,从情理上面来讲确实不合。
面对严侯的疑问,梅长苏什么都不说,只问你可愿意。
梅长苏笃定言侯一定会帮靖王?
- 一是他想复仇,但找不到合适的途径。
他此前就因为宸妃的事情,想要谋害皇上,说明他对当今圣上是不满的,想要报仇。
- 二是因为,他对靖王还是寄予厚望。
这也是言侯爷心中的一个刺。
言侯和林大哥情深义重,不忘林乐瑶,甚至多年来筹划,不惜铤而走险,想刺杀皇上。
不管是誉王,太子,还是其他皇子,除了靖王,没有人会动这个案子。
靖王是唯一的人选。
再者,言侯爷曾经对梅长苏说过,皇上登基以后,现在的朝堂,哪里有我们希望看到的样子?
萧景琰生性耿直,不会刻薄多疑,有赤子之心,可以担当大任。
而誉王,则被认为是最像梁帝的。
虽然现在看起来很贤德的样子,但是他一旦大权在握,就会和现在的皇上一般无二了。
单从誉王为了获胜,私炸太子的私炮坊;为了获利,年年争下赈灾事宜,只为盘剥;等等事件,都让人觉得不堪大任。
所以,只有靖王,是和萧景禹的某些方面最像的孩子,也是最能实现他心中理想抱负的继承人。
- 三是因为,言侯爷和言皇后已经失和多年。
在言侯爷谋划的炸祭台的计划中,他设计让言皇后生病,不能参加祭祀。
当被问及为何对她做此安排时,言侯说,虽然她罪孽深重,但毕竟是我胞妹。
可见,言皇后一定是做了很让言侯爷伤心的事情。
也许,言皇后因为后宫争斗,参与了逼死宸妃一事,从而导致兄妹离心。
当言侯决意再一次踏上夺嫡之路时,他站在祖祠先人牌位前,回想一生。
我出自簪缨世家,深受言氏家学浸润,能辩善恶,能分是非。
结语
自从言侯站队靖王之后,他做最多的事情,除了拖住夏江,配合营救卫峥计划;便是利用自己原来的权势地位,积极联络朝臣,探听他们的想法。
在莅阳长公主趁着皇帝生辰当日,当堂说出当年赤焰实情时,群臣还处于观望状态。
可言侯一出马,请求梁王重审赤焰旧案时,群臣便也纷纷站了出来。
可见,言侯的长袖善舞,以及在朝中的影响力,堪称宰辅首选。
未曾相交,仅从言谈便知梅长苏的格局远不止名利,是言侯的眼光;
第二次见面就问梅长苏是否祁王旧人,是言侯的敏锐;
明知凶险依然答应援手相救卫峥,是言侯的风骨;
和夏江的一番斗智斗勇,是言侯的智慧和胆识。
而愿意加入凶险的夺嫡之路,并能在关键时刻发挥重大作用,是言侯的义气和能力;
言侯这个人,值得细细品味。
欢迎关注,一起分享更多《琅琊榜》的人物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