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都头郓哥(作者原创授权)

之前,笔者与大家品读了《水浒后传》第七回,李良嗣向宋徽宗献联金灭辽之策,又救济了郭京,郭京带便当投奔王宣慰。今天我们继续品读第八回,看看后续发展如何。

情节简介:郭京要收尹文和做徒弟一同留在王宣慰府上,原来尹文和就是乐和,当时乐和寻思暂且不出栖身,于是答应了郭京。郭京、乐和到王宣慰府后,果然受到器重,成为了红人。转眼到了清明节,王宣慰和郭京、乐和等去郊外踏青,无意中见到了花荣的妻子、妹妹和儿子,王宣慰和郭京是好色之人,想要霸占,却被乐和阻止,郭京心生不悦,便要把乐和赶走,自己又偷偷去寻访三人,果然找到了住所。郭京回去后和王宣慰汇报,决定以抓梁山余党为名,由王宣慰收用花荣妻子和妹妹,郭京收用花荣之子,郭京又进谗言,王宣慰决定以派乐和到东京寄信为名把他赶走。郭京和乐和说了,乐和没有答应,拜别离开了。次日,郭京带兵将花荣妻子等三人捉了,关在饮虹桥别墅,花荣妻子妹妹誓死不从,王宣慰只好暂时作罢。乐和离开后,经过雨花台,偶遇花家老仆花信,方才得知花荣妻子三人的身份,于是趁郭京、王宣慰去茅山之机,假借郭京让自己回来劝花荣妻子回心转意,用蒙汗药将看守的汪五狗等麻翻,救出花荣妻子等三人,众人乘船而行。一日到了宝带桥,却在水上遇到了强盗,情况危急。

水浒传吴用之死片段(小李广花荣妻儿命运究竟如何)(1)

都头曰:本回中作者将视角移到了江南地区,在一系列事件中穿插入江南的美景,“艺术来源于生活”,这和陈忱是江南人是分不开的。江南作为陈忱的家乡,一草一木自然值得其热爱和赞颂,也正是由于其亲身接触,因此描写的也自然更生动。正因如此,在水浒学中,很多学者在考证《水浒传》作者时,以小说中征方腊时对江南地区的描写与实际很契合,从而推断作者很可能是南方人。当然,这只能是作为一个参考,如果真的要考证作者,还需要其他更有力的证据。说到这,我们再看一下本回中的其他方面。

一、回目差异。本回回目陈忱的原本和蔡元放评改本差异较大,前者是“燕子矶玉貌惹奇殃,宝带桥金兰逢故友”,后者是“万柳庄玉貌招殃,宝带桥节孀遇盗”。本回回目之所以差异如此大,是因为原文内容被蔡元放改动之故。在陈忱原本中,花荣之子与母亲、姑姑是在燕子矶和郭京等相遇的,之后乐和救出花荣之子等,又在宝带桥遇到了打劫的童威。而蔡元放评改本则将与郭京的相遇地点改为万柳庄,又删去了回末童威说出姓名的情节。前者为什么更换地名,我们将在下面细说。至于删掉童威说出姓名的情节,应该是蔡元放为了回末情节的神秘感,吸引读者关注的手法,因此本回两个版本的回目各自服务于正文,并不像之前的回目具有可比性,因此也难以评价孰优孰劣。

水浒传吴用之死片段(小李广花荣妻儿命运究竟如何)(2)

二、正文修改。本回正文中,蔡元放评改本在陈忱原本上改动较大,我们挑一处比较明显的来看一下具体情况(笔者按:黑色字体为陈忱原文被改动之处,【】内为蔡元放评改本改动的地方):

有话即长,无事则短。不觉腊尽春回。清明时节,王宣慰要去燕子矶游玩踏青,往万柳庄去看新绿,又当踏青】摆列侍卫,挈榼提壶,同郭京、乐和乘着金鞍骏马,出了观音门,就到矶边。石城门不远,就到庄边】那燕子矶【万柳庄】是建康第一名胜之所。【足有万株柳树,又有各样名花】三春时候,柳明花放,【新绿飘扬】士女喧阗,笙歌鼎沸。远远望去,宛然如一只燕子扑在江面。游人不绝,题咏极多。但见:山势玲珑,石上都装螺子黛。苔痕鲜媚,路旁尽贴翠花细。下瞰万里长江,远萦若带。上倚千寻高嶂,近列如屏。远远见龙城凤阙,茫茫吐海市蜃楼。香车宝马,往来士女赛神仙。酒肆茶坊,罗列珍馐夸富贵。【庄边紧靠城河,四路舟车往来热闹。】……花【苍】头道:“正是。老爷葬在楚州南门外万柳庄旁边】,清明扫墓回来,果到燕子矶就下船回家。下船是从万柳庄边走过的】”

此段是介绍花荣儿子与母亲、姑姑清明节扫墓归来,与王宣慰、郭京等人的相遇地点的。蔡元放本与陈忱原本相比,主要有两处不同,一处是偶遇的地点,一处是花荣的墓地。两个版本中花荣之子和母亲、姑姑都住在雨花台,雨花台在南京城南,陈忱原本中写相遇地点在燕子矶,现实生活中在南京城东北,而蔡元放本的万柳庄在南京城西南,距离雨花台很近,蔡元放因为是南京人,所以比陈忱更了解南京的地理,为了使小说情节更合乎现实,因此虚构了万柳庄这个地名,并把他替换掉燕子矶。此外,陈忱原本中花荣墓地在楚州南门外,是因为根据《水浒传》的记载,花荣和吴用在楚州宋江墓前自缢身死后,“葬于蓼儿洼宋江墓侧”。而蔡元放改为万柳庄旁,也同样是出于现实地理的考量。北宋时楚州治所在山阳,与南京有几百里的路程,如果去扫墓,往返需要十天半个月,路程太远,不太贴合实际,因此蔡元放把花荣墓地改为南京近郊万柳庄旁。但比较二者优劣,都头还是倾向于陈忱的,毕竟《水浒后传》是原著的续书,吴用、花荣之死又是原著中比较重要的情节,理应加以尊重。况且小说中本来就不是史书,没必要所有的情节都要按照现实中来,因此这里蔡元放的改动感觉偏离了原著。

水浒传吴用之死片段(小李广花荣妻儿命运究竟如何)(3)

三、情节设计。本回中借乐和的故事推演,终于引出了《水浒后传》中第一位梁山后人,那就是花荣之子花逢春。在《水浒传》的结尾,吴用、花荣二人在宋江墓前自尽前,吴用曾问花荣道:“贤弟,你听我说,我已单身,又无家眷,死却何妨?你今现有幼子娇妻,使其何依?”可见原著中已经提及花荣有后了,陈忱正是继承并发展了这个情节。在梁山的后代中,花逢春算是比较出名的一个了,他继承了父亲的样貌和箭法,在《水浒后传》中大放异彩,在后世的戏曲等作品中也都占有重要戏份,没有辱没梁山好汉的名声,可以说是一位“合格”的梁山后代。陈忱曾评价道“花荣风流尔雅,洵为儒将,为友之心甚切,因交宋公明,陪一个妹子,丧一条性命,其妻妹之贞节,子之英而贵显,天之所以报施也。”也就是说花荣一生义气当先,为了兄弟情豁出一切,最终后代得以显贵,也是上天眷顾。此外,除了花逢春外,花荣的妻子崔氏和妹妹在原著中也都有提及,在《水浒传》的衍生作品中,续作者往往爱屋及乌,将花荣之妹也设计成一位梁山女将出场,并赋予其名字如花明月、花宝燕等,由此也可以从侧面看出读者对小李广花荣这个人物的喜爱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