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明月为啥不写书了(当年明月靠写书3年赚4100万)(1)

2006年,彼时互联网通讯方兴未艾,微博微信都还未出世,贴吧的盛世还未到来,那时的互联网,是博客与论坛的天下。

当年明月和他的《明朝那些事儿》,就在这个时代横空出世,搅动了盘踞在各大论坛已久的网络文学局势,成就了自己独一无二的传奇。

初衷——历史可以写得很好看

当年明月,本名石悦,其实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公务员。关于当年明月为什么忽然会选择写小说这件事,他本人的解释非常简单:只是兴趣爱好。

从小对历史有浓厚兴趣的他,把《明史》读了十几遍。喜欢军事历史的男生,大多数都会对《三国演义》或者二战历史感兴趣,但当年明月显然不同于常人。

当年明月为啥不写书了(当年明月靠写书3年赚4100万)(2)

诚然,中国历史上的每一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而明代作为最后一个汉族统治的封建王朝,不仅将封建专制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且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可以说,这个朝代是可能性最多,历史发展最为丰富的一个时代。同时,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哲学和科技发展的最后一座高峰。

罗贯中、董其昌、徐霞客、王守仁……一个个名字如雷贯耳,这是这个时代造就的人类辉煌。长期以来,明代在人们的印象中一直不如汉唐那样灿烂,也不如清代那样为人津津乐道。

但当年明月看到了明代的伟大,他爱上了这个时代,选择了这个时代。正因为当年明月仅仅是出于兴趣,所以他甫一动笔,就显示出与别人完全不同的风格气质。

当年明月为啥不写书了(当年明月靠写书3年赚4100万)(3)

最早连载于天涯社区的《明朝那些事儿》,口吻之诙谐轻松,如同一个同龄人在和你随意地聊天;但内容的扎实精炼,又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和多方考证的。

我至今都记得当年初看《明朝》时的惊艳:当年明月并非如同腐朽的学究一般枯燥地介绍这些历史人物,而像一个老朋友,通过一把普通的钥匙,带你走进他尘封已久的家。

虽然屋内已经蒙尘,但一桌一椅,都是所有人熟悉的样子——那是我们每个人幼年时的"家",是中华文明根系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即便以当今的口吻讲来,它们仍是鲜活而令人亲近的。这是当年明月的魅力,而通过当年明月这份"历史本身很精彩,历史可以写得很好看"的信念,他也让历史焕发出了新的魅力。

当年明月为啥不写书了(当年明月靠写书3年赚4100万)(4)

事件——明矾盗版,论坛陷落

《明朝那些事儿》一开始连载,便在论坛上掀起一阵狂潮。当年明月闲话历史,笔力惊人,保持着每天三篇的更新速度,粉丝数量则呈指数倍增长。

这群喜欢当年明月的粉丝自称"明矾",意为晶莹剔透,又可清洁水源,比喻粉丝与当年明月君子之交淡如水,同时又能洁身自好。

那个年代是没有所谓"水军"的,而当年明月帖子的点击量,竟然在短短两个月内惊人地达到近一百万,这对往常最高点击量只有十几万的天涯煮酒论坛来说简直是不可置信的。

数名版主都公然提出了"数据造假"的质疑,而当年明月看似普通直白的文笔更受一些当时已小有名气的网络写手诟病。

为了遏制住当年明月的势头,论坛内多名版主及其粉丝对当年明月的帖子进行了无差别的刷屏、屠版、诋毁等行为。

当年明月为啥不写书了(当年明月靠写书3年赚4100万)(5)

与此同时,不少当年明月的粉丝挺身而出,声讨论坛版主们利用职权对当年明月的作品乃至其本人的抹黑行为,一时间轰轰烈烈,众说纷纭。

一波席卷天涯社区的"明月门"事件,就此拉开大幕。不到一个月之后,事态再次升级,有当年明月的抵触者甚至在论坛中疯狂插入车祸现场、尸体照片等血腥暴力画面,几大版主纷纷采取默许态度。

此举直接激化了双方矛盾,"明月门"由论坛内部的争执、学术及内容方面的质疑与反质疑,上升到对论坛管理体制的强烈抨击,而一个新的名词也就此诞生:网络恐怖主义。

不久,当年明月退出了煮酒论坛,转而使用博客进行连载,这更加引起论坛上明月粉丝的愤怒,这次事件也由针对当年明月一人,转变成了势必要推翻现有版主不合规管理的倒版运动。

当年明月为啥不写书了(当年明月靠写书3年赚4100万)(6)

事件在网络上沸腾了一个多月,最终以煮酒论坛三大版主先后退出而告终。至此,论坛文化逐渐开始走向下坡路,而博客文化的兴起,也为日后微博的出现埋下伏笔。

这次事件良性或恶性的影响都或多或少对如今的互联网媒体产生了动摇,但作为风暴中心的当年明月,却带着他的《明朝那些事儿》,继续坚持不懈地创作下去,将2006年变成了一个真正的"明史年"。

转身——当年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从《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出版,到最后一部连载完毕,当年明月只花了三年时间。

这三年里,"明史"成为一个席卷全国的话题,《明朝那些事儿》成为几乎所有人都在读的作品,而他本人也一举收获了4100万的稿费,名扬天下。

当年明月用他一如既往的诙谐平实的口吻,将明代的十六位皇帝及众多历史人物娓娓道来。正如他在前言中写的那样,仿佛看见那些历史中的人物从书里走了过来,用他们独有的方式向我们挥手,然后又悄然离去……

当年明月为啥不写书了(当年明月靠写书3年赚4100万)(7)

如同一场梦境,梦醒之后,只余感动。而在连载结束之后,当年明月就如同他当年出现时一样,毫无征兆地悄然消失在众人的视线之中了。

事实上,如果细细品读《明朝那些事儿》系列,那么当年明月的所作所为也不是全然无迹可寻。这个普通的公务员,从青年时期就选择了一条平稳踏实的道路。

对比同样是出身公务员的作家海岩就不难发现,海岩是一个以写作为理想和人生追求的职业作家。他对世事人心的洞察与表现力,让他在脱离了常规的体制工作后仍能大放异彩。

而当年明月则截然不同。当年明月对明代乃至中国历史的态度,始终是一种"兴趣爱好"式的欣赏。

而写作,只是他表现自己兴趣的一种形式而已。不可否认的是,当年明月的天赋完全可以让他成为一名出色的作家;但他志不在此。

正如当年明月所喜欢的这个朝代一样,明代是一个"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时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浸透在每一个文人的骨子里。

当年明月为啥不写书了(当年明月靠写书3年赚4100万)(8)

当年明月在字里行间展现出的对这个时代的热爱,其实正是他本人的写照。正因如此,当年明月在完成了这部现象级的作品后,他重新回归了本真,继续当他的公务员。

事实证明,当年明月已经在他的事业上小有所成。而他也注定将在这条道路上,勤勤恳恳地走向更远。

当年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当年明月和他的《明朝那些事儿》已经逐渐度过了辉煌期,但它必定会经受住岁月的考验。

我也会和众多当年明月的粉丝一样,怀着祝福的心态,平和地期待在若干年后,当年明月能有机会继续下笔,续写他和中国历史的"那些事儿"。

文/文史旺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