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海按:创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每个创业者都需要懂精益,因为时间成本是最大的成本,精益则可以最大化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少走弯路,无限逼近正确的需求和解决方案。迅雷创始人程浩联合高维学堂,将分上下两篇以创业者的视角,犀利而通俗地把精益创业方法论带给大家,希望能对正在创业的小伙伴们有所帮助。
来源 | 高维学堂《精益创业》
作者 | 程浩
编辑 | 高维君
No.1创业起步,什么最重要?
当你开始创业时,决定做一个企业时,什么最重要?
商业模式?产品?团队?这些当然都重要,但回归到商业本质,我认为被需要是第一重要的!
只有被需要,你才有后面的事,不然找团队、做产品、商业模式这些事儿都不成立。
Ok,就算我们知道需求很重要,但还有一个大bug——往往想象中的用户需求或痛点,与实际的用户需求有很大的差别。
除了需求可能出现偏差之外,想象中的解决方案跟实际有效的解决方案也可能有很大的偏差。解决方案有很多,但不是每一个都合理的。
那么有没有好的方法能让人直接找到准确的需求和准确的解决方案呢?不好意思,没有!
但是,有一个方法论可以助力我们找到用户的准确需求及准确解决方案:就是通过尝试不断去逼近这个方案,因为从来没有一蹴而就的商业模式,就算是百度和腾讯这样的巨头,也都是在不断尝试中找到那条正确的路(搜索和游戏)。
还有迅雷也是,我们最早做的是一个分布式邮箱,想解决邮箱太小的问题。2003年的时候大家用电子邮件,体验其实非常痛苦,因为太小了——雅虎邮箱6M的容量,Hotmail是2M,每收一个邮件就得先删一个邮件,这个痛点其实大家都有体会。但在这条路上我们并没有走通,经过不断尝试,后来才把业务聚焦到下载上来。
特别对于很多初创公司而言,假设创业是过一条河,此岸在A这个点,我们要到彼岸去,我第一眼直接看到的就是正对面的B,为什么?因为B离我最近,直着走就能走到。
结果走着走着,感觉B越来越近,却突然没路了,我就不得不尝试别的方案,一下子公司可能就到了谷底,这时候我突然看到了C,我觉得这次应该能走过去了,然后我又朝着C走,快到C了,你发现此路又走不通了,你又得继续尝试,直到发现彼岸的D。 几乎所有企业的成长都是这样一个模式,没有哪家公司能够从A直接走到D,我认为这种事根本不存在。那有没有好的方法,能让我们从A快速验证到D?这正是精益方法论的价值!
精益,这两个字是什么呢?试错!
只有试错才是不断靠近成功的唯一手段;如果用四个字呢?那就是快速试错。一个事儿到底用一年试错,还是三个月试错,还是三个星期试错,甚至一个星期试错?这导致的商业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用七个字描述精益是什么呢?那就是低成本快速试错。当然只要不快一定就是高成本的,因为时间本身就是成本。 总结一下,精益的精髓是什么?第一个是FAIL CHEAP,就是很便宜的试错,第二个呢,是FAIL FAST,就是很快的试错。
No.2隐性成本有可能杀死你
讲到成本,这也是精益创业里很重要的一个知识点,不要只盯着那些看得见的成本,更要在意那些看不见的成本。
比如我建议,初创期的企业,最好是招2个人发3个人的薪水,别急……因为这2个人拿着3个人的薪水,是要去干4个人的活儿,这才是更高效的工作方式。
招两个业务精练的老手,减少了团队磨合的成本,绝对比为了压低工资,招4个新人要高效得多。而且你企业发市场水平1.5倍的工资,也更容易招到厉害的人。所以看上去多花了钱,实际上却是省钱。所以如果我再创业,100个人之内,我绝对不会招新手,等公司规模大了再培养新人。
很多企业只重视显性成本,却忽视了隐性成本。而隐性成本却是企业成长道路上的无形杀手。
显性成本是可量化的成本,比如财务报表上能算得清楚的费用,包括员工工资、五险一金、办公室房租、市场公关费用等,这些是可以量化的部分。
隐性成本则是那些无法精确计算的成本。比如沟通成本、团队磨合成本,这些东西其实很难去量化。
事实上,对于很多早期的创业公司,往往只重视显性成本,而不重视隐性成本。还是拿招人的例子来说,把员工的工资压得很低。一是会导致招聘效率很低,二是招不到理想的人。好不容易有2个人愿意来,还都要从0开始,表面看上去工资是省了,员工招聘、培训的成本都上来了,这都是显著的企业隐性成本。
为什么很多互联网公司愿意给员工提供免费的午餐和晚餐,公司确实多了一些显性成本,但是为员工节约了大量外出吃饭的时间,员工每天可以多干一个小时活儿,所以这笔帐很划算,还提升了公司美誉度,一举两得!
对于创业来讲,最大的隐性成本是什么?时间成本!
特别在中国,国内互联网行业的竞争绝对是世界级的。而精益创业能帮助你节约时间,减少浪费。
李善友老师说过这么一句话:企业最大的浪费,不是员工上班时间刷微信,不是花了广告费没效果,也不是办公室租大了浪费,而是大家辛辛苦苦加班加点做出来的东西没人要。
我认为这句话总结的非常对,找错需求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时间成本,是无可挽回的。
这也正是精益的最大的价值所在。
No.3精益标准3步曲
铺了这么多路,精益的正确执行方式应该是什么样的?主要分三个阶段:1、需求探索;2、用户验证;3、推广。
简单讲,先通过简单的方式探索需求,再通过MVP去验证,验证成功则推广,不成功则返回,继续做需求探索。
有很多人看过埃里克·莱斯的《精益创业》那本书,其实那本书主要讲的就是用户验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二部分。但我觉得在用户验证前的需求探索,才是性价比最高的阶段。
因为用户验证需要做MVP,MVP的全称是MinimumViable Product,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最小可行性产品。做MVP是有成本的,而需求探索,依赖的更多是常识和一些更简单更轻量的方法,所以是更加经济的方式。
我们可以先从需求探索讲起。
需求探索的第一步就是找到痛点。在你设计产品时,你的核心优势和卖点,一定要让用户可以直观的感受到。360在这方面做的就很好,以前的杀毒软件,都是缩在电脑右下角,用户基本上没什么感知。360搞了一个开机助手,开机后告诉你电脑启动花了多少秒,已经战胜了全国百分之多少的用户,你如果嫌慢还可以一键加速,这个体验就非常赞,所以好的产品一定要让用户有感知。
通常来讲,创业者找到的痛点,都是自己体验到的。如果这个痛点是你的朋友或者家人告诉你的,那么意味着两种可能性,一是这个痛点不够痛,二你自己不是核心用户。
找到一个潜在的痛点后,你要用常识判断一下这到底是不是痛点。这里我要特别提醒大家注意:在创业过程中,常识永远都很重要。因为你不可能把所有的风险,都去用MVP实际验证一遍。可能十个里面有九个,你是通过常识去判断真伪的,只有一个去做了MVP。
那么哪些是常识?举个例子,一个互联网产品有流量就能赚钱,最起码能卖广告,这个就是常识;你想在网上卖东西,可以随时接入移动支付和快递服务,这也是常识,不需要验证。
除此之外,常识还会告诉你非常重要的三件事:
1、你到底喜不喜欢这个事?
2、这个领域你到底擅长不擅长?例如这虽然是个风口,但这是你的风口还是别人的风口?
3、常识还会告诉你,你自己是不是核心用户?所以常识判断非常重要。
那么这三个里面,喜不喜欢?擅不擅长?是不是核心用户哪个更重要呢?都重要,但如果一定要选一个最重要的?我的选择是感不感兴趣。因为我认为做任何事情,兴趣是一切的源动力。只要有兴趣,即使不懂也可以学,也可以招这方面的专业人员。
当然,创始人是否是核心用户其实也很重要。但是也有很多创始人不是核心用户也很成功的案例。比如我的好朋友陈华的唱吧,陈华就是一个理工男,他基本上不唱歌,却搞了个唱吧。还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徐易容,做美丽说。美丽说的用户都是小姑娘,他显然也不是核心用户。
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三样全占,我既喜欢又擅长,同时我还是核心用户。我做迅雷的时候,其实就是这样,我很喜欢下载各种东西,所以硬盘总不够用。同时呢,我以前还是学分布式计算的,最后我当然是绝对的核心用户。
那么在常识判断之后,下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头脑风暴。你要和团队的小伙伴们找一个相对放松的地方,大家头脑风暴一下,讨论这个事到底有没有真实需求。
因为你头脑风暴的目的就是让大家畅所欲言。你觉得这事有道理,他们可能觉得这事没道理,你得让他们说出来。如果头脑风暴的结果是大家都觉得这事挺好,挺靠谱,有需求,那么你就要开始寻找核心用户。
谁是核心用户呢?答案很简单——这个事儿谁最痛谁就是核心用户,还是拿迅雷举例子,迅雷可以下音乐,也可以下网游,大家觉得哪个是核心用户?肯定是下网游的,对吧,下的东西越大,速度快才越有价值。
你下个MP3,下载快慢也就是30秒跟3分钟的区别,但是对于下载一个游戏来讲,可能是10分钟和两个小时的区别。
找到核心用户之后,一定要一对一、面对面地进行访谈。这个非常非常重要。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