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6月30日电(记者 何欣荣、杨臻) 拥有逾65平方公里面积、62个居(村)委会。上海浦东惠南镇,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镇。在一个相对较大的区域里,如何有效配置管理服务资源,贴近居民群众的需要?惠南以党建为引领,在镇和居(村)委会设立“社区”这一“中间治理层”,有效整合区域资源,推动基层自治共治。

社区基层服务阵地打造(巧设中间层让服务下沉)(1)

化整为零 打好精细管理基础

实有人口31万,城区、郊区、城乡结合部和工业园区俱全。在整个浦东,惠南算是区域“花色品种”最齐全的区域之一。老城区要改造,新社区、新家园不断涌现,惠南面对的,是这样一种复杂的社会治理格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惠南镇化整为零,紧紧抓住镇管社区这个牛鼻子,建立了覆盖全镇、涵盖了全市各类管理单元的五大社区,为区域实现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可能。”惠南镇党委副书记徐建军表示。

翻开惠南地图,五大社区各居一方、特色鲜明:民乐社区是上海市级大型居住区、保障房基地;东城社区是新城区,肩负城中村改造的任务;园中社区是工业园区,也是经济发展的热土;黄路社区是撤职镇,处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文源社区是老城区,也是纯居民区。清晰的定位,是精细化管理的前提。

作为镇和居(村)委会之间的“中间治理层”,社区是惠南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一项成果。从2012年开始,惠南就着手探索“镇管社区”的运行模式,尤其针对市级保障房基地民乐社区。2016年年初,惠南完成了民乐社区的岗位设置及分工,按“1+5”的工作模式(即社区党委+社区党建、社区建设、社区服务、社区治理、社区平安),推动社区管理能级不断提升。

党建引领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镇管社区”模式,首先要避免的是“行政化”“形式化”和“空心化”。党组织在社区中始终发挥着核心作用,领导、引导居(村)委会开展工作,从而建立起社区党建与社会建设同步推进的互动机制。

作为城中村改造区域,东城社区2016年正式挂牌成立社区党委、社区委员会。针对百姓的迫切需求,东城社区打造了便民餐厅、妈妈学院等深受居民欢迎的特色项目。

2016年10月,东城的便民餐厅正式对外服务。为了保证辖区内18个村、居有需求的居民享受到便民餐厅的福利,东城社区召开座谈会,由各村、居把关审核,暂定服务用途仅限于办理喜事宴请。居民只需提供所在村、居委出具的居住证明及本人身份证复印件便可申请使用,每场只收取管理和运行成本费。截至今年4月,已办理申请户喜宴20次。

“便民餐厅的价格非常亲民,很受居民欢迎。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改善餐厅设施,营造更好的用餐环境。”东城社区书记邵君毅笑言。

此外,东城社区还依托社区丰富的教育培训资源,关注社区内“妈妈们”的文化、家庭、健康等多方面需求,开展以“妈妈学院”为主题的各类活动。今年6月的一场 “妈妈学院”亲子活动,就迎来了60多组家庭,快乐充斥在活动现场的每个角落

整合资源 推动基层共商共治

在惠南的“镇管社区”模式中,过去“界线分明”的各类资源,将得以整合起来,更加高效地服务于基层自治共治。

随着保障房基地导入人口的逐渐增多,民乐社区面临的服务管理压力日益繁重。2014年7月以来,大居一期近1万套已交付新建住宅和大居二期、三期1.6万套待交付新建住宅进入装修市场,社会上各支装修队早已盯牢这一产业,形成利益链,并呈现行业垄断、恶意竞争和破损承重墙体的趋势。

为防止“欺行霸市强行敲墙打洞和违法违规无视承重墙”,民乐社区党委统筹各方资源进行源头管控。民乐社区党委书记徐纲表示,社区在协调城管、公安、市场监管、房办等多个部门后,形成了一支化零为整的联动联勤队伍。目前,这一态势得到有效控制。

位于文源社区的西门居民区,老党员多、老同志多,加之热门小学吸引的不少年轻家庭,让西门居民区呈现了“一老一少两头热闹”的现象。

针对这一现象,西门居委会在社区自治工作中,摸索出了新的“抓手”。比如,以社群领袖和文艺骨干为主的“老沈工作室”,目前拥有8位志愿者骨干和40位热心居民的完整工作体系,主要参与调解居民纠纷矛盾、策划举办各类文体活动。通过基层群众的参与,推动“众治家园”的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