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京剧团成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首任团长是马连良,副团长则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三位大艺术家,这四位先生被称为“马谭张裘”四大头牌。

当时全团有演职员170人左右,团里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排戏及对外一切演出事宜,主任是陈少霖、副主任是谭世秀、李慕良等。同时设有艺术委员会,负责保证和提高演出的质量。马连良任主任,马富禄、刘雪涛任副主任。

谭世秀先生是著名鼓师,鼓艺精湛,戏路宽、能戏多,舞台经验富有。击鼓姿势手法款式大方,开点清楚准确,节奏稳练,尺寸严谨,文戏武戏俱佳。

李慕良先生1936年拜马连良为师深造,马连良先生指点他改学京胡。1937年,拜著名琴师徐兰沅为师,同年正式为言菊朋先生操琴,1939年后一直为马连良操琴,对马派声腔艺术贡献尤其卓著,被誉为"马连良的最佳搭档"。

当时团里的主要演员是:老生:马连良、谭富英、陈少霖、马长礼、高宝贤等。武生:黄元庆、谭元寿、杨少春等。小生:刘雪涛、茹富华、闵兆华等。旦角:张君秋、李毓芳、李世济、小王玉蓉等。净角:裘盛戎、周和桐、张洪祥、郝庆海等。丑角:马富禄、李四广、慈少泉、钮荣亮等。老旦:李多奎、耿世华、何盛清等。乐队:李慕良、王瑞芝、何顺信、汪本贞、谭世秀、金瑞林、马连贵等。

除了四大头牌,主角中第一位的就是老旦泰斗李多奎。李多奎先生嗓音宏亮苍劲,吐字清楚,行腔流畅,韵味浑厚,中气尤为充沛,势如穿云贯石。他嗓音洪亮宽厚,音质饱满明净,高低音均佳,是龚云甫之后的京剧舞台上的第一老旦。

其次就是名丑马富禄先生,马先生天赋条件奇佳,不论是方巾丑、袍带丑、茶衣丑还是彩旦、丑婆,都非常有光彩。他戏路宽广,其嗓音响堂,念白流利,身手矫捷,文武皆通。

专门演领导的演员(他们领导的演员有多硬核)(1)

马连良马富禄《四进士》

除了这二位之外还有一位老生名家陈少霖,其出生于梨园世家,父亲是著名的青衣泰斗有“老夫子”之称的陈德霖。陈少霖后来跟随余叔岩学戏,是优秀的余派老生。

对“四大头牌”每月的演出场次也做了相应的规定,马连良先生12场,谭富英先生14场,张君秋和裘盛戎各18场。彭真市长曾对此做出过批示,“四大头牌”每超出规定场次多演一场,即时补贴80元至100元。有人认为这是“金钱挂帅”,对他们的政策太特殊了。彭真则说,你们只看见他们多拿了100元,可他们使团里每场多收入了1000元。后来,张、裘两位由于家里负担重,有时超额演出,马、谭则基本按规定场次演出。

专门演领导的演员(他们领导的演员有多硬核)(2)

“四大头牌”每月的演出剧目安排,均由演出科制定。由负责业务的科长马崇仁分别去四家征求意见,绝不强派,尊重他们的个人意思。

演出的票价也做了合理的规定:一位团长任主演,最高票价每张1.20元;二位团长任主演,最高票价1.50元;三位团长任主演,票价1.80元;四位团长联合主演时,票价在2.50元以上。总之,团里的演出收入越多,大家的奖金分配也越多。鼓励按劳取酬,不搞“大锅饭”。

后来随着赵燕侠带领燕鸣社的加入,形成了“马谭张裘赵”的五大头牌局面。燕鸣京剧团时期陪着赵老师的小生演员,先后有沈曼华、郑盛芗、姚玉刚、徐韵昌、陈茂兰、魏德春,在北京京剧团时期有徐韵昌、闵兆华、茹富华,在北京京剧院一团时期则主要有姚玉刚、刘雪涛。

专门演领导的演员(他们领导的演员有多硬核)(3)

赵燕侠先生

姚玉刚先生工小生条件极佳,曾有“假叶盛兰”之称。解放初期曾在言慧珠剧团效力,后来因马连良京剧团缺小生,姚玉刚又在马连良剧团唱了一段,陪马连良唱过《群英会》《四进士》等戏。

闵兆华先生,早年拜姜妙香为师。在上海时期,他也是文场月琴和大阮演奏师,1940年代与票友琴师唐在炘、二胡熊承旭在上海合组乐队,为下海之前的李世济伴奏,也曾给程砚秋伴奏,程先生送给他们“三剑客”之称。

赵燕侠1960年加入北京京剧团后,团里四位小生有大致分工,茹富华给马谭裘配戏,刘雪涛给张君秋配戏,闵兆华给李世济配戏,闵和徐韵昌给赵燕侠配戏。

马富禄先生,除了马连良之外,其他演员他一般都不“伺候”,但是赵进团后,她拿出了不少花旦戏,马富禄都担任重要角色,给赵燕侠的表演增光不少。

专门演领导的演员(他们领导的演员有多硬核)(4)

,